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的問題是個“古老”的問題了!
打開歷史的長卷來看,中國人什么時候都喜歡大吃大喝。說句難聽的話—中國人是最愛吃喝啦!如在周代《周禮》開篇記載的便是專門侍候周王吃喝玩樂的各類“天官”,其中吃的方面就有膳夫、庖人、獸人、漁人、鱉人、臘人等一批有技能專長的“國家工作人員”。據(jù)《唐六典》記載,唐代“凡元正、冬至大朝會,則設斧扆于正殿”。過年時朝廷辦朝會,吃正旦宴,冬至、寒食、中秋、重陽諸節(jié)氣都各有宴會。其中最盛大的公款吃喝,要數(shù)后來帝王時代的名目繁多的宴飲:皇帝登基吃元會宴,改元建號吃定鼎宴,過生日皇帝有萬壽宴、皇后有千秋宴,當官、升職有燒尾宴,掌握實權有開印宴、封印宴,考中了文有鹿鳴宴、聞喜宴、瓊林宴、恩榮宴,武有鷹揚宴、會武宴,就連春耕大忙時節(jié),也有勸農耕田宴。有的朝代還會搞一些迎來送往之類的宴請,如“下基層”有接風洗塵宴,返程有餞行送別宴,等等。這種用公款大吃大喝之風可以說從古代尤其是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吃到清朝滅亡,歷代不衰。
即使到了現(xiàn)在,大吃大喝之風也一直不減當年。一些公款消費、官場應酬、商務宴請之類的這聚會、那宴請滿目皆是。一到了夜幕降臨,交杯換盞,吆五喝六,好多大事小情似乎都在暈暈乎乎中交易完成。真是“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單位沒經費”、“喝得老婆背靠背”??!
談起吃喝,這里有一個問題似乎要提出來:中國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天下都是王或皇帝家的,《詩經》里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那公款吃喝吃的喝的錢也就是皇帝家的,皇帝能不心疼嗎?所以不時會采取措施來剎吃喝之風,遏制浪費。漢景帝頒詔接受吃請一旦發(fā)現(xiàn)即免職,宋代“券食”超標會被“送法”。在所有朝代中,宋代限制、打擊公款吃喝的條例和規(guī)章制度最詳細、最具體,具體到什么崗位的人不能接受吃請、什么時候不能吃請,這大概與宋朝大吃大喝之風盛行有直接關系。時代不同了,制度不一樣。現(xiàn)在用公款大吃大喝,實際上吃的是人民國家的錢,喝的是老百姓的錢。一句話,利用公款吃喝就是吃人民的血汗錢和納稅錢。
談到吃喝,這里有一個問題似乎也要知道:《八項規(guī)定》和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要求出臺以來,作為“三駕”馬車的消費增速一下子掉頭變低,目前一些高端餐飲企業(yè)的經營和高端白酒的銷售大幅度下降。據(jù)報載,北京、上海、寧波三城市分別下降了35%、20%和30%左右。北京一家緊靠多家部委的五星級酒店不再出現(xiàn)商務車拉來一箱箱茅臺和拉菲的“忙碌”景象,往日的“重要客戶”們也都銷聲匿跡。另據(jù)報載,近年來我國的“三公”消費總額突破9000億元,相當于2012年全年財政收入的10%。如此“現(xiàn)象”頗值得玩味,酒行業(yè)一度自詡有上千年飲酒習俗造就的龐大“剛性需求”,其實是“畸形”消費市場主導下的繁榮幻象。
談到吃喝,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似乎要明了:在中國,“無酒不成席”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缺乏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中國,人們必須社區(qū)化或者官僚科層化生存,橫亙于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戒備太多太深,因此中國人才特別需要通過大吃大喝來解除它。過去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酒風日盛不衰的趨勢,或許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果之一。尤其是當今,市場開放,社會流動性增加,各種交往和交易關系大量涌現(xiàn),于是乎“吃也、喝也”乃至成風。“自古以來中國的大部分消費基本上是官場消費帶動的”,如若缺了這塊消費或者消費不足,最終就會影響到GDP。影響到了GDP,就會影響到生產要素供給能力、就業(yè)能力和改善民生能力。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就會帶來“投資增速、消費減速”進而影響“穩(wěn)中求進”的后果。
由此可見,大吃大喝是個問題—尤其是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是惡染“封建余毒”的問題,起碼是“作風不正”的表現(xiàn)。如此下去,搞不好也會誤國亡國。但也有專家擔憂,當今若要是少了這塊強力消費,又會影響市場的健康發(fā)育。
中國人的“吃”文化有年頭了!吃喝問題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應是一個嚴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