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于我而言,是愛與美的體現(xiàn),記憶中的人和事就像一幕幕電影。開設(shè)電影課,出版電影著作,只為了更好的完成電影與人生的接軌,電影與人的交流。渺小的我透過電影世界,看到了生活,看到了愛。與電影為友,真好。
【關(guān)鍵詞】電影 愛 生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24-01
我與電影只是一粒沙。
1999年我有幸考取了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每天徜徉在這神圣的殿堂中,我跟著宿舍的才女們變得“文藝”起來。
在這之前,我對小說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初、高中語文教材,對電影的記憶也永遠定格在農(nóng)村的露天電影院。入學第一周,宿舍六姐妹集體出動在學校的禮堂看了根據(jù)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記得宿舍的張才女看到中途就嚎啕大哭,我沒有她那么高的情商,沒哭,也沒記清楚其中的經(jīng)典臺詞,但我總覺得它剛好應(yīng)驗了《詩經(jīng)》中的那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不久,讀了張愛玲的書,這樣的臺詞便烙印在腦海了: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p>
自此,《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和張愛玲筆下的負心漢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愛情觀。
大二,花樣的我們,看了那部《花樣年華》,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張曼玉迷離的眼神,一絲不茍地愛司頭,欲說還休的嬌怯,還有那頻頻更換的旗袍,無不吸引我們的眼球。尤其那句:“假如我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我的心都被揉碎了。那一年,幾乎所有的班級活動中,男女生最愛唱的歌:一首是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My hart will go on”,另外一首是熱播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的主題曲“等你愛我”。
時隔多年,再看當年的青澀女孩講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那句“我愛你,與你無關(guān)!”對待愛與不愛是那樣的泰然自若、處世不驚。
2011年,臺灣作家兼編劇的九把刀自編自導的青春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又將我們這些當年懵懂,不懂愛情為何物的女人帶回到那個愛情至上的年代。其實想起來,那些年,我們在學校視聽室看的愛情電影還真不少:《卡薩布蘭卡》、《音樂之聲》、《魂斷藍橋》、《羅馬假日》、《保鏢》、《人鬼情未了》等。這些經(jīng)典愛情片成了我們初戀的啟蒙教材,男女主人公的臺詞也成了我們模仿的重要橋段。
此時,我深信泰戈爾那句:相信愛情,即使它會給你帶來悲哀也要相信愛情。喜歡讀那句:“綠葉在愛之時成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時成為果實。”
正如趙薇的近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重點不在于青春,而是逝去。有人說,青春是場落寞的狂歡。我想說,繁華已盡!
生活并不像電影,生活比電影更艱難。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不知什么時候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突然發(fā)現(xiàn),很多電影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甚至比生活還殘酷。
電影中的富貴敗了家,種下了苦根,正如我的姥爺。據(jù)說我的姥爺家當年家境盈實,可姥爺賭博成性,即便身強力壯的姥姥軟硬兼施也沒法讓他改邪歸正。最終,他輸了個精光后因沒臉見人跑了,把六個孩子扔給了只有三十多歲的姥姥。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冬天,我母親腳上的凍瘡復(fù)發(fā),膿水粘在鞋襪上,到晚上,她必要咬著牙,扯掉粘在傷口上的襪子抹藥膏,而她那兩個畸形的腳后跟,小小的,像個嬰兒的腳。每看到此,我們都格外的痛恨姥爺,因為,他走后的那個初冬,姥姥一個人碾場,把不到周歲的母親放到場上,孩子蹬了被子,兩只腳就給凍掉了。
母親早逝,早在我不到七歲,大哥不到十三歲就離開了我們。今天,我已為人母,每聽到孩子稚嫩地叫媽媽,我的心總要痙攣許久??赡芪覍⒆拥哪鐞垡苍从谧约簭那暗姆N種缺失。還有,我那可憐的母親一直是我心中的隱痛??催^《我的父親母親》,我可憐我的母親在她最美好的年齡,沒有得到父親的垂憐,更無須談愛情。她自小吃了不少苦,嫁到我家后,父親在礦上工作,常年在外。而我家又是舊式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婆媳、姑嫂、妯娌間的矛盾。可我母親,用她殘弱的身體,除了隱忍,就是默默流淚。可能長時間的抑郁,最終,讓她狠下心,離開了我們兄妹四個。
心里默默地念著: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當我從臥室的窗外望悠遠的藍天,
我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
布滿了整個天空?!?/p>
母親,你不知道我有多思念你!……
2003年畢業(yè)前夕,和友人觀看了《我的兄弟姐妹》,這一次,我沒能忍住坍塌的淚腺。母親是1983年離開我們的,這一年,母親離開我們已經(jīng)二十年了??吹接捌械乃膫€兄弟姐妹失散多年,梁詠琪飾演的姐姐尋找弟妹的情節(jié),尤其是最小的妹妹被送人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雖然,三個哥哥和我沒被父親送人,但我們成長中的辛酸又豈能是電影中個把鏡頭、三兩句臺詞,煽情音樂所能表達到的。
記憶中的我瘦瘦弱弱的,脖子上總掛著一把鑰匙,我放學最早,自然負責摘菜,壓面條等工作。而我的大哥十五歲就被父親單獨一個人留在了農(nóng)村,為的是守住自家那些房地。二哥在煤礦險些被那些二流子帶去抽大煙,父親的毒打和隔離及早地將這棵即將長歪的樹苗糾正過來,使他成為了一名警察。從小得了肺結(jié)核的三哥,從部隊回來又查出患了心臟病,好在病情不嚴重,一家三口日子過的也很美滿。我從小總把自己幻想成灰姑娘、丑小鴨,我在內(nèi)心中一直渴望自己有一個華麗的變身。但現(xiàn)在,我釋然了,我們兄妹四個能健康地成長,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歸宿,我們都要學會感恩。
清明帶著四歲的女兒回老家給母親掃墓,到今年,她離開我們整整三十年了。人群中我看到了一個纖弱的男孩子,處于同病相憐,我拉著這個遠房侄子讓他和我的女兒結(jié)伴玩耍。她的媽媽是堂哥出獄后從西藏領(lǐng)來的媳婦,當年只有十六歲。記得是父親從海石灣接的站,剛開始她誤以為我三哥是她未來的丈夫,還滿心歡喜。等回到了老家,自己未來的老公竟然大大超出了她的所有想象。這個西藏女孩讓我想起了王全安的一部電影——《圖雅的婚事》,一樣的異域風情,一樣的改嫁。而這個小我?guī)讱q的嫂子改嫁的結(jié)果是不僅僅拋棄了欺騙他的丈夫,也拋棄了自己的骨肉,讓我這個侄子,過早地體味了人間冷暖。
突然,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臺詞“強者自救,圣者渡人”。我想對侄子說強者自救,不知道他會不會懂我的意思,畢竟只有七、八歲。
如今,已為人師的我,十年的三尺講臺,讓我懂得什么叫潛移默化,什么叫凈化心靈。在我看來,好電影,像一位師長,徐徐道來;好電影,像一位母親,善解人意;好電影,更像一縷清風,撲面而來,揮之不去,優(yōu)雅清淡,亦在其中。與電影為友,品味生活,感受愛與被愛。六年的電影教學,讓我明白,教育其實就是心靈之間的溝通,而電影,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