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鄒自豪
新婚姻法對城市青年婚戀觀影響的經濟學分析
李 丹 鄒自豪
高房價所導致的城市青年婚戀觀的物質化、世俗化等扭曲現象日益凸顯。高房價對婚戀觀的扭曲造成了婚戀市場的供需結構失衡,即結構性無偶現象,而新婚姻法的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扭曲的婚戀觀帶來的結構性失衡,從而有利于人口結構和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應引導城市青年建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減緩青年住房壓力,并加大新婚姻法的宣傳力度。
扭曲婚戀觀;結構性無偶;婚戀市場二元化;新婚姻法
社會價值觀念是指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體系,指導著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往往成為整個社會變遷的先聲?!?〕而婚戀觀指導著人們的一切婚戀行為,婚戀觀的變化在家庭的構建和維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外在表現形式是擇偶標準的變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往往對一個社會的良好運行和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影響。我國當前處于社會的急劇轉型期,盡管婚戀觀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擇偶標準不一。其中在擇偶標準中一直存在一個基本矛盾:物質與愛情的矛盾,“注重追求個人的情感需求還是注重經濟等物質因素的作用,成為現代人擇偶時的一個兩難選擇”?!?〕然而主流的婚戀觀應該是符合整個社會發(fā)展所需的,有利于家庭穩(wěn)定和社會的可持續(xù)進行。從這一角度來講,扭曲的婚戀觀是指不利于人類社會良好發(fā)展和延續(xù)的,通過不合時的擇偶標準具體形式指導人們進行婚戀行為選擇的社會價值觀。在當前主要表現為大部分城市青年 (這里的城市青年主要指達到適婚年齡,在城市長期居住工作的青年,這部分人才是面臨房價和婚房問題的主要群體)婚戀觀的日趨物質化、世俗化,在擇偶的過程中經濟因素超越了感情因素的考慮,尤其體現在婚房成為結婚的首要權重因素。
扭曲婚戀觀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青年在婚戀市場二元化,出現供需結構性失衡,筆者將其概括為結構性無偶現象。本文所謂的婚戀市場二元化是指,與貝克爾“高質量的男子和高質量的女子結婚,低質量的男子和低質量的女子結婚”相對應過來的概念,把婚戀市場分成“有房適婚男性”和“無房適婚男性”兩個市場,具體展開見下文。結構性無偶是指,盡管婚戀市場上存在較多的求偶需求,但由于處于不同區(qū)域、不同階層以及個人特質的差異,適婚男女出現供需不匹配,導致無偶男女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比例過大,給社會運行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在中國,買房結婚是一種固有的情結。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不同于西方工業(yè)文明,中國人更注重安土重遷,房子能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置業(yè)情節(jié)嚴重, “婚房”也就自然成了結婚的“必備品”。結婚買房本無可厚非,但在高房價形勢下,婚房卻引出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房價的一路攀升,大大超出了城市青年的支付能力。有學者利用全國的數據,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房價收入比為核心的住房壓力指數,實證分析得出,2007年中國住房壓力最低的是呼和浩特,指數為29%,而西方學者認為合理的家庭負債比例不超過1/3,中國當前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住房壓力指數超過這一標準?!?〕作為工作剛起步的青年工作者,收入相對而言比較低,積蓄非常薄弱,住房壓力自然更大。
中國結婚形式一直以來還是女性脫離父母,進入男方家庭或重新組建家庭。在這一過程中,女性對住房的需求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沉重的住房壓力下,女性在擇偶過程中把是否擁有住房作為衡量配偶的一大重要甚至第一標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物質型”婚戀觀對當下青年影響愈發(fā)嚴重?!?〕《2010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70.8%的女性認為男性必須有房才能結婚”?!?〕另據2010年“首都市民價值觀調查模型建設研究”課題調查發(fā)現,高達43.7%的青年女性認同“有車有房是當今擇偶的基本條件”?!鞍萁鹋薄伴W婚族”“房奴”“恐婚族”“大齡未婚女”等群體隨之增加,“寶馬名言”“房奴” “蝸婚族”等辭藻不僅在網絡上頻頻使用,在現實中也廣為流傳。高房價對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影響尤為明顯,這一群體流行著“男靠家,女靠嫁”的說法,即將畢業(yè)的女大學生們將婚姻視為就業(yè)的一條捷徑,戲稱為“曲線就業(yè)”?!?〕婚戀觀世俗化、物質化現象嚴重。盡管關于此問題爭論頗多,但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真正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本文運用婚姻經濟學的理論對其展開分析,探討婚戀觀扭曲導致婚戀市場結構性無偶的過程及其影響,進而提出相關的對策。
婚戀問題的研究廣泛存在于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領域,然而作為婚戀主體的男女雙方大部分情況下是具備勞動能力的人,是資源的一種。從整個社會范圍來看,他們之間的匹配和結合,實質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從男女個體來講,他們的擇偶過程,實質是把對方作為一個消費品進行選擇購買的過程。因此,基于經濟學的理論來研究婚戀問題,賦予了對此問題的認識較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更多的理性成份。
(一)婚姻經濟學理論基礎
學術界最早開始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婚姻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 (Adam Sm ith)就討論了在工人階級中,貧窮如何抑制婚姻這一問題。運用經濟學工具和技巧來探索為何結婚、何時結婚以及與誰結婚是近期的發(fā)展。大衛(wèi)·戈爾和勞伊德·夏普利 (David Gale and Lloyd Shapley 1963)最早發(fā)展了一個婚姻匹配模型?!?〕英國學者詹姆斯·費雷澤則通過社會交換理論來分析婚姻關系?!?〕而國內學者從經濟學視角探討婚姻的典型代表有王宇中的“美滿婚姻二維匹配模型”理論,強調男女雙方資源的對等性和特質的契合性〔9〕。李煜、陸新超著重從先賦性和自配性兩個角度分析了婚配的變遷?!?0〕然而對婚姻經濟學概括較為系統(tǒng)的還屬加里·貝克爾,下面筆者就其婚姻經濟學的部分理論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主要包括兩部分:選擇結婚的動機和婚姻匹配的對象選擇。貝克爾假設家庭產出對于夫妻雙方來講是單一的同質商品,換言之,男女雙方從婚姻中所獲的收入是相等的。那么對于所有結婚者來說則有下列等式:〔11〕
其中Zmf表結婚產出,Zm男方婚后收入,Zf女方婚后收入。只有當婚后收入大于單身收入時,男女才會選擇結婚。Z sm表單身男性收入得益,Z sf單身女性收入。即:
另外貝克爾還對婚姻匹配的對象選擇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高質量的男子和高質量的女子結婚,低質量的男子和低質量的女子結婚” “這樣的婚姻市場才會是家庭產出最大化”。從單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他們往往追求的是比自身等價或者更優(yōu)者結合。
在已有的婚姻經濟學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學者在討論婚姻市場供需平衡問題時,主要考慮的是婚戀市場上的市場因素怎么影響供需平衡的。諸如個人特質 (商品特性)、男女比例 (供需數量變化)、擇偶偏好 (消費者偏好)等。即在充分自由的婚戀市場上,結婚的雙方基本上是對等的質量。但考慮到區(qū)域隔阻、時間等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還是會出現諸多婚配失敗的現象,這些都是由于婚戀市場自身缺陷造成的,只是暫時性的供需不平衡,能靠婚戀市場內部進行調節(jié)的。然而,在一些特定的環(huán)境下或特定時期,非市場因素通過影響市場因素往往會給婚戀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對于婚戀市場來說,居高不下的房價便是一個影響強烈的非市場因素。它的出現導致了婚戀市場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衡,是婚戀市場本身所不能自動調節(jié)的。
(二)結構性無偶的形成及其影響
本文主要是從城市女青年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因此筆者把適婚女性看作是婚戀市場上的需求方D,男性為供給方S,而女性在婚配時的心理預期收入為市場價格P。為進一步展開分析,明確幾個限定條件是很有必要的:1)在新婚姻法出臺前后,適婚男女的收入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可以忽略極小部分的暴發(fā)戶),換言之,他們的絕對支付能力在這一時期是穩(wěn)定的;2)貝克爾把男性區(qū)分為高質量男子和低質量男子,本文則根據有沒有住房將其分為“有房適婚男性”和“無房適婚男性”。前者既包括在城市已經擁有住房,或者已經具備購房的實際支付能力 (不管這種實際支付能力是自身具備的還是遺贈得來的),后者則相反。3)假設“有房適婚男性”和“無房適婚男性”兩群體可以看成是能夠區(qū)分的兩個市場。4)P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地穩(wěn)定,即女性對于婚配結果的心理預期較為穩(wěn)定,例如獲得和諧的婚姻,美滿的家庭等。
假設在房價虛高 (以超出平均居民實際支付能力為分界點)的態(tài)勢前,如圖 (1)、(2)分別為MH、MNH市場,P為購買方 (即女性)對其能支付的對價,即購買方能從婚配中獲得合理的預期收入水平,此時MH、MNH市場在價格P0水平均達到均衡狀態(tài)。即在房價虛高前,婚戀市場正如貝克爾所假設的“高質量的男子和高質量的女子結婚,低質量的男子和低質量的女子結婚”達到較為均衡的狀態(tài)。然而隨著房價這一非市場因素,導致了需求方 (女性)消費的偏好產生了轉移。這一轉移過程是這么進行的:在中國傳統(tǒng)婚姻模式下,一般是由女性脫離父母,嫁入男方家庭,也就是婚姻剝離了女方的原居住地,此時女方在婚配中必須衡量男方有沒有住房,但隨著房價的虛高,大大超出人們實際支付能力時,擁有住房的男性相對在減少,而沒有住房的男性相對在增加。從女性角度來講,由于價格P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地穩(wěn)定,即女性對于婚配結果的心理預期較為穩(wěn)定。然而房價的虛高大大地增加了繼續(xù)維持這種心理預期的成本,如果把目光從“無房適婚男性”轉移到“有房適婚男性”,就可以消除這增加的成本。女性在婚配中對住房的需求,這種心理變化投射出來的是對“有房適婚男性”的需求絕對和相對地增加。相應地,婚戀市場會發(fā)生如下變化:在MH市場上,供給曲線減少到S2,需求曲線增加到D2,從而出現需求過熱,產生缺口QH2-QH1;而在MNH市場上,供給曲線增加到S2,需求曲線減少到D2。從而出現供給過剩,產生剩余QH2-QH1。只要其條件保持穩(wěn)定,這種缺口和剩余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除的,僅靠婚戀市場自身是無法調節(jié)的。在“有房適婚男性”市場上,大比例的無偶女性增加,而在“無房適婚男性”市場上,大比例的無偶那男性增加,形成結構性無偶現象。
圖1 有房適婚男性MH市場
圖2 無房適婚男性MNH市場
其中:有房適婚男性-MH;有房適婚男性人數-“無房適婚男性”-MNH,無房適婚男性人數-QNH。
結構性無偶帶來的社會問題頗多,最為直接的是大量剛畢業(yè)的男大學生、進城務工的農村男青年、收入微薄的適婚男性群體求偶難,大齡未婚青年增多,退后了整個社會的結婚年齡,進而影響到我國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另外由于在擇偶過程中過于注重經濟因素,導致婚姻質量下降,離婚率逐年增長,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最后,扭曲的婚戀觀會給整個社會風氣帶來長久而且深遠的不良影響,對國人的價值取向產生誤導,不利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三)》(以下簡稱新婚姻法)于同年8月13日開始實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中關注的焦點在新婚姻法的第七條和第十條。前者規(guī)定: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 (三)項的規(guī)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被網友俗稱“誰父母出資,房子歸誰”。后者規(guī)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guī)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北痪W友俗稱“誰首付,房子歸誰”。
有網友稱新婚姻法的出臺使“婚姻在拜金路上剎車”,看似調侃,其分析起來不乏幾分道理。新婚姻法的第七條和第十條無疑給廣大女性一個申明:法律上不再承認僅僅通過婚姻締結而獲得的房產權 (夫妻之間的遺贈除外),通俗講就是如果房產權當時或將來歸男方所有,結婚后女方并不能自動獲得部分房產權。對于婚戀市場而言,新婚姻法屬一個非市場因素,它的到來使得“有房適婚男性”彌補房價給女性帶來的成本這一功能大打折扣,或者彌補的風險性大大增加。相反,與情投意合男性結婚,盡管房價帶來的成本依然存在,但對婚后婚姻穩(wěn)定的預期會提高。不管嫁給“有房適婚男性”還是情投意合的男性,房價帶來的成本都等價存在,但后者的婚姻穩(wěn)定性更高,這就使得女性的目光從“有房適婚男性”轉移到情投意合的男性身上,即貝克爾說的“高質量的男子和高質量的女子結婚,低質量的男子和低質量的女子結婚”的均衡狀態(tài)。如圖 (3)、(4)所示,T0表新婚姻法出臺時間,L1、l1分別反映“有房適婚男性”和“無房適婚男性”需求量的變化,L2、l2分別反映“有房適婚男性”和“無房適婚男性”供給量的變化。T0時,需求量下降,出現拐點,房價的上升導致供給量緩慢下降,但幅下降幅度比需求量曲線小,因此MH市場缺口逐漸縮小。由于女性對MH的需求量減少,則會轉移到MNH市場進行挑選,則對“無房適婚男性”的需求量增加,l1出現拐點,這一市場上的剩余逐漸減少。
圖3
圖4
由上述分析可見,新婚姻法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對結構性無偶進行了調整。最新出爐的《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寫道: “2011年的調查中68.3%的女性認為男性要有房才能結婚,2010年的調查中70.8%的女性認為男性要有房才能結婚,比例有微弱下調。”〔12〕但報告同時表明,46.8%的人表示對新婚姻法的“具體內容不是太了解”,可見新婚姻法的影響范圍和程度還是比較小的。
婚戀觀涉及到我國社會穩(wěn)定以及未來人口結構發(fā)展等社會問題,扭曲的婚戀觀及其帶來的結構性無偶問題不利于社會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一)加大新婚姻法的宣傳力度。新婚姻法的出臺,讓已經變形了的婚戀觀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轉,對結構性無偶產生了一定的調整。然而由于新婚姻法出臺的時間較短,知曉度相對較低,因此為進一步加速扭轉趨勢,有必要加大新婚姻法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城市女青年了解新規(guī)定,逐漸降低房價在婚戀條件中的權重,進而對自身的婚戀行為作出慎重選擇。在基于情感和經濟因素的綜合考慮上,選擇更為穩(wěn)定的婚配對象,提高整個社會的婚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離婚率的上升,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其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二)減輕青年住房壓力,彌補婚戀二元市場的鴻溝。由上述分析可知,婚戀市場出現的結構性無偶主要是由巨大的住房壓力帶來的。因此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政府務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減輕青年的住房壓力,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健全房地產市場機制。另一方面加大貧富差距調節(jié)力度,使低收入青年在絕對和相對意義上增加收入,逐漸彌補婚戀二元市場的鴻溝,提高適婚男女的匹配率,促進婚戀市場有效運行。
(三)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引導。自然婚戀問題不能僅靠一紙文書就能決定走向的,還應結合“本質上在全社會推動忠貞、責任、和諧、摯愛的家庭情感和婚姻觀”雙管齊下,引導我國青年形成積極健康的婚戀觀,進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劉蕾.北京市民擇偶觀現狀調查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
〔3〕任宏,等.住房壓力指數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1,(3).
〔4〕劉洪波.房價翻動了城市青年的婚戀奶酪〔J〕.中國青年研究,2008,(4).
〔5〕2010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EB/OL〕.http://www.docin.com/p-110653227.html.
〔6〕曾燕波,徐俊軍.當代青年婚戀觀變化中出現的新問題〔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7〕蘇珊娜·格羅斯巴德·舍特曼.婚姻與經濟〔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8〕陳鶴,凌靜.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剩女現象〔J〕.中國青年研究,2012,(6).
〔9〕王宇中.相貌、性格和品德因素在當代中國人擇偶中的作用〔J〕.中州學刊,2009,(2).
〔10〕李煜,陸新超.擇偶配對的同質性與變遷——自致性與先賦性的匹配〔J〕.青年研究,2008,(6).
〔11〕加里斯·坦利·貝克爾.家庭論〔M〕.商務印書館,2003.
〔12〕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789c48ed0d233d4b14e6926.htm l.
【責任編輯:陳學明】
D669.1
A
1008-9187-(2013)02-0084-05
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 (08JC840012)
李丹,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鄒自豪,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