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動生理學是體育科學基礎學科之一;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分支。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機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運動生理學研究人體在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影響下結構和機能的變化,研究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機能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形成和發(fā)展運動技能的生理學規(guī)律,探討人體運動能力發(fā)展和完善的生理學機理,論證并確立各種科學的訓練制度和訓練方法。
【關鍵詞】運動生理學 研究方法 生理學機理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05-01
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機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運動生理學研究人體在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影響下結構和機能的變化,研究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機能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形成和發(fā)展運動技能的生理學規(guī)律,探討人體運動能力發(fā)展和完善的生理學機理,論證并確立各種科學的訓練制度和訓練方法。運動生理學是體育科學基礎學科之一;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分支。人體的機能和形態(tài)是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學習運動生理學不但要從人體生理學入手,還需要掌握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運動力學、運動醫(yī)學等基本知識;只有和這些相關學科相互配合,進行綜合、系統(tǒng)研究,才能達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一、運動生理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運動生理學以正常人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體對運動的反應和適應。它的任務是:在正確認識人體機能活動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體育運動對人體機能發(fā)展變化的影響;闡明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過程的生理學原理;掌握不同年齡、性別,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訓練水平運動員的生理特點,從而能科學地組織體育教學,指導體育鍛煉和運動訓練,更好地為體育實踐服務。
二、運動生理學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實驗,在人工創(chuàng)造的條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現(xiàn)象按所要求的時間和空間正常出現(xiàn),借以觀察和分析機能活動變化的過程及其因果關系。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進,肌肉活檢、電鏡觀察、微電極生理和超微分析等技術已把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帶進以分子為基礎的微觀世界;另一方面,多種生理現(xiàn)象又可通過換能、遙測、多導記錄,在不影響人體運動狀態(tài)的條件下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利用電腦記憶、系統(tǒng)處理、綜合分析,使動態(tài)的和整體水平的研究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動物實驗也是運動生理學實驗中不研究體育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guī)律的生理學分支。具體任務是: 在正確認識人體機能活動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體育運動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教學現(xiàn)狀涉及知識面廣,運動生理學課程學習需要有一定的運動解剖學,組織細胞學等知識為基礎,而體育系因專業(yè)限制僅進行了運動解剖學的初步學習。運動生理學又是學習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yī)學、運動處方等課程的基礎,具有多學科交叉性。這就給運動生理學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
三、運動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抽象。運動生理學教學內容多、理論性強,學生學起來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興趣。特別是學生剛開始接觸運動生理學時,肌肉的收縮過程、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等內容復雜、抽象,老師又很難講述清楚,造成許多學生一開始就喪失了學習運動生理學的信心。
2.理論與運動實踐脫節(jié)。運動生理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科學交叉的學科,而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運動生理學的知識既可為競技訓練服務,又可指導群眾的健身活動。而在以往的運動生理學教學中常常忽視體育實踐,把運動生理學當成人體生理學來講。
3.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體育運動學校不同學生之間文化基礎不同,不同專項對應掌握的生理學知識的側重點不同。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應針對不同學生傳授不同的知識,對知識的要求也應有所區(qū)別。在以往運動生理學教學中常常忽視了這一問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沒有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的。
4.缺少與相關學科的聯(lián)系。體育科學中的許多課程與運動生理學關系密切,運動生理學是學習其他課程如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yī)學、運動處方等的基礎。以往教學中常常忽視這種聯(lián)系,把該課程當成一門孤立的課程來講,給其他課程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四、教學方法的運用
我們是在現(xiàn)時代的條件下從事教學工作的,因而運用教學方法時要考慮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以及現(xiàn)代科學的新進展。
在運用教學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智能。這無疑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需要學生成長為具有高度科學精神的、智能型的,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兩點是同樣重要的,離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可能實現(xiàn)教學目的;而離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也將無所適從。這方面最重要的是采用那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更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從而達到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能受到思維訓練的教學方法。在這類方法中,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對學生進行激勵、組織、點撥、引導,使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出來。
3.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般地說,現(xiàn)在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把學習方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的還是比較少的。當然,一般地說,學習方法是第一個層次的教學方法,程序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等實際上都是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是一個正在探討的課題。
4.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進行的主要是認識活動。不過在進行認識活動時,必然會有情感活動隨之發(fā)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識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積極的情感對認識有推動作用,消極的情感則會阻抑認識活動的開展。所以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有益于把學生從“刻苦”學習中解放出來,使學生能愉快地、活潑地學習,這才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的。
總之,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作為藝術就必須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學生在心理上認可與欣賞。
綜上所述,以上措施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社會實踐能力及科學創(chuàng)造能力,實驗證明講授——實踐——科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教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更好的、更適應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齊家玉,張明等 關于運動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講授——實踐——科研教學模式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NO.4,De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