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對外宣傳翻譯的概念及其特征;其次就中西文化的差異從傳統(tǒng)習俗、倫理道德、語言表達方式、生活觀念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通過舉例說明外宣翻譯中常用的幾種跨文化翻譯策略。
【關鍵詞】對外宣傳 翻譯 文化差異 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93-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而對外宣傳成為一個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對外宣傳中翻譯工作的優(yōu)劣,不僅關系到交際的成敗,而且也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形象。
對外宣傳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受眾準確無誤地理解和把握譯文所傳遞的信息,從而取得良好的對外宣傳效果。然而由于中西文化、歷史傳統(tǒng)及思維模式等的差異,在對外宣傳翻譯中需要進行重新調整、文化轉向策略,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和語序結構,用“對號入座”的方法進行生硬的套譯,往往會導致讀者對譯文難以理解、甚至誤解。
二、中西文化的主要差異
中西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時在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上甚至表現(xiàn)出相反的傾向。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國人比較保守、性格內向,而西方人善于交際、性格外向。追根尋源可以從柰達的所謂生態(tài)學上找到原因。中國在地理上屬于半封閉的大河大陸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社會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耕型社會,整個民族特性趨向保守。而西方相反,歐洲大陸實際上被地中海、里海等內海所分割,古希臘和古羅馬屬于海洋—商業(yè)文明。加上在遠古時期,歐洲有許多游牧民族,進而形成了西方民族性格的流動性和外向型。
這種民族性格的保守與開放形成了中西語言表達方式上的許多差異。比如西方人講話率直而有攻擊性,而中國人在表達上則曲折、委婉,處于防守狀態(tài)。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寫信方式上的不同。英文書信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常用這樣的開頭:This is to…I’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而漢語書信常常是先寫一大堆客套話,信末才寫道:有一件小事相求,等等。
由于相對保守的民族特性和數以千年的教育,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比較強,而西方社會則以個人為中心,所以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薄。東方人家庭關系網發(fā)達,每種關系都各有其名;西方人不但稱謂不清,甚至連性別也不分,如英語cousin一詞,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說明西方人并不重視親情。
中西方人有許多生活觀念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認為謙虛是客套話,西方人卻不以為然,因此在雙方交流中會發(fā)生讓譯者難以處理的對話。中國人請外賓吃飯,常會客套地說:“飯菜不好,請多多包涵”。這對不懂中國文化的外賓來說,豈不令外賓莫名驚詫。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請人吃飯,一定會說這道菜如何可口美味,絕不會說出飯菜不好的話來。
可以這么說,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如文學、風格、倫理、道德等,像上文那些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三、跨文化轉換策略在外宣翻譯中的應用
外宣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由于中西文化間在許多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這就要求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內涵,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下面就談談外宣翻譯中常用的幾種跨文化策略。
1.套用法
所謂套用法,就是套用一種語言里的現(xiàn)成文化詞語來傳譯另一種語言里的文化詞語。盡管英語民族和漢語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由于人類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維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完全可以借用。比如中國人習慣在遷入新居后請朋友吃飯,以表祝賀,名曰“暖房”或“溫居”,英語里也有“house warming”的說法。再如,我國北方有句口語 “比你多吃了幾年咸鹽”,意思是“比你大幾歲,比你經歷的事情多”。巧的是,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美國小說《所羅門之歌》里有這樣一句話:“I was breathing air in the world thirteen years before your lungs were even formed.”當然,用這一表達法來翻譯“比你多吃幾年咸鹽”是無可挑剔的。
2.移植法
所謂移植法,就是以拼音或直譯的方式,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語言。這樣做的好處是:能為目標語讀者保留了解原語文化的機會,同時也為目標語輸入了“新鮮血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所謂“四二一綜合癥”。作為中國計劃生育的產物,該詞從一開始就受到外界的關注,因為“小皇帝”現(xiàn)象給中國現(xiàn)象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美國方言學會創(chuàng)辦的《美國語》在1990年第一期就收錄了該詞的直譯詞“four-two-one syndrome”,并將其解釋為“a Chinese family pattern of single child over three generations with its consequent social problems”。同樣,英語也通過移植法產生了litchi(荔枝),ginseng(人參),Taiji(太極拳),kaoliang(高粱)等詞語。
3.釋譯法
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類所謂文化局限詞語,這類詞語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只能通過提供適當解釋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原文內涵。一般來說,文化局限詞語都是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要準確地把這類詞語的含義在英語中傳達,只有通過適當解釋。如在媒體經常亮相的“高考狀元”,是個文化局限詞語?!案呖紶钤奔础案呖汲煽兠邪袷椎目忌?,只能用解釋的辦法譯成“the highest?鄄ranking student in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或“the best candidate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才足以可取。又如“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只有譯成“environment?鄄friendly, culture?鄄enriched and technology propelled Olympics”,才能使目標受眾理解其真正內涵。
四、結語
對外宣傳翻譯是一項目的性很強的語言活動,其根本目的是向目標受眾宣傳被宣傳對象。然而中西文化間有方方面面的差異給翻譯帶來很多困難,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對信息進行適當的處理,順利地實現(xiàn)文化轉換,進而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傅敬民、呂鴻雁,當代高級英漢互譯,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2]張春柏,英漢漢英翻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王正琪、陳典港,“論對外宣傳翻譯中的Skopos原則”,《南昌大學學報》,2006.3。
作者簡介:
呂拾元(1964-),男,內蒙托縣人,包頭師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畢業(yè),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