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少年道德成長過程中,德育課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在現(xiàn)階段的德育課中,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包括:1.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德育課的性質、地位與任務認識不明確;2.德育課的內容設置不合理;3.德育課的教學方法單一。
【關鍵詞】少年道德教育 德育課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67-01
現(xiàn)階段我國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德育一詞主要有兩個層次的意義,在廣義上說的是“大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而狹義上的德育主要說的是道德教育。本文所說的德育側重指“小德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校所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發(fā)揮著非常關鍵的功能。根據(jù)相關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學校所開展的德育課程在當前社會的整體環(huán)境以及對學生自身素質發(fā)展的影響因素之中,依舊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建國之后的教學研究事件過程中,德育課(大部分時期稱為政治課)對傳播正確道德觀念、樹立青少年的健康道德觀發(fā)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德育課程從整個教育功能方面來說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德育課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合理性,導致德育的實效性降低,這也日漸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具體來說,在目前仍然實行“大德育”的背景下,我認為德育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德育課的性質、地位與任務認識不明確
學校所開展的德育教學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課程以及道德品質課程,學校開展德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即是先學會做人再學會成才。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學德育大綱》中明確提出,思想政治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知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點的一門學科,在各個學科之中占據(jù)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德育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明顯的功效。因此,學校德育課程必須要全面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品德素質教育等課程。我們透過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而言,它和學校所開展的其他課程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德育課程實施時應該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但是,從目前我國德育教育的實施情況來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存在著對其認識不足的問題。在一部分教師和學生看來,德育課程的主要目的與其他學科一樣是向學生傳遞知識。所以,很多教師在進行德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傾向于給學生灌輸一些死的概念和理論。這種教學思想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它將德育教學的教學目標與普通智育教育目標混為一談,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導致了德育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模式單一,根本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德育課程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的實施。
二、德育課的內容設置不合理
我國長期在德育課教學中通常采取的是大德育教學模式,這樣的德育教學組織一般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這些不同的教育課程其中都存在著練習,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是相對的。在道德教育中融入了價值觀、人的心理以及政治取向等方面的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如果不開展好道德教育,那么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就會逐漸落后,所以絕不能將這些課程完全的獨立開來。
但是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方式與教學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性;第一,教學內容存在差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要對受教育者進行特定政治理論、觀念和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教育是對學生展開道德知識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從教學方法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教育活動,更多的屬于知識和觀點的認知活動,通過認知形成覺悟。而道德教育應該是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素質、道德信念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逐漸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確保心理健康發(fā)展,要完成這些不同的教學目標,既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取代道德教育,同時也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來開展教學活動。
所以,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歸納為德育教育,這樣的大德育教學模式雖然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方便,卻是不合理的,就會導致各育具體實施的效果大打折扣。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過去的德育課程教學體系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大德育教學模式的滯后性逐漸體現(xiàn)了出來。很多德育課程教學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往往都存在這樣的想法:“德育課堂是個筐,其他學科不學的東西都往中間裝”,這樣就將德育課比喻成了一個“大雜燴”的課程,如此一來德育教學的效果很難得以充分的發(fā)揮,要切實的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應該循序漸進的進行德育教育。
三、德育課的教學手段陳舊單一
從現(xiàn)階段的德育課堂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依舊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導者,覺得教材上的內容是絕對不能質疑的,教師對學生強硬的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將現(xiàn)成的觀點強制性的施加給學生。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忽視了學生的道德觀念形成是自主的過程。這種德育將復雜的德育過程簡單地等同于道德知識傳授,無法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事實上,學生機械化的去背教材中的理論觀點,根本就稱不上真正理解了德育知識的內涵,更不等于認同了這種知識并主動能夠將其運用于自己的道德生活之中,對于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具有現(xiàn)實積極意義。所以,教學模式的單一化是阻礙德育教學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現(xiàn)階段的學校德育課堂教學通常都是以道德知識的強硬性灌輸為前提的,這樣的教學手段略顯枯燥。過去陳舊的教學手段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研教學工作者也在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手段,比如討論法、演示法或者調查法等都逐漸被運用到德育教學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過去德育課堂教學的那種枯燥性,多媒體教學輔助能夠讓德育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將枯燥死板的道德理論知識活靈活現(xiàn)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較深,一些新的教學手段還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其使用的最終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證實教材中的內容,而不能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整合,從而極大的降低了德育教學效果。
怎樣增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德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只有把握德育課程中存在的“病脈”,對癥下藥,才能夠真正使德育課在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良好道德素質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強主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吳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3]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