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關鍵詞】中西文化 差異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18-01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由于文化的差異,用母語互譯的方式錯誤的理解和翻譯某些句子和詞匯,往往會鬧出很多笑話。如“狼吞虎咽”,英語是“Eat like a horse”,卻被錯誤地翻譯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語中的“restroom(廁所)”被翻譯成“休息室”等。中國的貴陽被翻譯成”the expensive sun”,等令人發(fā)笑的事。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yǎng)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兩種實際知識:一是英語的基礎知識;二是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guī)則。只有讓學生們同時掌握以上兩種知識,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以往的外語教學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出來的大部分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例如“學生們在街道上看到外國人就問:”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從哪里來,你叫什么,你多大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往往會把外國人弄得很尷尬,他們不知道該不該回答,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這些問題純粹是私人問題,這樣問在西方人看來是極其不禮貌的。
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把英語學“活”,才能集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yǎng)。
二、怎樣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從教學角度看,根據(jù)語言的交際性原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應是一種密切結(jié)合語言實踐的教學。換言之,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更恰當?shù)厥褂糜⒄Z。因此,我認為加強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所學外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倫理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jié)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精彩的外國電影錄像,欣賞格調(diào)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
(三)隨機講授
因為目前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只能按照現(xiàn)有教材,涉及到什么教授什么,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nèi)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教材中有許多與文化有關的詞語可挖掘。例如:在講授“floor”一詞時,應告訴學生這個詞除了“地板”的意思外,還有“樓層”的意思。但是英美兩國的表達方式又不一樣,中國和美國的說法是一樣的。而英國習慣把二樓叫做“the first floor(一樓)”,以此類推,四樓叫做“the third floor(三樓)”,而且英美等國,人們不喜歡13這個數(shù)字,認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層建筑中和賓館中不設13層樓,也沒用13號房間,有時用12A或14A等表示,有時干脆12之后就是14。
(五)差異比較
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不得要領的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外語互譯,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shù)谋容^,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例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于謙虛。當人家稱贊你外語說得好時,中國人往往說:“哪里,哪里,說得不好,瞎說。”或者說“不敢當,還差得很遠?!倍⒚廊藙t會用“Thank you”來回應。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來回答,對方就會感到你認為他剛才稱贊的話是假話,是虛偽的奉承。而在中國人之間談話若用英美方式來回答就會讓人感到不謙虛。在中國文化來看,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來看,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xiàn)。
(四)教師鼓勵學生自發(fā)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zhì)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陳安定 《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8
[2]陳申 《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3]戴凡,Stephen L.J.Smith 《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于麗娜(1976-),女,長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