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春艷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800)
博愛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河南、山西兩省的交界處,隸屬焦作市管轄,與省會鄭州、古都洛陽相距不遠,總面積492平方公里,總人口42萬人(2002年)?,F(xiàn)轄7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清化鎮(zhèn)、柏山鎮(zhèn)、月山鎮(zhèn)、許良鎮(zhèn)、陽廟鎮(zhèn)、磨頭鎮(zhèn)、孝敬鎮(zhèn)、寨豁鄉(xiāng)、金城鄉(xiāng)、蘇家作鄉(xiāng)。博愛縣自然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氣候適中,素有“金博愛”和“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譽。博愛竹編工藝精湛,久負盛名,俗稱“清化竹器”,歷史上被列為皇家貢品。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有省級風景區(qū)青天河風景區(qū)和歷史上曾與少林寺齊名的月山寺以及圪垱坡、下伏頭等景區(qū)。西莊村就位于博愛縣西部地區(qū),山水環(huán)繞,周圍有月山寺、青天河等3級景區(qū),村南是博愛縣第一中學。村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F(xiàn)在,因為前幾年博愛縣第一中學建立占地,以及村南、村北修路占用耕地,再加上村民建筑所占宅基地,村里已基本沒有多少耕地,很多人都忙著經營自己的生意或去外地打工而來回奔波。西莊村距離博愛縣城僅三公里左右,交通便利,焦作市第一個鐵路樞紐——月山火車站就在此村不遠處。
喪葬習俗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喪葬禮法是為了適應社會關系需要經過統(tǒng)治者的倡導而被確立。西莊村的喪葬禮儀程序可以分為初喪禮儀、治喪禮儀、出喪禮儀和終喪禮儀。
西莊村的初喪禮儀包括初終、飯含、沐浴和訃告四項內容。
初終:即彌留之際。死者斷氣前,所有子孫、女兒、兒媳要聚在死者床前,死者一斷氣,要立刻哭喪,哭的聲音一定要洪亮。第一時間,在大門口掛上白色的紙糊燈籠,叫“長明燈”,也叫“引路燈”。認為可以引領死者順利到達陰間,喪事期間日夜都要保持燈是亮的。
飯含:西莊村喪俗中飯含儀式,一般就是在死者嘴里放進去一枚銅錢含著即可。
沐浴:所謂的沐浴,并非真的給死者沐浴,而是由兒女們?yōu)槭耪呦茨樝词?用濕毛巾擦拭一下即可),更換壽衣,然后把逝者移至堂屋中間的門板上停放,又叫“好出魂”。換衣洗浴的人要與逝者同性別,這體現(xiàn)了“男女有別”的世俗意識。若沒有準備壽衣的,要先去買壽衣,同時還要買適量的白布,用來給孝子孝孫以及哭喪的親戚們做喪服、喪鞋及孝帶和孝帽用。
訃告:死者斷氣后,孝子要穿孝服到處報喪,但其長子是不出門的,因為他是家族最高代表,不能輕易出門,所以通常都是由其弟代他去報喪。報喪時,要頭戴三角形白紙或白布(到親友家門口時再取下),下身穿孝褲,不帶任何禮物,到門口時下跪磕頭,然后將喪事和斂棺日期告訴親友。禁忌報喪者進家門,尤其是新房搬進去還未滿三年的,否則認為不吉利。若是逝者女兒,得信后要當天一路哭喊著回娘家奔喪,稱“哭喪”、“哭路”或“哭路頭”。報喪后,左鄰右舍以及關系好的街坊和朋友就會主動到死者家里幫忙做喪服、做飯等等。
治喪禮儀是指在家完成的出殯前的整個儀式程序,包括親友的吊唁、成服和朝夕哭祭。
親友的吊唁:一般臨近的街坊好友接到消息后,會在當天或第二天就到家中前來吊唁。關系親近的會買些金銀箔紙以及油條、生肉等,裝在籃子里,買張紅紙蓋在上面,前來祭拜;關系不是很親近的,只買一張紅紙即可。而嫡親的親人因事未能在死者斷氣前及時趕回家的,進門時要先在死者面前跪哭,并一邊燒一些金銀紙箔給死者,當?shù)匾卜Q“哭喪”。
成服:成服也就是喪家及其親屬按照各自與死者的關系,穿上各自應穿的喪服。所謂的喪服,雖沒有“五服”制那樣嚴格的等級限制,但也是因人而異的。死者嫡親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的喪服和頭上帶的孝帶是白布上縫了麻布條和棉花的,棉花是要有籽的那種,代表“子”的意思。而孝帽是只做給外甥女、外孫女和侄女的,帽前有一大塊布可以遮住臉,叫“遮臉布”。與古代女子不能輕易拋頭露面有關。另一個說法,就是外甥女、外孫女和侄女通常與死者關系不是太過親近,怕她們不會哭,被街坊看笑話,所以,那布也叫“遮羞布”、“擋臉布”。一般在死者火葬及下葬的兩天才穿全套,平常只有死者的兒女穿,小孩子及其他人是不必穿的,或是在頭上系條孝帶即可。
朝夕哭祭:死者斷氣后,孝子們圍坐周圍,除操辦喪事外,一天早晚(飯前)要哭兩次喪,要給死者貢兩次湯。
出喪禮儀在過去比較簡單,就是采取土葬,一次葬。自從1985年國務院發(fā)布第一個全國性的殯葬行政法規(guī)《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法規(guī)》之后,積極倡導有步驟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喪葬習俗,并提倡節(jié)儉與文明辦喪事。博愛縣政府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倡導開展殯葬制度改革,西莊村自然也不能例外。然而當時,畢竟當?shù)亍叭胪翞榘病庇^念深入人心,祖祖輩輩都認為火葬是“死無全尸”的,因此,大部分村子出現(xiàn)了抵制火葬的現(xiàn)象。一開始是無視政府政策,依舊進行傳統(tǒng)的土葬。縣政府無奈之下,采取強制措施,甚至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只要接到消息,有實行土葬的,立即帶人前去挖開墳墓,在尸體上澆上汽油,現(xiàn)場“火葬”,并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一時間鬧得天怒人怨,令當?shù)孛癖姌O為反感。但這種強制性措施并沒有使博愛縣民眾認同火葬,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出現(xiàn)了“偷埋”葬俗——即死者斷氣后,喪家并不宣揚,于當天晚上,便組織最親近的親屬,一切從簡,在自己地里挖個坑,將死者下葬。按當?shù)亓曀祝勒卟≈貢r就可以買棺材,所以很多地方出現(xiàn)這種情況:某位老人很久沒在大家面前公開出現(xiàn)了,大家就會猜測,他/她是不是死了被“偷埋”了啊?這種“偷埋”葬俗是抵制國家火葬政策下的產物,直到現(xiàn)在還依然普遍存在。
直到1997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了《殯葬管理條例》,落實殯葬政策,加強行政管理,確立“實行火葬、允許土葬”的政策,以求達到火葬全面實行的目的,對科學、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有具體的規(guī)定,設定了各種行政處罰與強制性措施。在傳統(tǒng)與國家政策的雙重影響下,西莊村現(xiàn)在的喪葬習俗可以說是傳統(tǒng)與文明的結晶。國家火葬政策對西莊村喪俗影響最大的就是出喪禮儀。
出喪禮儀現(xiàn)在主要分為兩部分程序,一是到火葬場火化,二是埋葬。即由原來的一次葬演變成為現(xiàn)今的二次葬——先火葬,再進行土葬。張舉文在《傳統(tǒng)傳承中的有效性與生命力》一文中,也提到了他在遼寧省建昌縣王杖子村喪葬儀式中觀察到的這種在中國幾十年火葬實踐中常見的喪俗,即將骨灰置于骨灰盒中,再將其存放于靈堂或是以土葬方式埋入地下。西莊村現(xiàn)在的喪俗就屬于此種情況。并且埋葬的日子只能是單日,叫“單頭埋”。而火化的日子一般在埋葬的前一天。去火葬場的時候是火葬場的車子來接遺體。到了地點后,要在火葬場的“告別儀式廳”中舉行告別儀式;然后,在親友的哭聲中把死者送進火化室,火化的同時點響禮炮?;鸹螅砷L子負責將骨灰用紅布包起來收到準備好的盒子里。一般家庭是不會買專門的骨灰盒的,裝骨灰的盒子通常都是用一個紙箱子糊上紅紙,紅紙正前方貼上死者的照片。回去時,在離村子一定距離就要下車,長子抱著死者骨灰走在最前方,依次是長子、長孫、次子們和其他次孫,然后是兒媳、女兒、女婿等,一路走回村子,讓村子里所有人知道死者已逝?;厝ズ螅_始搭“靈棚”,把死者的骨灰盒放入靈棚正中央的棺材里。孝子們圍坐周圍,一天早晚哭兩次喪,要給死者貢兩次湯(湯面)。晚上,要在“靈棚”對面或周圍不遠的地方搭個臺子,請戲班來唱戲唱歌跳舞等,全村人都會來觀看起哄,當?shù)胤窖苑Q為“搭把”。直到晚上十二點以后或凌晨一點左右才散去。
第二天一早,要開門迎接前來追悼的親朋好友。若是親族長輩到的話,長子要親自出去迎接,并對來者磕頭迎進門。中午,要擺酒席宴客。埋葬時間,一般在午后一點至三點之間。一般一點鐘“起靈”,先放三聲炮竹,然后由選好的抬棺者抬起棺材往墳地走。離“靈棚”一定距離會擺一個“祭臺”,也叫“計臺”、“賠計”。棺材先放在“祭臺”處,抬棺者就會把死者的女婿們都叫到前面,想辦法整治他們,用各種“計謀”把女婿們弄哭,然后再讓女婿們“賠”一筆錢,抬棺者分掉作為抬棺錢,當?shù)胤窖苑Q為“耍女婿”。
然后,長子、長孫、孝子孝孫等又按固定的順序走在前面,手里拿好親朋好友送的花圈、紙貨等,到墳地燒掉。長孫要背“幡”,所有送棺入墳的親人,手里都會拄著一根“哭杖”。出喪時,會請“搭把”所請戲班的鼓手吹著嗩吶走在前面,叫“響器”。到墳地后,埋棺的坑是大早就挖好的。埋棺后,開始燒那些花圈和紙貨,放上祭品,就可以回去了。
出喪后,終喪禮儀包括要為死者過“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盡七”。過完這七七四十九天后,還有“百日”、“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一般情況下,三周年是要大辦的,與葬禮的規(guī)模差不多,酒席、祭品等的規(guī)模也與葬禮差不多。過完三周年后,就只在清明節(jié)和鬼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上墳。其中,過“五七”時,要在前一天由死者的女兒們包好素餡餃子,下午近黃昏時到墳地上供。當?shù)氐恼f法是因為相傳“閻王爺沒有女兒”,女兒們包的餃子不是供給死者吃的,而是給閻王吃的;閻王吃了一高興會讓死者投個好胎,或是在地府不用被上刑受罪。其他的日子就是女兒和兒媳們?yōu)樗勒邤[個“楣案”或“吃席”,也就是各種點心水果和菜肴一碟一碟擺在一個長形案臺上,抬到墳地里祭一下就好。祭完后,這些祭品是要立刻給家人分完吃掉的,認為祭過祖宗的東西大家吃了會得到保佑。
西莊村舉行葬禮所花費用,與死者的親戚朋友多少、其子女孝順程度及其經濟能力有著直接關系。如果死者或死者子女的名望地位較高,親戚朋友多,花費自然會很高。當然,舉行喪禮時,收到的“份子錢”肯定相應也會很多,而且會高于喪禮所花費用。另一種情況,是死者子女特別孝順,覺得老人過世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應該“大辦”,那么,舉行喪禮時便會一切按最高規(guī)格辦,風水先生要請最好的,壽衣要買最貴的,棺材也要柏木的,酒席、紙貨都是以奢華為主,即使親戚朋友不是很多,在喪禮中不能將舉辦喪禮所花費用在“份子錢”上得到經濟補償也無所謂,因為讓老人風風光光地“走了”,他才會高興,才會好好“在陰間”保佑子孫后代。這一種情況,卻是與祖先崇拜有著潛在的淵源了。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在西莊村喪葬習俗中,前種情況還屬普遍,畢竟村民隨著土地越來越少而成為“失地農民”,為謀出路與外界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每個人的社會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人情往來自然也是隨著個人社會關系而變化。后一種情況卻極少出現(xiàn)了,并不是村民們不孝順了,而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近年來村中信仰基督教的村民越來越多,而基督教徒們卻是極力主張喪事舉辦要一切從簡;二是隨著村中土地被建筑用地、修路等占用之后,西莊村已經處在城鎮(zhèn)化邊緣(本來西莊村就距離縣城只有3000米左右的路程),大量村民進城務工,甚至到外省或出國打工,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受到極大沖擊,村民們對祖先崇拜的信仰及觀念已經淡化,基本就是覺得以自家經濟能力為前提,“量力”而辦。以下表格是筆者在村中調查后,綜合各家所言,列出的喪禮基本花銷:
花費名稱 費用請風水先生看墳地 500~1000元買壽衣 200~400元火葬費 600元買白布 400~600元擺酒席 80~100元/桌買墳地 1000元左右買棺材 600~2500元(柏木棺材最好)買紙貨 200~300元請“搭把” 2500元左右總 計 10000~20000元
西莊村的喪葬習俗比較講究細節(jié),過程也比較繁復,跟焦作其他地區(qū)稍有不同,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國家貫徹實施火葬制度之后,西莊村現(xiàn)在的喪葬習俗可以說是與國家政策結合后的產物。隨著村中土地大量流失,西莊村喪俗處在城鎮(zhèn)化和基督教宗教因素的雙重沖擊下。同時,村民們祖先崇拜觀念的淡化,市場經濟觀念的加強等等,也促使西莊村喪俗逐漸趨于“簡約化”和現(xiàn)代化。
[1]陳華文.喪葬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2]李嵐.令人愉快的葬禮[J].出版參考,2004,(9).
[3]王霄冰,邱國珍.傳統(tǒng)的復興與發(fā)明[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4]王曉凡.探析中國傳統(tǒng)葬禮中的哭泣現(xiàn)象——兼談中西傳統(tǒng)葬禮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異[J].傳承,2009,(4).
[5]鄭志明.中國殯葬禮儀學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6]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7]郭燦輝.城市化進程對葬禮的影響及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