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人們生活、工作與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語文知識能夠讓我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然而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積極思考,盲目地死記硬背,這些學生惰性較強,雖然在學習中也會耗費一定精力,但是依然難以提升學習效率,這些學生就被我們稱之為學困生。我們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針對語文學困生成因進行分析,并幫助引導這些學生重拾學習語文的信心。
【關鍵詞】語文 惰性 學困生 成因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193-01
學困生,指的是素質教育發(fā)展中某種方面或者是全體方面相對落后的學生,這是針對某個學生群體來說的相對性的概念。一般來說,最能夠突出表現(xiàn)在學生品行與學科成績方面的落后狀態(tài)。在當前科學發(fā)展觀的角度下,我們用素質教育的標準來衡量,學困生與非學困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本文對當前語文學科出現(xiàn)的學困生現(xiàn)象進行研究,對其產(chǎn)生原因與轉化策略思考。
一、學困生成因概述
首先,社會原因。隨著我國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群眾的生活水平與質量日益提升,多種社會不良風氣也影響著現(xiàn)代學生。例如多種網(wǎng)吧、游戲廳、酒吧等,管理人員為了金錢利益任由學生們進來玩,由于多數(shù)中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因此他們只顧著玩,沒有心思學習。
其次,學校原因。從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們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但是由于部分學校在語文教學不夠重視,投入資金較少,舉辦的語文實踐活動相對較少,沒有構建出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們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對語文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產(chǎn)生了較多的學困生。
第三,自身原因。由于每位學生在自己智力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與自控能力方面存在差異性,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存在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所以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學生就難以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知識,時間長了就成為語文學困生。
二、轉化語文學困生策略研究
首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特征,尤其是語文學困生的思想意識動向,能夠及時了解并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與其談話、聊天,了解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心里想的、要的。我們要進行詳細了解,而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與學困生們打成一片,不能有距離。而語文學困生們也只有真切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你就在他們身邊,你是他們的靠山,你和他是一心的,才能夠激發(fā)出他們想要學習語文的勁頭,也就達到了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曾經(jīng)許多教育界的前輩們說,“教育的關鍵之處就是用愛打動他”,使學生明白我們是真的理解他、尊重他、關心他,我們在幫助他。
其次,真正發(fā)揮中學在教育學生工作中的指導性作用。我們要想解決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脫節(jié)的問題,我認為關鍵是要充分發(fā)揮出學校的獨特引導作用,尤其是教師要主動去尋找到課程結合點,通過多種渠道讓家長們去深入認識與了解學校的教育工作,盡最大可能去幫助與指導學生家長構建起科學的教育觀念,努力激發(fā)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讓家庭與學校教育一脈相承共同運行形成合力。
第三,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師們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一些英雄感人事跡與道德模范對語文學困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效幫助學生們樹立起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yǎng)出學生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強大的抗壓能力,讓學生們自覺地脫離現(xiàn)代社會中不正之風。
第四,努力激發(fā)學困生自身轉化的信心,盡力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成功喜悅之情。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時時刻刻關心著語文學困生的心理變化,鼓勵學生們在日常教學中敢于發(fā)言與討論,多去給他們在課堂中表現(xiàn)的機會,努力培養(yǎng)出語文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感,例如我們可以將一些單獨回答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從簡單的問題著眼,“逼著”他們動腦筋。在作文互批過程中,可以讓優(yōu)等生給學困生批改,也可以讓學困生為優(yōu)等生批改評語,教師要將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的作文一起展示給班級,放大學困生作文的優(yōu)秀之處。這些方式不但讓學生們會對語文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增強語文學困生敢于克服多種學習困難的能力。
第五,課堂教學中應當分清水平層次,因材施教。課堂中優(yōu)秀的學生基本相同,但是語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卻有多種因素,而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必須要正確了解與認識他們,對于成因不同的語文學困生要實施不同的轉化方式,多與他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要善于挖掘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能夠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自己還存在著進步的可能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語文課堂中難搞定的“學困生”問題,許多偉大的教育學專家,教育心理學專家、語文教育工作者等前輩同仁們已經(jīng)給出了無數(shù)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缺少向教育大師們學習的誠懇態(tài)度,對于“學困生”的問題,始終堅持己見,冷漠自持,因此讓這個問題成為了教學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但是,我們說所有的問題都是有規(guī)律摸索的,我們只要針對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就能夠順利完成轉化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新洲, 王貴文, 余軍明. 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與特點——對58名語文、數(shù)學學習困難學生的調查與分析[J]. 教學與管理, 2002,(05).
[2]黃翠玲. 語文——給學困生詩情畫意的享受——談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 中學教學參考, 2011,(03).
[3]鄧令, 尹志. 走出語文“學困生”轉化的誤區(qū)[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0,(06).
[4]楊香蘭. 關注“學困生”轉化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J]. 學生之友(初中版), 2011,(03).
[5]魏錦明. 撥動“情弦” “困生”不困——學困生語文教學的思考[J]. 中學教學參考, 2009,(01).
[6]王永明. 對語文學困生的調查與思考[J]. 教育藝術,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