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征,也是當前課改向縱深發(fā)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有效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獲得了進步和發(fā)展。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歸根結底要落實到教師的身上。本文將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教學設計從有效備課、有效課堂兩個方面展開闡述,從而切實做到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歷史 有效教學 備課 課堂 長征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30-02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教學”也備受矚目。何為“有效教學”呢?余文森教授是這樣解釋的: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yè)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也就是說,“有效教學”即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獲得了進步或發(fā)展。而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應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愉悅他們情感,從而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精彩導入 創(chuàng)設情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而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精彩”的導入,自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為上課提供良好的氛圍和心理條件,讓學生愉悅地走進歷史課堂,快樂地接受歷史新知,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精彩”的導入方法。本課我先創(chuàng)設情境:CCTV為了慶祝長征勝利76周年,要做一檔長征特別節(jié)目,然后使用角色轉換,老師變成了參與紅軍長征的一位士兵——楊光,而且他也是學生語文課中一個人物,學生變成了小記者,跟著楊光一起重走長征路,學生馬上興致濃郁,蠢蠢欲動。這樣極大地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深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為新課的展開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二、充分互動 創(chuàng)新思維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師是主宰,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性地學習,他們的主體性基本上被抑制和扼殺了。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培養(yǎng)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毙聲r期,歷史教學也應追求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能動性,學生的主動性,在互動式課堂中,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師生共同提高。本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小記者們對博古和李德采用的戰(zhàn)術進行點評,說說長征的目的,猜猜紅軍的長征正確的目的地選在何方。學生相互討論和爭辯,這一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迸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學生積極地“動”起來,參與到師生交流和討論中。隨著問題的解決,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豪感與成就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充分得到了體現(xiàn)。
三、順時遷移 延伸知識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可能脫離過去學過的知識。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已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識結構影響的新學習是不存在的。”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新舊知識呢?如何發(fā)揮舊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的鋪墊作用呢?本課的內容是長征,而本學期學生們已在語文課中學習過一個長征單元,所以我以語文課中的長征進入歷史的長征,并且讓學生跟著語文課《草》中的二班長楊光一起重走長征路。在提到如何克服長征的艱苦時,我也引用了語文課中的一些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如用“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來說明人民群眾的支持;“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神奇”來說明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用“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來說明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用“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來說明團結互助的協(xié)作精神,忠于革命的樂觀主義。此外,我也將長征精神延伸到了當代,延伸到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讓學生思考在身邊的長征精神,起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精辟總結 畫龍點睛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闭n堂總結,是整個課堂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在課堂學習進行的概括和歸納。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和掌握,使知識脈絡更清晰,條理更清楚,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精辟的課堂總結。本課我用了一首自創(chuàng)詩來進行課堂總結:“34年10月錯指揮, 反圍剿失敗迫轉移。離開中央根據(jù)地,渡過湘烏到遵義;解決取消與肯定,毛澤東領導才確立,救黨救軍救革命,生死攸關轉折點。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大渡奪瀘定,翻雪山,過草地, 35年會師在吳起。36年10月到甘肅,會寧三軍大會師,粉碎企圖保力量,中國革命危為夷?!痹姼瓒绦【罚槵樕峡?,久久難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掌握內在聯(lián)系,也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從而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
“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征,也是當前課改向縱深發(fā)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有效的歷史課堂,能讓學生沉迷其中,縱貫古今,神游中外;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厚重感。學生的發(fā)展永不停息、永無止境,有效教學的追求也就永不停息、永無止境。這就需要教師對他所教授的內容融會貫通、如同己出、爛熟于心、了如指掌,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能信手拈來,皆成妙趣。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在實踐中靈活創(chuàng)造,揚長避短,努力改變自己的課堂,逐步探索出具有自己風格的課堂教學模式,切切實實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