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深圳市光明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深圳 518106)
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探討
陳麗霞
(深圳市光明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深圳 518106)
目的 探討產前風險評估和合理治療對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治療意義。方法 選取了2004年9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產婦中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癥狀的患者共52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采用了積極的治療方法,加強術前風險評估及孕期保健;而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結果 治療組的26例患者在搶救后,死亡的有1例,子宮切除的有14例,早產12例,死產2例,死胎2例,足月出生的有12例。對照組的26例患者在治療后死亡的有6例,子宮切除的有9例,早產14例,死產3例,死胎3例,足月出生的有6例。結論 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病情比較嚴重,且變化較快,容易發(fā)生臟器功能衰竭癥狀,產婦的病死率較高,新生兒病死率也較高。通過術前風險評估及孕期保健,加強術后觀察及合理治療,能有效降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fā)生率、病死率。
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孕期保健;合理治療
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導致母嬰死亡的首要因素,在產科疾病比較嚴重時,容易發(fā)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孕婦產后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容易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出現。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病情嚴重,且發(fā)展較快,容易引起產婦死亡[2]。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3年3月對收治的52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進行分析,目的在于降低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fā)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04年9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1623例產婦,其中,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有52例,其發(fā)生率為0.2%。在52例患者中,年齡為22~41歲,平均年齡為29.1歲,孕周為31~39周,單胎48例,雙胎的有4例,初產婦有8例,經產婦有44例。從術前合并癥來看,術前診斷出子癇前期的有32例,發(fā)生胎盤早剝的有16例,前置胎盤有12例,羊水栓塞有4例,雙胎有4例,48例患者術前都患有貧血癥狀。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的治療方法如下:在26例產婦入院后,如果出現彌散性內凝血,以常規(guī)止血方法進行搶救。治療組的治療方法是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增加了孕期保健、術前風險評估等內容[3]。在凝血因子應用、大量輸血、抗休克基礎上,對26例患者注射了25mg小劑量肝素,間隔4~6h后,再根據試管法對凝血時間進行檢測,以調整用藥的次數[4]。在確診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之后,采用纖維蛋白原及冰凍血漿進行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還可通過子宮切除術或子宮改良縫扎術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癥狀分別進行處理:一是產后出血的患者,可進行清宮、宮腔填塞紗條、促宮縮藥物、按摩子宮處理,在無效時當機立斷行子宮切除手術等。二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可進行降壓、解痙及疏通微循環(huán)處理,糾正凝血障礙,終止妊娠[5]。三是羊水栓塞患者,應進行抗休克、抗過敏、心肺復蘇處理。四是死胎滯留及稽留流產患者,應盡早將死胎排出,在排胎之前,要對患者的凝血機制、纖維蛋白原含量進行測量,及時輸入血小板、新鮮血漿[6]。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實驗采用了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治療前后和組間數據資料的對比采用了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治療組的26例患者在搶救后,治愈的有25例,死亡的有1例,子宮切除的有14例,早產12例,死產2例,死胎2例,足月出生的有12例,治療組的有效治療率高達91.2%;對照組的26例患者在治療后治愈的有20例,死亡的有6例,子宮切除的有8例,早產14例,死產3例,死胎3例,足月出生的有6例,對照組的有效治療率為76.9%。具體結果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結果對比
3.1 早期診斷及處理:孕婦在產前、產時及產后如果出現氣急、胸悶、呼吸困難并伴隨著血壓下降等癥狀,可以考慮為羊水栓塞,應及時進行搶救。在我院治療過程中,有1例患者因為羊水栓塞而沒有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在轉入我院治療時已搶救無效。另有2例患者也患有羊水栓塞癥狀,但經過及時搶救,及時為患者補充了大量地塞米松,患者支氣管痙攣癥狀得到緩解,再通過多巴胺、阿拉明等藥物,患者的血壓也迅速回升[7]。通過抽血檢驗確認患者患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在發(fā)病早期進行處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3.2 去除病因:對于原發(fā)病應進行積極治療,阻斷各種外源性、內源性促凝物質參與到人體血液循環(huán)中,是防止和治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重要工作。在手術過程中,如果患者大量出血且難以控制,可立即進行子宮切除手術,控制出血量,還能阻斷羊水有形物質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中,及時進行止血治療,控制彌散性內血管凝血患者的病死率。
3.3 補充凝血因子: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治療中,補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非常重要,通過冰凍血漿、輸血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臨床治療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適時補充凝血因子,加速凝血,防止大量出血現象。在補充凝血因子時,應在充分抗凝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如果患者一直出血不止,且纖維蛋白原含量下降到1.25~1g/L時,可以補充凝血因子。
3.4 肝素應用:在確診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后,應盡早使用肝素,對高凝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目前,對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否可通過肝素進行治療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對于羊水栓塞患者,可優(yōu)先采用肝素進行治療。肝素對于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主要是因為在這段時間,患者可能會大量出血。根據實驗室觀察可知,在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各個階段中,晚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體內凝血反應非?;钴S,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治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8]。
3.5 重在預防: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大都為高危產婦,如死胎、胎盤早剝等病史,做好預防是防止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fā)生的關鍵。
通過本實驗可知,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臨床治療中,通過積極治療和孕期保健,能夠降低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fā)生率、病死率。在治療組26例患者中,治愈的有25例,死亡的有1例,治愈率高達91.2%;在治療組26例患者中,治愈的有20例,死亡的有6例,治愈率僅為76.9%。由此可知,在治療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應加強術前預防,及時補充凝血因子,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分析,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1] 李苑瑛.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3例臨床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9):98-99.
[2] 王秀清,馬唯.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治療體會(附2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1):162-163.
[3] 李美霞,李菊香.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43例診治策略[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9,11(11):1838-1839.
[4] 李明穎.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1例治療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0):2913-2914.
[5] 湯浩.22例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治療體會[J].中國微循環(huán),2009,13(4):271.
[6] 尹巧靈.人性化護理在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8):50-51.
[7] 王兆鉞.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J].血栓與止血學,2008,14(1):45-48..
[8] 張?zhí)旌?D-二聚體的檢測在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8(9):122-123.
R714.46
B
1671-8194(2013)22-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