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在一體化教學的改革中,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開展與實施,并以車刀體設計制作為例,講述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而且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能力。
關鍵詞:“學”為中心 模式 設計 實施
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多數都是高考落榜或者中考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多數對理論課很厭煩,導致了在應試教育中的失敗。他們來到職業(yè)技術學校后,學校如果繼續(xù)用原來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效果達不到教學的要求。
因此,職業(yè)技術學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快速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改變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不斷增強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從而提高職業(yè)教育的教育質量。
一、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增長學識。這一過程,如果離開學生這個主體,便變得沒有意義。正如宋玲在《建構主義學習設計》一書前言中說:“老師一直都是絕對的權威,而我們這些學生曾經做過的、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聆聽老師的諄諄教誨,當我拿著參考課程標準并以教科書為藍本設計出的教學方案走進課堂時,整堂課幾乎都是我在唱獨角戲,提出的開放性問題時常引來一片難以忍受的沉寂?!边@段話,是一個學生成長成為老師后,對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生動描述。
以“學”為中心,教師要樹立學生是主體的思想,把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對應教學對象——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設計。正如蘿卜白菜,既可以炒食,也可以煲湯,既可以切絲,也可以切片,最終目的是讓我們能消化吸收營養(yǎng)。反之,如若學生對所學內容聽不懂,且脫離實際,他們就會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課堂睡覺。曾有一位學者提出“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學生上課睡覺的問題”,這不無道理,解決學生上課睡覺的問題就是必須圍繞學生去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挖掘其自覺學習的潛力。
二、以“學”為中心,教師要主動轉變教學觀念
古語云:“活到老,學到老”。老師也是教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教亦然。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所謂的教學,是為促進學習者內部學習過程而設計的一系列外部學習事件,教學是經過一系列設計的,旨在引起、激發(fā)和支持學習者學習的事件。
教師如何使“傳遞”的內容更有效,這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部分,傳統(tǒng)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學習的接受情況,以“學”為中心能更好讓學生掌握知識,如表1所示兩種不同教育模式對比。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的學習也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習。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習必須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因此在課程改革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設計,而不是以教學為中心而去設計的。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學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做教育者首先要在思想上進行改變,這樣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設計。以“學”為中心是以小組課堂形式,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相互討論的學習方式,如圖1所示。
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課堂 以“學”為中心課堂
圖1 課堂組織形式
以“學”為中心形式的教學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不一樣,它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利用行為導向教學,注重在“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只有通過不斷改變教學手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圖2所示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討論問題的情景。
圖2 討論問題
三、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
一般的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但若要提高職業(yè)技術教學的質量,就必須重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模式,小組成員先單獨練習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然后再以團隊形式完成任務,最終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作品。通過此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認真對待任務,就像在企業(yè)一樣,尊重勞動成果,把教學方法的改革作為一體化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如表2所示。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以完整不變的形式來表達所有步驟的實施情況,而是根據任務的難與易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等進行合理的設計。通過合理的設計,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達到更高層次的發(fā)揮。
四、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施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分組,合作完成車刀體加工的任務,在拓展訓練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機夾式車刀體的制作,小組成員體現團結協(xié)作精神,實施時運用頭腦風暴法,重視發(fā)揮集體的智慧,積極確定加工工藝。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和指點后,學生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加工過程中能相互探討、交流技術,起到了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效果。
教學安排開展的順序不一定是機械刻板、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每一堂課都必須提供全部教學事件?,F以加工車刀體任務為例,做出實施過程的安排,如表3所示。
五、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成效
1.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第一,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生在一體化教室中,以不同方式進行學習,教師不再單一把知識講授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課堂上出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過程中很好地完成實際任務,達到自主學習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學生在進行操作 圖4 學生討論加工工藝
第二,學生適應共同學習。教師一般不提倡學生單獨學習,而是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一起學習,互相探討、交流觀點、提供反饋,促進彼此共同進步的學習機會(如圖4所示)。通過小組討論合作融為一體,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增強了適應能力。
2.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
以“學”為中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與學的良好互動,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理論和技能知識,同時也能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在一起(如圖5所示)。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良好的秩序,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更能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交際能力和工作規(guī)劃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3.多方面評價學生
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心、愛護、鼓勵學生,并理解和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此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靠書面測試,應通過多種途徑去評價學生,突破傳統(tǒng)評價方式,重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以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位一體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定。圖6所示為學生自檢、互檢和教師檢測的情景。
圖6 檢測工件
評價中應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圖7所示是學生作品展示。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充分地發(fā)揮本身技能,達到教學目的。
圖7 學生作品
參考文獻:
[1]何文明.職業(yè)教育呼喚教學方法大改革[OL].職教中心,2010-1-14.
[2]姚安,何江華,黎國玉.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OL].職教中心,20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