李小華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6)
《到燈塔去》被認作弗吉尼亞伍爾夫最杰出的作品,至今已有眾多學者對作品進行了解讀。但大多數(shù)學者是從敘事學、純粹的女性主義批評、生態(tài)主義等方面來研究這一作品,鮮有從符號學角度來分析。本文就旨在填補這一研究空白,從符號學的角度對該作重新解讀,用全新視角挖掘作品中的內(nèi)涵與價值。本文認為,小說中的燈塔是一個巨大的符號,具有其獨特的指涉意義,小說最后的燈塔之行是對男女二元對立系統(tǒng)的顛覆,最終實現(xiàn)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符號學興起于20世紀初,在70、80年代,隨結(jié)構(gòu)主義的普及與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nèi)吸引了大量學者關注與研究,并形成了一股研究熱潮。時至今天,符號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門橫跨眾多領域的學科,如社會學、哲學、廣告學、美學、建筑學等等。其中符號學理論在文學批評上的應用,為鑒賞文學作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可以說,“符號學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為我們開辟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更好的認識文學的審美規(guī)律,同時也為我們更新文學觀念提供新的可能性?!保ㄖ芸?,1989:89)符號學通常被認為發(fā)端于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他認為,符號是個二元對立的系統(tǒng),由音響形象(sound image)和意義(concept)構(gòu)成,即能指和所指。而符號的所指具有表達意義,能夠向外擴展延伸。在文學符號的研究當中,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能指,作品所傳達的主題就是它的所指。作品中還存在許許多多的具體的能指,其所指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作品本身的所指。本文認為,《到燈塔去》中的燈塔就是一個符號,具有其獨特的指稱意義,通過解讀燈塔這一符號對理解該作品的主題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
小說的情節(jié)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拉姆齊一家和其朋友來海濱別墅度假。拉姆齊夫人答應小兒子詹姆斯,如果次日天氣好,就去燈塔游玩。但是第二天糟糕的天氣使燈塔之行計劃泡湯。之后,歲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齊夫人、普魯和安德魯先后去世,給這個家庭蒙上了死亡的陰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拉姆齊先生攜子女、朋友重游此地,并最終成功登上燈塔,完成了之前的愿望。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圍繞著“到燈塔去”而展開的,這是把小說串聯(lián)起來的主線, “燈塔” 無疑是小說中最主要也是最大的符號了。本文認為,燈塔這個符號,指向的是拉姆齊夫人,而拉姆齊夫人在小說當中塑造成了男權(quán)至上社會里的一個完美女性角色,同時這個角色又是一個女性解放者的角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方式最終實現(xiàn)了男女二元對立的瓦解,并實現(xiàn)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也就是說,燈塔這個符號的所指,實際是這種偉大的女性,她們用她們的女性之光照亮黑暗、冷漠的男權(quán)社會,并最終實現(xiàn)男女的和諧統(tǒng)一。下面我們將就這一觀點做進一步的分析闡述。
正如上文所說,“燈塔”這個意象與拉姆齊夫人有著相同的特質(zhì),它是一種符號,用來指稱拉姆齊夫人。下面我們就來看下燈塔具體有什么樣的特征。
燈塔通常有三個部分組成,即塔、光和山,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光代表著熱量、溫暖、關愛、智慧、向往和方向; 塔象征著抗爭、堅毅、不屈不鐃、連接天 地; 塔腳下的山則代表著決心和堅定立場”。(容新芳&張士明,2004:90)三者相互結(jié)合在一起便誕生了無窮的力量,成了一個能夠與自然相抗爭的標志。它徹底的暴露在海天之下,無論是狂風暴雨,春夏秋冬,它都屹立在那兒,堅如磐石,任憑惡劣自然條件的侵蝕。當夜晚來臨,整個海面世界沉浸在黑暗之中,燈塔便開啟,用它那能夠穿透濃霧、穿透暮靄的光芒為海上的行船提供導向,為那些迷途的船夫指引方向,讓他們避開暗礁險灘。它還代表著希望,當行船即將沉沒,死亡即將到來的時候,燈塔所發(fā)射出來的光芒力量就大的多,它仿佛在告訴那絕望中的人救援即將來,并且它會陪伴著他一樣,支撐著人活著??梢哉f,燈塔是一種生死之外的、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永恒力量。
燈塔的作用不僅在于海上,它還影響著陸地上的人們。在小兒子詹姆斯的眼中,燈塔是一座“銀灰色、神秘的寶塔,長著一只黃色的眼睛,到了黃昏時分,那眼睛就突然溫柔的睜開”(伍爾夫,瞿世鏡譯,2009:228), 這種神秘的意象吸引著他的好奇心,從而使他產(chǎn)生了要去燈塔的愿望,激勵著他與父親拉姆齊先生相抗爭,認為自己第二天能去成燈塔,雖然說這個愿望因為天氣緣故而沒有達成,但它始終保留在他的心中,伴隨著他的成長,并最終促使他完成了這個愿望。在拉姆齊夫人看來,“那灰白色的燈塔,矗立在遠處朦朧的眼光之中;在右邊,目光所及之處,是那披著野草的綠色沙丘….好像不停的向著杳無人煙的仙鄉(xiāng)夢國奔流。” (同上:13)在這種美麗的海景中,藍天與碧海交相輝映,拉姆齊夫人、燈塔與海洋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朦朧煙霧之中的燈塔在拉姆齊夫人的眼中成了一個夢幻般的地方,“海中的塔,水中的塔,霧中的塔,期盼中的塔也同樣具有同樣神圣和神秘的色彩,似乎她就生存于神話和寓言之中。”(容新芳&張士明,2004:91)這種神秘的力量無疑超越了現(xiàn)實的可控力,成為拯救人類的一種超自然力量,這種力量是巨大的,燈塔便是這種力量的化身。
燈塔還是一種陰陽的完美融合。塔上的“光是柔和的、神秘的、美麗的、虛幻的,女性的,同堅實的、挺立的、因此也是男性的巖石和巖石上的燈塔相依相存,成為剛?cè)嵯酀膬蓸O?!保◤堉休d,2001:27). 這種混合了女性柔美與男性陽剛的燈塔,使其自身成了一種陰陽同體的事物,這種完美的結(jié)合使得燈塔即使在險惡的環(huán)境里依然光輝熠熠,可謂達到了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燈塔這個符號在這部小說眾多的符號當中獨樹一幟,因其自身的光輝而凸顯出來,就猶如它本身的高度一樣,因為地處高山之上、海面之上而光芒四射,也因為這種高度而能跨越距離和空間把光芒播散到其它的地方。
拉姆齊夫人是拉姆齊先生的妻子,是凱姆、詹姆斯、普魯?shù)热说哪赣H,是塔萊斯、班克斯、莉麗等賓客的女主人,是社會階層中的上層人。然而,不管她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她的博愛之心,她以其獨特的光芒播散給眾人,使得原本尖銳、對立的男女關系不斷的消解,最終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
很顯然,男女雙方在一開始就存在著矛盾,這是一種受男性邏各斯主義影響所造成的差異,這種差異很難調(diào)和,因為在這個男權(quán)至上的社會里,男性始終壓制統(tǒng)治著女性,占有著話語權(quán)。這一切也就決定了他們的思想、社會地位、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男性能夠接受教育,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培養(yǎng)出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女性卻不能接受教育,她們只能待在家里,學習相夫教子,學習打扮好自己來取悅男性,從而培養(yǎng)出一種感性的思維方式。在這女性必須依附、服從于男性的社會里,黑暗只是在慢慢地吞噬著女性,造就一個個的女性悲劇。然而,拉姆齊夫人卻是這個黑暗中的一盞燈塔,以其獨特的人格光芒驅(qū)散著黑暗,給黑夜里的人們以溫暖,最終顛覆了黑夜占統(tǒng)治地位的格局。
首先,拉姆齊夫人是拉姆齊先生的妻子。夫婦倆存在著矛盾,并且在一定的時候與場合凸顯出來。例如,夫婦倆討論第二天去燈塔的時候,拉姆齊夫人對小兒子詹姆斯說:“當然啦,要是明天天氣好“,就去燈塔,但是拉姆齊先生立刻就進行了無情的反駁:“天是不會晴的?!碑斃俘R夫人安慰詹姆斯說:“也許明天你會發(fā)現(xiàn)陽光燦爛,小鳥在唱歌?!崩俘R先生竟然憤怒地回道:”明天去燈塔,絕不可能?!比绱朔磸蜔o情的辯駁可見當時拉姆齊先生對妻子厭惡與憤怒,在他的眼中他的妻子完全蔑視事實,是無知的。但是拉姆齊夫人只是不想傷害詹姆斯,不想讓他失望,才給予他幻想的權(quán)力,始終以一種慈母的態(tài)度開導安慰詹姆斯,對于丈夫的刻薄與不近人情,拉姆齊夫人也是以一種和諧、委婉的方式與其討論。差異盡管存在,但拉姆齊夫人對丈夫的愛依舊是存在的。他對丈夫以無微不至地關懷,為他打理好家庭,當他脾氣暴躁的時候,她盡量去幫他平靜下來,當他抱負難抒,心情受挫的時候,拉姆齊夫人又給他以安慰與庇護。盡管在外界看來,拉姆齊夫人始終是依附、受制于她的丈夫,其實不然,這樣的關系卻在無形之中慢慢瓦解,拉姆齊夫人成了丈夫解脫的出路和依靠。
拉姆齊夫人還是一個慈愛的母親,她給予了孩子們生命,當他們還非常年幼、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殘酷現(xiàn)實傷害的時候,拉姆齊夫人給予他們庇佑。當丈夫拉姆齊先生,不顧感情與人性,想要把孩子們完全交付給現(xiàn)實,讓他們在黑暗與陰冷中培養(yǎng)起理性思維的時候,拉姆齊夫人便為他們提供了一片光芒,希望用她的光芒給他們尋找一條成長的道路。拉姆齊夫人關愛理解孩子,給他們講童話故事,唱搖籃曲。譬如,當詹姆斯總是被父親拉姆齊先生硬拉到現(xiàn)實面前,試圖把這種不能去燈塔這種現(xiàn)實強加給他的時候,拉姆齊夫人總是站出來,給他安慰與希望,甚至不惜與丈夫爭鋒相對。可以說,拉姆齊夫人的孩子們原本是當繼承他們父親一樣的男性特征,成為下一代的女性壓迫者的。然而,在拉姆齊夫人人格光芒的澤被下,他們又繼承了女性的特質(zhì),多了份感性與和諧。
拉姆齊夫人的光芒不僅播散給自己的家人,還給予給了周圍的人,猶如燈塔一樣,照射到遠方去。雖然家庭并不富足,但拉姆齊作為女主人從不吝惜款待賓朋,她舉辦晚宴,促進人群之間的友好交流。當賓客之間無法建立交流的時候,她總是幫助尋找話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溝通的條件。當賓客塔萊斯心情低落的時候,她給予了他同情與理解,幫助他恢復自信。她還極力撮合保羅與敏泰的婚姻,還親手為守燈塔人的兒子織襪子,并打算為守塔人帶去一大堆舊雜志和煙草。
拉姆齊夫人總是盡其所能,希望用她這種愛的光芒,為他人提供方便,這種愛是無私的,沒有任何的企圖,就如圣母瑪利亞一般,只為能夠光照世界。這是一種母性的光芒,是“一種絕對不可忽視的‘女性精神’”(李愛云,2002:34)。
我們從上文中了解到,燈塔與拉姆齊夫人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燈塔和拉姆齊夫人都是用其光芒照耀他人,給人希望與溫暖。而燈塔發(fā)出的是一種實物光芒,拉姆齊夫人所發(fā)出的是一種人格光芒,是一種抽象的光芒,需要人用心去感受。用實物或者說看的見的東西來指代抽象的精神或者意義,正是一種符號的體現(xiàn)。
拉姆齊夫人就是在陰冷黑暗的男權(quán)社會里的一座燈塔。在這一男權(quán)社會里,男性對女性進行壓制、統(tǒng)治,剝奪她們正當?shù)臋?quán)益,他們代表著的是黑暗,意圖把整個世界都籠罩在黑暗中,從而建立起他們理想中的冷酷、無情、理性的世界。拉姆齊夫人看似這種黑暗壓制下的順從者,但是她卻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不斷影響著周圍的男性。在詹姆斯的眼中,“她在各方面都比他(拉姆齊先生)要強一萬倍?!保ㄎ闋柗颍氖犁R譯,2009:2)在塔萊斯看來,“拉姆齊夫人獨具慧眼“(同上:10)她是他生平見多的最美人物。在丈夫的眼中,她更是”姿容絕世“。這些人物無不受到拉姆齊夫人的影響,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等級森嚴的家庭氣氛而變得緩和與充滿人性。這與光的調(diào)和作用是一致的。
就連拉姆齊夫人都覺得燈塔就是另外一個自己。當她坐下來,透過窗戶,看到遠處的燈塔時,她就會把自己與燈塔聯(lián)系起來,認為“這穩(wěn)定的、長長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保ㄍ?76),在黑暗的夜里,燈塔與拉姆齊夫人在兩處遙相呼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共同照耀著人世。此外,拉姆齊夫人還試圖把自己的別墅建成一個類似于燈塔的房子,她要求房子里所有的窗戶都打開,所有的門必須關起來。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屋內(nèi)的蠟燭點起來,光芒就會透過窗戶照射出去,這一點與燈塔是相似的,光芒都是由內(nèi)向外照射,而且是一束束的光,具有穿透力。就這樣,拉姆齊夫人不僅使別墅內(nèi)部變得光芒照耀,還把這種光芒放射到茫茫的黑夜中去。燈塔與別墅成了矗立在兩地的“光源”,在拉姆齊夫人的引領下,驅(qū)散著黑夜。
時光流逝,拉姆齊夫人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之前的一切美好也似乎伴隨著她的離去而漸漸殆盡。女兒普魯難產(chǎn)而死,兒子安德魯戰(zhàn)死沙場,庭下的賓客也早已奔走他處,似乎拉姆齊夫人的母性之光也已死去。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里,似乎已被各種迷茫、陰霾所籠罩,此時小說的基調(diào)也定格在了這種悲劇上,成了小說第二部分的主旋律。然而當我們進入小說第三部分時,我們便逐漸發(fā)覺,拉姆齊夫人雖死猶生,她的母性光芒依舊照耀著,成了一種永恒之光。她的這種光芒是在無形之中悄悄地改變著人群的。拉姆齊先生在妻子逝世后開始轉(zhuǎn)變了,原先的女性原則也滲透到了他的思維中,使他變得善良、溫情,而不在冷漠,并最終主動放下高傲的姿態(tài),向賓客莉麗示好。兒子詹姆斯也逐漸成長成一個大人,然而他母親的光輝依舊照耀在他的心中,在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時候,除了理性他還保留了他母親的感性思維,在登上燈塔的那一刻,他對他的母親更是多了一份理解與敬畏。具有男性特征的莉麗也在此時受到了拉姆齊夫人母性之光的啟發(fā),解決了之前的藝術(shù)難題——她把畫中的樹移到了畫面中心去,從而使得她的畫作得以完工。這一切都是拉姆齊夫人人格在靡靡之中的作用,她的影響在她死后也依舊存在。
盡管世事境遷,燈塔卻依舊佇立在海上,成了一個永久的符號,它綻放著拉姆齊夫人一樣的光芒。小說的最后,拉姆齊先生攜兒子凱姆、詹姆斯登上燈塔,不僅僅是完成拉姆齊夫人的遺愿,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朝圣之旅、團圓之旅。在他們看來,此刻的燈塔已不再是一個物質(zhì)上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存在,那就是拉姆齊夫人的化身。在他們踏上燈塔的那一刻,他們得到了更大的啟迪,對人生的真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領悟,因為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未來旅途中的“指路燈塔”。
《到燈塔去》中的符號還有許許多多,但其中的燈塔意象無疑是最大的符號,它指代的是像拉姆齊夫人這樣的偉大女性,她們是伍爾夫筆下的“房子中的天使”,如燈塔一樣沒有姓氏,卻以自己的母性之光、女性精神照耀著這個世界,這種光在無邊黑暗的男權(quán)社會里關愛著每一個人,使得原本對立的男女二元結(jié)構(gòu)被慢慢地消解掉,最終變得和諧完美。
1.周可. 文學符號性初探[J]. 江西大學學報,1989(2)。
2.容新芳,張士明. 人與物的相映與生輝:論《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與燈塔的象征意義[J]. 西安:外語教學,2004(6).
3.張中載.《到燈塔去》——一幅有聲的畫[J].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4)
4.弗吉尼亞 伍爾夫. 《到燈塔去》[M]. 瞿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5.李愛云.《到燈塔去》中的女性文化透視[J]. 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