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余 李華
摘 要:書院相關研究已形成“書院文化”。書院發(fā)展與當?shù)匚幕?、?jīng)濟、政治等緊密相關、彼此影響。從區(qū)域性書院研究的視角由涉及的研究地域、研究年代、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四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區(qū)域性書院研究的特點以及研究展望。
關鍵詞:區(qū)域;書院;研究綜述
本文得到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科研項目(編號KYB110611)、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編號KT2011359)、紹興市哲社科課題(編號125200)、浙江省社科聯(lián)合會課題(編號2012N151)的資助。
書院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組織,在培養(yǎng)人才、研究學術、傳承文化、化育人生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書院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唐初其職責多為收集整理、??抻唸D書,而真正意義上的書院出現(xiàn)在唐末五代。宋元時期書院與理學相互推動發(fā)展,這時期形成了書院的大發(fā)展時期。明清時書院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超過以往。在清末科舉改制浪潮中,我國古代書院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其他形式的新學取代。許多學者都給予古代書院以高度評價。毛澤東曾以書院為楷模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他認為書院的好處,一來是師生關系甚篤;二來是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是課程簡而研究周,可以優(yōu)游暇豫,玩索有得。[1]又如胡適指出:書院并不拒絕科學,如清代書院的課程,亦有天文、算學、地理、歷史、聲、光、化、電等科學。并認為光緒變政將一千年來的書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在德國已行一百余年的學校代替使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xiàn)于今日。
自20世紀以來,國內(nèi)外出版發(fā)表了不少與書院有關的專著和論文,對書院的歷史、書院與學術的關系、書院的教學、書院的藏書刻書、書院的經(jīng)費籌措、書院的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眾多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書院發(fā)展與當?shù)匚幕?、?jīng)濟、政治等緊密相關、彼此影響,本文擬從區(qū)域性書院研究的視角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
一、涉及的研究地域
地域范圍有大有小,有長江流域[3]、江南地區(qū)[4]、兩湖地區(qū)[5]、西北地區(qū)[6]、嶺南地區(qū)[7]。有一省為界,廣東[8]、廣西[9]、甘肅[10]、陜西[11] 、湖北[12]、江西[13]、河南[14]、湖南[15]、海南[16]、福建[17]、云南[18]、江蘇[19]、貴州[20]、山東[21]、臺灣[22]、四川[23]、河北[24]、安徽[25]、山西[26]、浙江[27]等。再縮小些,廣東的有廣州[28]、越秀[29]、梅州[30]、潮州[31];湖北有荊州[32];湖南有長沙府[33];福建有閩北[34]、泉州[35]、福州[36];江蘇有蘇州[37]、揚州[38]、江陰[39];安徽有徽州[40];浙江有寧波[41]等。曾出現(xiàn)著名書院、著名學者、著名學術思想或最早進入新時代思潮影響和改制的區(qū)域,相對研究量多且深入,主要是由于研究價值顯化以及研究素材豐富推動。當然,有一批專門的書院研究學者,對當?shù)貐^(qū)域書院研究發(fā)展的促進性不言而寓,像湖南書院的研究繁榮就很大得宜于湖南岳麓書院中國書院史研究中心的存在。
二、涉及的研究年代
不少區(qū)域性書院研究是對該區(qū)域書院從唐至清的整體追述,如周玲的《廣西書院文化研究》、楊遠征的《陜西古代書院研究》、葉其聲的《福州地區(qū)書院研究》,但也有不少是斷代研究,涉及宋代、北宋、宋元、元代、明清、清代、晚清。其中以宋、明清和清代為最多。龐亞妮寫有《近三十年清代書院研究綜述》[42]、鄭升等寫有《近三十年明清云南書院、文學研究綜述》[43]。
三、涉及的研究內(nèi)容
一些區(qū)域性書院是圍繞書院的四大功能做宏觀的概述,但許多區(qū)域性書院研究較有針對性,或切入點較小。如從學術思想出發(fā),如劉平的《長江流域書院的學術研究》、卓進的《地域儒學與書院發(fā)展》[44]、衷海燕的《宋元時期書院與理學的發(fā)展——以江西吉安府為例》[45];從書院教育思想、教學模式與管理出發(fā),如劉伯驥的《廣東書院制度沿革》、俞梓煒的《蘇州書院教育思想研究》、周文娟的《清代湖南書院考試研究》[46]、陳吉良的《清代湖南書院課程研究》[47]、謝豐的《晚清湖南書院改制研究》等。蔣建國對清代湖南書院的內(nèi)部管理如教學、祭祀、藏書、刊刻、教職員選拔及其教學實踐的規(guī)范、學田和經(jīng)費管理等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48];從書院的社會影響出發(fā),如簡虎的《論宋元之際江南書院對社會的教化》、慕容勛的《清代廣州書院城市化研究》。還有不少還有一些學者進行了專題研究,如周郁的《清代長沙府書院經(jīng)費研究》、張維的《清代前期廣西書院藏書研究》[49]、江凌的《試論清代兩湖地區(qū)書院的刻書業(yè)及其興盛原因》、蔡志榮等的《清代湖北書院的祭祀特點及意義》[50]、張瑩瑩的《山西書院建筑的調(diào)查與實例分析》[51]等?!督帟菏吩挕方榻B了江陰自宋代至晚清的地方教育史的發(fā)展過程,側重記述了廟學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演變?yōu)闀?、高等學堂的情況,書中還涉及江蘇學政駐節(jié)江陰的相關內(nèi)容。
四、涉及的研究方法
概括區(qū)域性書院研究方法,有兩種書院研究范式比較突出,一是研究書院本身問題,而是通過書院研究問題。第一種研究范式,多集中于書院的建立背景、官立私立、學術大師、教學管理等聚焦于書院本身問題的研究,這是書院研究中基本范式;第二種研究范式,不是以書院本身為聚焦對象,而是通過書院的分布、學術、教學組織、祭祀對象等等自變量來研究文化學術、地域、時代、政治等等綜合性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第二種研究以第一種研究為起點。李潔的《宋代福建路書院研究》的研究范式可作代表性說明,該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宋代福建路的書院進行考察。首先通過對書院的地域及時段分布、書院類型、書院建修者身份的考察,力圖對宋代福建路書院的分布及創(chuàng)建形成一個總體性的認識;其次通過對書院師生的構成、學規(guī)的制定及其經(jīng)費的來源等進行分析,以具體考察書院的運轉(zhuǎn)情況;再次通過對書院里由于求學原因而形成的祖孫、父子、兄弟同事一師及學術婚姻等的考察,為研究宋代學術流派的鞏固與發(fā)展及當時社會的人倫理念提供一個相對獨特而有意義的視角;最后通過考察杰出人物和社會變動等對福建書院的影響,進一步探究書院和理學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書院在面臨社會巨變時所做出的反應及呈現(xiàn)出的面貌。周文娟在《清代湖南書院考試研究》中
對湖南書院招生人數(shù)、生徒分布、年齡結構、家庭舉業(yè)情況等都借助了圖表的分析方法。此類量化研究是對書院傳統(tǒng)研究的一種豐富。
五、整體述評與展望
縱觀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對區(qū)域性書院的研究,有如下特點:(1)對書院整體綜合性的研究如對書院演變、發(fā)展歷史和書院制度形成、沿革方面非常深入;(2)對地方性書院的研究近年來出現(xiàn)熱潮,涉及到的區(qū)域更為廣泛,但專著較少,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特定地區(qū)書院的研究尚未全面鋪開;(3)在對特定某一書院的研究上,多集中在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鵝湖書院等著名書院的研究上,對其他書院關注較少;(4)對和書院有關的義學、家學、族學的研究還相對較少;(5)在對個人和書院的關系研究方面逐漸重視起來,尤其是對朱熹和書院關系的研究,但其他名人涉及較少;(6)關于區(qū)域文化方面的研究雖頗有成果,但將地區(qū)的書院建設,與學者、學派和書院相結合來考察地區(qū)文化淵源的論著尚不多見。由此,我們可以對今后的區(qū)域性書院研究做出展望。原有的基礎性研究和綜合性研究還將會繼續(xù),但研究的潛力已經(jīng)大不如昔,但專題性研究仍大有可為,區(qū)域性書院研究的熱點將從上述6個特點突破和補充中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湖南自修大學創(chuàng)立宣言[J].新時代,1(1),1923年4月.
[2]胡適.書院制史略[J].東方雜志,21(3),1924年2月,轉(zhuǎn)引自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597.
[3]劉平.長江流域書院的學術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1.
[4]簡虎.宋元之際江南書院社會教化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5]江凌.試論清代兩湖地區(qū)書院的刻書業(yè)及其興盛原因[J]. 三峽大學學報,2008,(9).
[6]張世清.西北書院制度略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7]曾燕聞.明清時期的嶺南書院及其對文化的貢獻[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4) .
[8]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沿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
[9]周玲.廣西書院文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10]王迎喜.簡談清代甘肅的書院[J].河西學院學報,1988,(1).
[11]楊遠征.陜西古代書院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12]蔡志榮.明清湖北書院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3]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4]劉衛(wèi)東,高尚剛.河南書院教育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5]謝豐.晚清湖南書院改制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
[16]漢霞.明清兩朝的海南書院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5年.
[17]李潔.宋代福建路書院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18]李天鳳.明清云南書院發(fā)展述略[J].教育評論,2003,(2).
[19]趙秉忠,王申.清代江蘇書院述論[J].清史研究,1993,(4).
[20]高志剛.論明代貴州書院發(fā)展及對貴州區(qū)域文化的影響[J].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08.
[21]李偉.山東書院史話[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22]蔣素芝.康雍乾時期臺灣書院教育初探[J].船山學刊,2010,(1).
[23]胡昭曦.四川書院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0.
[24]衣長春.清代河北書院述論[J].學術探討,2010,(3).
[25]張曉婧. 明代安徽書院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7.
[26]王志超.山西書院文化的歷史流變[D].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27]王心喜.浙江古代書院通論[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9).
[28]慕容勛.清代廣州書院城市化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29]廣州市越秀區(qū)地方志辦公室等.廣州越秀古書院概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30]李惠芳.客家梅州地區(qū)書院發(fā)展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31]吳榕青.潮州的書院[M]. 成都:藝苑出版社,2001.
[32]張相猛.明清時期地方書院教育研究—以荊州地區(qū)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33]周郁.清代長沙府書院經(jīng)費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
[34]吳昊.閩北書院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35]陳篤彬,蘇黎明.泉州古代書院[M].濟南:齊魯書社,2003.
[36]葉其聲.福州地區(qū)書院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37]俞梓煒.蘇州書院教育思想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8]徐祥玲,楊本紅.清代揚州書院的興衰[J].揚州師院學報,1995,(1).
[39]趙統(tǒng).江陰書院史話[M].合肥:黃山書社,2005.
[40]李琳琦.清代徽州書院的教學和經(jīng)營管理特色[J].清史研究,1999,(3).
[41]鐘小斐.寧波歷史上的書院及學術流派芻議[J].嘉興學院學報,2005,(5).
[42]龐亞妮.近三十年清代書院研究綜述[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4).
[43]鄭升,趙錦華.近三十年明清云南書院、文學研究綜述與展望[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44]卓進.地域儒學與書院發(fā)展[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45]衷海燕.宋元時期書院與理學的發(fā)展——以江西吉安府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46]周文娟.清代湖南書院考試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47]陳吉良.清代湖南書院課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48]蔣建國.清代湖南書院的內(nèi)部管理[J].零陵學院學報,2003,(6).
[49]張維.清代前期廣西書院藏書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4,(12).
[50]蔡志榮.清代湖北書院的祭祀特點及意義[J]. 教育評論,2009,(1).
[51]張瑩瑩.山西書院建筑的調(diào)查與實例分析[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鄭余(1981—),籍貫瑞安。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院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