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 卉
過好“渡” 把準“度”
——例談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
■ 屠 卉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以精湛的語言,充沛而真摯的情感,描繪了一幅幅意境深遠的畫面,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給了小學生們一個發(fā)揮想象、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空間。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鑒賞美、品味美,并受到美的熏陶,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標中年段古詩教學要求由低年段的會讀會誦、能讀出“那么點味兒”,提高到“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這就需要教師開啟學生的慧眼,讓學生會想象、會發(fā)現、會思考,在合作中品讀,在品讀中體會。那么,怎樣將低年段的古詩教學順利過渡到中年段,從而更好地把準中年段古詩教學要求的“度”呢?現以小學語文鄂教版第五冊《鹿柴》一詩中的幾個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對小學中年段古詩教學的幾點看法。
《鹿柴》是王維后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一首。詩歌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反照下的幽靜景色。隱約的人語聲,余暉散成微弱的光斑,灑落在青苔上,劃破深林中的陰暗。詩人以他特有的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把握住了山林的空寂。本課重點是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難點是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
【片段1】
師:通過讀詩,你讀出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生:山、人語、陽光、樹林、青苔。
師:請你閉上眼睛,隨著音樂聽誦讀,先看看你的腦海里會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播放古琴音樂)再來說一說,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甚至嗅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生:我看見山空蕩蕩的,除了樹木、溪水、魚蟲,看不見一個人!
師:好一個“空山不見人”!讀來聽聽。(生誦讀)
師:一座孤寂的山林!還有誰讀讀這句?(生誦讀)
師:偌大的山林不見人影?。〗又f說你們的想法。
生:我只聽見了山谷中回蕩著的人的說話聲。
師:“只”字用得好,從哪兒讀到的?
生:從書上注釋中知道了“但”就是“只”的意思。
師:你真會讀書!把你感受到的讀給大家聽聽。(生誦讀)
師:從你的讀書聲中,大家隱隱約約仿佛聽見了說話聲。
生:我還想到了詩人一個人待到黃昏,看到夕陽照到了深林里。詩中“景”注釋里寫的就是陽光的意思。
生:我看到夕陽還透過樹葉的間隙照到了青苔上。
【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注釋,抓住關鍵的字詞,予以點撥指導,啟發(fā)引導學生去領會全詩大意,給學生一個體味的過程。讓學生在意境中靜心感受,讓原景再現,豐富古詩意韻中的留白。】
【片段2】
師:請同學們分組合作自學古詩??梢韵茸x讀詩句,再交流讀懂的內容和讀不懂的內容。對于讀不懂的內容要盡力想辦法解決。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
師:現在請個小組派代表,交流你們組的學習情況。
生:我們知道了第二行詩“但聞人語響”的意思是在空曠的的山林中只聽見人的說話聲。
生:這里的“聞”應解釋為“回蕩”更好一些,因為山中有回音。
師:好,你糾正得很對!那么你能把第一句詩的意思完整地講一遍嗎?
生:空蕩的山林中不見人影,唯獨回蕩著人的聲音。
師:能把你想到的讀給大家聽聽嗎?
(生試讀,師指導朗讀)
生:注釋上寫到“景”是指的陽光,那么“返景”就是返回的陽光,指的是夕陽。
師:根據注釋,加上字面意思進行理解,這個方法可真好!
生:我們通過查字典知道了“復”是“又”的意思。
生:第二句是說夕陽透過樹林,灑落在青苔上。(指導朗讀)
【要進一步領會詩的大意,還需要讓學生從字面上初步讀懂詩句后,引導其大膽展開想象,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在生生、師生的交流碰撞中,讀懂詩意。】
【片段3】
師:(出示教學掛圖)大家自己讀讀古詩,結合注釋和插圖,說說自己從詞或是詩句中得到的感受。
生:我看到圖上,覺得山林很空曠,沒有人。
師:將你的感受通過誦讀展現出來。(生誦讀)
師:空曠幽深的山林!還有誰也想來讀讀這句?(生誦讀,男女生分讀)
生:山林太深,我只聽到了人的聲音。
師:讀出讓你感受最深的詩句。(生誦讀)
師:山的空寂,卻給深山加進了隱隱約約的人語之聲,讓它打破空山之靜,這神秘的不知來處的人語聲,愈發(fā)襯托得山林寂靜。(互讀評議,配樂朗讀)
生:我從注釋中知道詩的第二句意思:夕陽照射到茂密的山林中!
生:跟他補充一點,夕陽還透過山林,照到了青苔上!
師:深林幽暗,反而給林中投射一束夕陽的余輝。這束冷淡的陽光透過密林的重重遮擋斜射進來,散成微弱的光斑,灑落在青苔上,劃破深林中的陰暗。(互讀評議,小組合讀,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通過畫面感悟詩境,指導學生在“詩中畫,畫中詩”里入畫入境誦讀,并在多種形式的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豐富的情感?!?/p>
從以上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注重以下兩點:
1.過好“渡”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是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自悟。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注重的不是逐字逐句講解,而是整體“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讀便是學,學便是讀。但是在古詩的教學進入第二階段——中年段時,教師應抓住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引導學生了解字義,理解語言,領悟詩文大意,并在情境中體會古詩固有的鮮活之氣,更好地品讀詩歌。由于古詩詞語言與現代語言有差距,在一首詩中,往往會因幾個陌生的字詞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而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現行鄂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三至六年級的古詩詞進行了注釋。這些注釋內容豐富,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是不可缺少和忽視的教學資源。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提出詩句中的關鍵詞“只”“聞”“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注釋,說出自己的見解。“聞字解釋為‘回蕩’更好一些,因為山中有回音”。學生加上對字面意思的理解,這首詩的詩意也就隨著“疑難詞”的理解而領悟了大半。這樣,課堂教學在生與生的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釋疑補白,在教師的點撥、啟發(fā)下,學生學習古詩從“以讀代講”的初步整體感知,自然過渡到了有效地領悟詩文大意。這樣,在語文古詩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2.把準“度”
低年段的古詩教學,要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而進入中年段的學習后,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注重“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想象和誦讀對于古詩的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理解古詩的內涵,精心設計并組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并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可以使古詩教學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在第三個片段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讀讀古詩,結合注釋和插圖,說說自己從詩句中得到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我看到圖上,覺得山林很空曠,沒有人”,有的想象著表述自己獨特的感受“山林太深,我只聽到了人的聲音”,還有的補充說“夕陽還透過山林,照到了青苔上”。學生根據詩中所描述的畫面,聯(lián)系生活經驗和閱歷去分析、理解、判斷、推理,展開聯(lián)想,從而領悟詩的情境美、形象美、內蘊美,并且獲得美的享受和愉悅。緊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配樂誦讀、男女生分讀、小組合讀詩文,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體驗,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語調。這樣的處理就把握好了教學的“度”,落實了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的要求。古詩作為一種抒情性很強的文學體裁,句式整齊,音韻優(yōu)美,語言精練,較好地展現了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讀起來朗朗上口。自古以來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說,可見讀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中年段的古詩教學中,領會大意是前提,訓練朗讀是重點,培養(yǎng)能力是歸宿。我們要把古詩的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中體味古詩教學獨特的魅力。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qū)天一街小學)
責任編輯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