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告別的年代,總有一些無奈,一些總結,一些評價,一點反省。
2012年,中國經濟基本上告別了低成本、高增長的年代,將踏上新的10年,而未來脫胎于歷史,適時的總結,是有必要的。
回顧過去5年的中國經濟,可以發(fā)現,發(fā)展的命題基本上是圍繞著“4萬億”轉的,5年的軌跡大概可以總結為金融危機—刺激政策—退出刺激,而幾個關鍵詞是出口、投資、M2(廣義貨幣)、CPI、房價、產能、補貼。
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在2013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描述是“這場危機來勢之猛、擴散之快、影響之深,百年罕見”。2008年年底,中國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拉動面臨下滑的經濟。
應該說,“4萬億”這一重大決策出臺之后,外界一直是存在著相當尖銳的爭議的,但局外人也并不清楚具體決策出臺的內情。時隔5年之后,我們大概可以從參與決策者的一些表述中再厘一下這5年的軌跡。
根據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兩會”政協經濟界別小組的發(fā)言,2008年中在無錫國棉一廠的調研中他們發(fā)現了紡織品出口正面臨的嚴重危機。
到2008年年底,“總理給我打電話,說美國政府拿出幾百億美元扶植三大汽車,德國政府獎勵購買汽車,一輛車補貼5000馬克,我們有什么辦法拉動經濟呢?一個股市,一個房市,一個車市,趕緊商量,發(fā)改委和財政部拿出方案來”。
后來,工信部出臺了汽車購置的財政補貼政策,“提出來1.6升排量以下購置稅減半。決定這個政策的時候,財政部已經捉襟見肘。我記得和謝旭人(時任中國財政部部長)商量,他說,毅中你別再出主意了,我兜里沒錢了”。
一時形勢所迫,短期需求壓倒了長期任務,歷史的兩面性就這樣誕生了。
此后,中央財政拿出了1.12萬億多元,而在實際的刺激政策中,恐怕加上地方財政配套、銀行信貸、企業(yè)票據等,流向市場的資金可能不止4萬億。央行作為“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主要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M2在2009~2010年中翻倍增長。
得益于強劑量的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在2008~2011年中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成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中的亮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對此的評價是“有效避免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因巨大的外部沖擊而出現大的波折,實踐證明這些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
不過,宏觀經濟決策總是兩難,“4萬億”之后,即是通貨膨脹和房價泡沫,以及更為深遠的經濟結構失衡。
對此,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是有反思的,央行行長周小川和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都提到了其代價,“有利有弊,沒有十全十美”。他們都提到,在危機的應對上有經驗,也有不足,出現比如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的問題;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過快,淘汰落后遲緩,節(jié)能減排力度不夠的問題。
“現在回頭看,適時退出還可以做得略早一些、略鮮明一些。但也不要當事后諸葛亮。”周小川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實際上,這些負面的后果是否在“4萬億”決策制定時是沒法預料的呢?對此,周小川提到:“黨中央、國務院在決定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時,充分討論過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認識到經濟刺激計劃在短期內有利于促進經濟盡快企穩(wěn)回升,但隨后會給物價、債務可持續(xù)性、結構調整、節(jié)能減排等方面產生代價、造成壓力。”
然而,一時形勢所迫,短期需求壓倒了長期任務,歷史的兩面性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