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珍 白瑪卓嘎 杜寶中 王聚樂 卓 瑪 李長山*
(西藏大學醫(yī)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500份住院病歷抗菌藥使用分析
普 珍 白瑪卓嘎 杜寶中 王聚樂 卓 瑪 李長山*
(西藏大學醫(yī)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藥使用情況,以促進抗菌藥的合理使用。方法隨機抽取拉薩市人民醫(yī)院2010年住院病歷500份,對其抗菌藥的使用情況編制調查表,將收集的原始資料錄入SPSS17.0軟件,整理并分析全過程。結果2010年拉薩市人民醫(yī)院500份住院病歷中抗菌藥使用率為86%,共涉及7類35種,其中β-內酰胺類使用率最高;療程多數為8~15d,占42.3%,>15d的占23.7%;從抗菌藥物聯合使用情況來說,二聯用藥所占比例較高較,占32.6%,四聯用藥僅占5.1%。結論本次抽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院在抗菌藥使用方面存在不合理、不規(guī)范現象,應加強抗菌藥使用的監(jiān)督管理,規(guī)范醫(yī)師用藥行為,進一步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住院病歷;抗菌藥;分析
抗菌藥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藥物,但使在抗菌藥治愈并挽救了許多患者生命的同時,也出現了因不合理應用導致的諸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應增多,細菌耐藥性的增長,以及治療的失敗等,給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響。隨著科技和醫(yī)藥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新的抗菌藥不斷涌現,抗菌藥的合理應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衛(wèi)生部于2004年8月頒發(fā)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皆在推動抗菌藥合理使用,現對拉薩市人民醫(yī)院2010年隨機抽取的500份住院病歷中抗菌藥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1 資料來源
拉薩市人民醫(yī)院2010年住院病例5350份中隨機抽取500份,其中男216例,女284例;藏族475例,漢族21例,回族4例。最大年齡是91歲,最小年齡是出生1min,平均年齡為(31.9±21.3)歲。
1.2 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法,隨機抽取拉薩市人民醫(yī)院2010年住院病歷500份。調查內容包括住院科室、調查對象的結構、使用抗菌藥種類、抗菌藥物名稱、劑量、給藥次數、給藥途徑、療程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原始數據錄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中,對數據整理并進行分析。
2.1 各住院科室抗菌藥使用情況
本次調查的500份住院病歷中使用抗菌藥的病歷數為430份,占86%。各住院科室中兒科病區(qū)抗菌藥使用率最高,占97.9%。見表1。
2.2 抗菌藥種類及使用率
見表2。
表2 抗菌藥種類及使用率
2.3 不同年齡組使用抗菌藥種類分布情況
見表3。
2.4 抗菌藥種類與給藥次數的分布情況
見表4。
2.5 用藥天數
本次調查中患者使用抗菌藥的療程8~15d的比例占42.3%,3~7d的為28.6%,>15d的為23.7%,<3d的為5.4%。
2.6 聯合用藥
見表5。
表5 聯合用藥
抗菌藥是治療細菌性感染疾病的最主要藥物,其應用的合理性與患者康復及醫(yī)院的醫(yī)療質量密切相關。應用不合理將造成細菌及其他病原菌出現耐藥性問題,增加不良反應和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率,給患者造成經濟負擔,因此,抗菌藥的合理應用具有重要意義[2]。本次抽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院在抗菌藥使用方面存在不合理、不規(guī)范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抗菌藥種類及使用率
據表1顯示,課題組隨機抽取500份住院病歷中使用抗菌藥的病例數為430份,占總調查病歷數的86%,這與WHO公布的我國國內住院患者抗菌藥使用率達80%相比高出6%[3]。由表2可知,該醫(yī)院所使用抗菌藥包括7類,其中β-內酰胺類(多為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和硝基咪唑類為臨床選用較多。因為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具有對人體的毒性低、適應證廣、對敏感細菌感染療效好、且品種多等優(yōu)點;而氟喹諾酮類具有抗菌譜廣、抗菌力強、口服吸收好、組織濃度高、與其他類別的抗菌藥物之間無交叉耐藥性、不良反應少等特點;硝基咪唑類藥物在體內分布廣泛,可以進入感染病灶和腦脊液等特點而在臨床上占有重要地位。
3.2 不同年齡組使用抗菌藥種類分布情況
據表3得知,不同年齡組患者中10歲以內小孩使用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最多,平均療程為6.4d,其次是老年人。老年人及小孩不宜濫用抗菌藥物,因為老年人肝腎功能退化,故在選擇抗菌藥物時應注意根據肝腎功能的化驗結果進行調整治療量,以期獲得安全的治療方案。即使老年人肝腎功能正常,也應按照年齡相對減量應用。小兒用藥特別是新生兒用藥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因為氨基糖苷類的抗菌藥物都有輕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聾。4例0~18歲住院患者使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但該類藥對骨骼發(fā)育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應避免用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4]。
表1 各科室抗菌藥使用情況
表4 抗菌藥種類與給藥次數的分布情況[n(%)]
表3 不同年齡組使用抗菌藥種類分布情況[n(%)]
3.3 給藥次數不合理
表4結果表明,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多為每日一次用藥,不符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要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消除半衰期短者應一日多次給藥[5];阿奇霉素每日給藥兩次或三次是不恰當的,因為阿奇霉素半衰期長(即35~48h)且有較好的抗生素后效應,每日僅需給藥一次即可;而抗結核病藥多為每日一次給藥亦不合理,應采用隔日療法或2~3次/周。
3.4 用藥療程不合理
本次調查中患者使用抗菌藥的療程8~15d的比例占42.3%,3~7d的為28.6%,>15d的為23.7%,<3d的為5.4%。其中療程<3d者基本上屬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藥,因為療程過短可導致疾病復發(fā)或轉為慢性感染。
3.5 聯合用藥不合理
由表5可知,本次調查中聯合用藥率達45.1%,其中二聯用藥所占比例較高(32.6%),而四聯用藥僅占5.1%,主要見于內科收治的各類結核病患者。調查中尚發(fā)現有聯合應用同一類型抗菌藥物的現象,說明少數醫(yī)師知識更新不夠,同時也與同一種藥物有多個商品名,造成使用上的混亂有關??咕幍倪^度聯用,不僅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尚可使抗菌藥物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增加,甚至發(fā)生二重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極大困難。臨床醫(yī)師要聯合應用抗菌藥物,首先應該嚴格掌握聯合用藥指征。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規(guī)定聯合用藥的指征有[5]:①病原菌未查明的嚴重感染;②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厭氧菌嚴重混合感染,2種或3種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敗血癥等重癥感染;④需長程治療,但病原菌易對某些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感染,如結核病。
抗菌藥臨床合理應用情況非常復雜,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感染,醫(yī)務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抗菌藥適應癥選擇用藥,控制聯合用藥品種數量,不斷規(guī)范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使抗菌藥物應用日趨合理[6]。同時,醫(yī)院應建立抗菌藥合理應用定期調查分析評價機制,以及臨床藥師查房制度,充分發(fā)揮藥師的作用,對臨床用藥實行定期預警,對不合理用藥及時進行干預,保證抗菌藥的正確、合理應用,提高醫(yī)療質量,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fā)生。
[1] 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2004.
[2] 鄭芝欣,魏簡匯.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師,2005, 8(3):229-231.
[3] 史占軍,張雅莉,景宗森,等.規(guī)范化與長期應用抗生素預防術后傷口感染的效果對比[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1):572-591.
[4] 張淑慧,張志清,劉保良,等.醫(yī)院藥學管理規(guī)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6-37.
[5] 夏國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14.
[6] 張志清.國內抗菌藥物應用現狀及實施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干預的可行性與難點[J].中國藥房,2004,15(12):708-710.
R978.1;R969.3
B
1671-8194(2013)12-0086-02
西藏自治區(qū)科學技術廳2009年度科研項目“拉薩市臨床耐藥菌監(jiān)測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
*通訊作者:E-mail:Lics0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