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德旗
巧設問題情境 激活數學教學
■ 吳德旗
數學問題情境是溝通生活與數學、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紐帶。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數學的價值。在問題情境中,問題是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活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產生學習興趣的原因是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的是問題,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動力是問題。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把問題作為主線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那么怎樣才能巧設數學問題情境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進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在數學教學中的體會來談談這方面的一點認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沙夫薩馬認為:“我們應該向學生傳授那些有助于他們生活的數學知識?!奔热蝗绱耍處熅筒粌H要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更要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設有效的數學生活情境,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到現有知識難以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同時也真正地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理念。如七年級學生剛學到方程這個新的內容時,感到抽象難學。為了消除這一心理障礙,在方程的教學中,我先列舉一個引題:“雞兔同籠,有頭36個,腳100只,問有雞兔各多少?”這個引題別致風趣,學生頓時興趣勃發(fā),急切地表露出對答案的渴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體驗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把本來沉悶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通過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們教師和學生也應有這樣的深切感受:聽來的記不住,看到的記不牢,只有動手做了,才能真正地屬于自己。操作實驗就是把學生學習的情感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體現知識的無窮魅力。在教學八年級上冊12.1軸對稱時,學生對抽象的軸對稱圖形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剪紙(花邊、五角星等對稱圖形)讓學生發(fā)現這些剪紙的美麗和奇特,猜測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教師可以讓躍躍欲試的學生自己嘗試著剪一剪,盡量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對稱的意義,并不斷嘗試著得出對稱花紋的正確剪法(其實就是對對稱的實際應用)。通過觀察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對稱軸。通過了上面的動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剪一剪、折一折,馬上可以得到驗證,并及時得到反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讓學生動手操作,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整體提升。
在幾何定理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新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一節(jié)的新課導入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在剛才上課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朋友,他說他的家鄉(xiāng)有A、B兩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離A村較近的C處,B村人希望建在離B村較近的D處,同學們請你們建議一下,小學應建在何處到兩村距離才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
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樣,在學習圓中“過三點的圓”一節(jié)時,教師拿著一塊殘缺不全的圓鏡走上講臺時,同學們開始都很納悶,當聽到教師說:同學們,我把別人的鏡子打破了,誰能幫我想辦法“破鏡重圓”呢?這時,同學們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但沒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認可的方案。此時,教師就抓住機會說,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學習過三點的圓這一節(jié),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新課導入,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在這樣教學氛圍中提出的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會大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材,多設計或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穎有趣的、富于思考的實用型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
如在講授圓的有關性質前,教師可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分別模擬安裝有三角形輪子、正方形輪子、橢圓形輪子和圓形輪子的汽車的行駛狀態(tài),并分別配上各種顛跛沉重的聲音和輕快的聲音。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學生直觀地看到圓形輪子能使汽車平穩(wěn)地前進,這是圓這種形狀所特有的性質決定的。這時,教師再指出:人們在生活中發(fā)現了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然后把這些特殊性質運用到運輸工具上,這樣就制造了圓形輪子。可見,輪子的形狀與生產以及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可初步體會數學來源于實踐又還源于實際生活的道理。
數學并非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它更是一門活生生的學科。學生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歷概念與過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數學,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進一步地發(fā)展。生動的數學活動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記憶,而活潑的課堂教學又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良好途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好的實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探索和發(fā)現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到數學課很熟悉,數學知識離自己很近,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自覺主動地學習數學。
(作者單位:武漢市蔡甸區(qū)柏林中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