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現代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教師要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原則,并進行有益的嘗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原則 培養(yǎng)素質 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39-01
在我國,課堂教學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封建時代的私塾教育。作為現代教學方式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就整個學校教育來說,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課堂教學都是學校育人工作中一項占時最多、涉及面最廣、內容最豐富的活動。就課堂教學的現狀而言,仍存在著忽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病。追根究底,就在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
因此,如何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將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國家教育部柳斌同志將素質教育釋義為: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fā)展這一釋義涵蓋的素質教育對象、內容和方法。據此,我們對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原則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嘗試。
一、教學目標多元化原則
教學目標要由簡單的傳授知識、追求考試成績轉變?yōu)槿嫣岣邔W生素質。我們將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傳授性目標、德育美育滲透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三大塊。知識傳授性目標即上完一節(jié)課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什么;德育美育滲透性目標即透過課堂教學,對塑造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有什么作用;發(fā)展性目標即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學到了哪些對將來走向社會有用的東西。將三項目標綜合起來,即一節(jié)課的整體教學目標。
教師以此為依據,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在教學目標確定中,德育美育滲透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的重要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可塑性很強。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加強德育美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品質和審美情趣的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關系到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的大事。德育美育的滲透,不能以量化作為標準,這一目標的設置,應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想狀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心靈的凈化和情操的陶冶。發(fā)展性目標的確立,直接體現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要用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攝現代高效課堂教學。
二、教學對象全體化原則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重心,通過口耳相傳的基本模式,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華東師大葉瀾教授將此種課堂教學過程歸納為三個主要特征:“⑴完成認識性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目的。⑵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⑶上課時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的設想做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訂答案?!保ā吨袊逃龍蟆?997.12.3《素質教育呼喚教改》金志明)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病就是把課堂變成了舞臺,教師唱主角,學習好的學生唱配角,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
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形式。首先是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不能只照顧少數學習好的學生而一味地求深、求高、求廣;其次是對提問的設計,要采用“跳起來,夠得著”的方式,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再次是不能把少數學生能夠回答所設問題作為衡量教學目的達到的標準。最后,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不能一味求新、求變,擺花架子,要讓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樂于接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不能放棄“差等生”,傳統(tǒng)的區(qū)分優(yōu)差生的重要標準就是學習成績,而許多在其他方面如音、體、美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就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被列入了差生行列。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學校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按照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加以正確的引導。而那種在課堂上忽略“差生”的作法,既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構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素質培養(yǎng)全面化的原則
學生的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智力水平、身體素質、審美意識、勞動技能、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學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這要求我們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必須注重全面化。首先是淡化學科界限,搞好學科教學整合,使學科之間互相補充和滲透,打破以往課堂教學中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這種滲透不僅可以發(fā)展在同類學科之間,還可以在文科教學與理科教學之間。例如:利用語文教材中選入的科普類文章,就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現代高科技技術,達到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其次是注重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培養(yǎng)。這與課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要求也是一致的。值得著重提出的是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90年代的中學生中,存在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的比率在呈上升趨勢,這一方面與社會、家庭等大小環(huán)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課業(yè)過重或一些教師的教育方法失當有關。這一代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著不成熟、不健全的問題。利用課堂,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不但是大有可為,而且是必須要做。例如運用課前五分鐘演講,多鼓勵那些膽怯靦腆的學生。收到的效果不單單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增強,更是心理素質的提高。
四、教學手段現代化原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速度增長,各種高科技的媒體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改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tǒng)手段,而以嶄新的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這一課題正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諸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CAZ輔助教學設備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而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隨著電腦走進家庭,現在學生家中擁有電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跟上學生的需要,適時地在教學中運用電腦這種現代化設備。否則不僅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還會影響到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F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運用要本著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也就是說現代化手段的運用,必須是對教學有利,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會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發(fā)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高素質的合格人才,而作為學校教育工作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則擔負著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切不可認為推行素質教育就是多搞課外活動,我們只有深入探討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原則,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的小苗在課堂上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