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34-01
教育是一種藝術,教無定法,這一點眾所周知,用統一的模式去塑造千差萬別的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的踐踏,一般的課堂程序是:引題,提出疑問,抓關鍵詞句學習課文,總結學習收獲。這樣的課堂看似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時間長了不免疑惑: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課堂內容,怎么能采取相同的教學模式。這樣教學究竟有多少實用性。
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課堂實效性呢?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贊可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睙o論使用哪種方法手段,要想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的彰顯,就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興趣。課堂上尋找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事例,自然地把教學目標結合到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去,順利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講《釣魚的啟示》這堂課時,學生對“道德”、“誘惑人的‘魚’”很難理解,這時可以聯系學生熟悉的事例,如:售貨員阿姨多找錢了;學校里考試,老師多給分了;過馬路紅燈亮了,周圍沒有警察叔叔,沖過去還是等一等;公交車上給爺爺奶奶讓不讓座等等。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很快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道德抉擇”,什么是“誘惑人的‘魚’”。
現在提倡把語文簡單化,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潔明了,這樣看似蜻蜓點水走過場,其實這需要我們把教材吃透,對教材深挖,深入簡出的達到教學目標。例如在講《掌聲》一課時,學生對掌聲的意義沒有深入的理解,通過課堂叫學生發(fā)言時出現的不敢發(fā)言,聲音小,回答正確時,學生為什么給予掌聲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掌聲對英子的意義。又讓學生聯系生活中其它情況下掌聲的含義等等,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掌聲的廣泛意義。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課堂上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探究、自找伙伴學習等形式在教學中已屢見不鮮,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確實,討論形式熱鬧、氣氛活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課堂不是少數學生走秀的舞臺,我們要以人為本,立足于人的發(fā)展,立足于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立足于能動自主發(fā)展,讓更多的孩子像花兒一樣綻放,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一是靠老師的教學經驗與智慧;二是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堅持錢夢龍先生“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法”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