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前中學生美育缺乏的現(xiàn)狀,促使美育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探索,以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從欣賞、習作、手工設計和綜合實踐四個方面探討美學教育。
【關鍵詞】滲透 美育 生本教育 前置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217-01
美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yǎng)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而美術課又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針對當前中學生美育缺乏的現(xiàn)狀,改觀當前在溺愛中成長的中學生的諸多不良習慣(自私、懶惰、目中無人等),我認為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從欣賞、習作、手工設計和綜合實踐四個方面入手更為有效。
一、在欣賞課中層層滲透
通常欣賞課中,都是老師泛泛的講,學生昏昏的聽,課堂氣氛沉悶,達不到美育的效果。
1.欣賞必須以前置性學習為主,帶動生本教育
欣賞古今中外經(jīng)典的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需要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通過各種途徑積累前置性資料,課上才能結合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要以一種平和、信任、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每個學生,鼓勵其從多方位評述。同時告訴學生美術無對錯,但要對自己的語言負責任,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學會擔當,使其在內心深處先贏得自己的掌聲,在全班同學激烈的爭論中,自己去分辨對錯、真假、美丑。這樣學生既可開拓視野,獲得自尊,又能內化自信,提升動力,自然學習潛能得以激發(fā),美育滲透隨之體現(xiàn)。
2.教師適當引導,美化學生心靈
若欣賞美育外露很強的作品,如《受傷的母獅》、《夯歌》等,教師只需做蜻蜓點水式的講解便可。若欣賞美育比較隱含的作品,由于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限,洞察不到作品的真正內涵。有時甚至扭曲低俗化作品主題,此時教師必須做適當引導,聯(lián)系前置性資料,道出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真正讀懂作品。比如欣賞文藝復興以后作為兩洋繪畫主題的維納斯,教師可這樣點撥。像大理石一樣潔白的維納斯是純潔的象征,她被適當裸體化,折射出畫家對人體美的憧憬以及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喜愛,從而挖掘出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樣逐漸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藝術中來,屏棄腦海中的低俗趣味,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人體的美。這樣既凈化了自身的心靈,又提高了自我的審美能力,進而使美育拓展開來。
二、在繪畫習作課中逐步引申
繪畫習作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通過造型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它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xiàn),大膽創(chuàng)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對學生利用美的感應來培養(yǎng)學生塑造美的外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教師示范的感染魅力
繪畫習作是在二維紙上打造三維空間,學生通常會膽怯,所以教師示范能帶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你由喜歡到佩服,再到敬仰,記得在講《多姿多彩的學生裝》一課時,我在黑板上設計完一件泡袖公主裙的禮服后,就聽見學生在下面“哇”的叫好一片,此時借機鼓動他們去設計一套自己的服裝,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和動力,在潛移默化的模仿中屏棄想象中的猥瑣和難度,同時樂觀、自信、魄力、膽識等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也得以鍛煉。
2.師生適當配合,美育隨時體現(xiàn)
繪畫課中,美育很多時候都是邊習作,邊領悟累積而成的。例如:講授初中美術課《春天的色彩》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自然、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美術作品中的春天景象,學生邊欣賞邊用色紙或彩筆在方形骨骼中填上所看到、聽到的顏色,一幅春天的色塊構成小稿隨之完成,表現(xiàn)春天的主要顏色赫然呈現(xiàn)于紙上。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色彩現(xiàn)象,善于發(fā)現(xiàn)美。正如美學大師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教師的諄諄善誘,不斷打開學生審美的眼睛,震撼學生的心靈。教師持之以恒并循序漸進,使得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會得到不斷提升。
三、在手工設計課中渲染提升
手工設計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huán)境,培養(yǎng)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
1.材料的分工購置
在新教材中,手工設計課所占的比重約35%左右,并有增大趨勢。此領域因家長不支持或學生懶惰等因素導致材料準備不足,影響了正常的美術教學。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試行材料分組購置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既能提高了效率,又能幫助同學們養(yǎng)成勤于動腦動手的習慣,同時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在循序漸進中鍛煉了能力,規(guī)范了言行,外化了美育。
2.節(jié)能教育
我國各類資源總量和人均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單位資源的利用率也處于較低的現(xiàn)狀,要求我們必須有效保護可再生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杜絕資源的浪費。在手工設計領域中包裝、紙立體、環(huán)境雕塑、面具設計等均涉及材料應用。在這些日常教學中穿插節(jié)能教育,使其能夠合理購買材料、珍惜使用材料;同時鼓勵學生廢物利用,重復利用材料。通過日常教學加強節(jié)約資源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個人品德。
四、在綜合實踐課中合作升華
綜合實踐課是前三個課題的穿插體現(xiàn),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課程。
可以通過采訪、游戲、探討等方式,結合其他學科內容,并與社會接軌,在策劃、制作、表演、展示等一系列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往、溝通、合作、緊急處理等能力的綜合素養(yǎng)。如在教授初中美術課《我們的畫展》時,可配合學校的藝術節(jié),外出參觀美術展覽或畫廊,與相關人員采訪交流,學習其成功經(jīng)驗。并切實舉辦一次學生自己的畫展,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深化了同學間的友誼,在合作中彰顯出自信,使其逐漸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才。
實踐證明美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在新課改的過程中,美術課堂每個部分雖各有側重,但也相互交融,緊密配合,共同作用。這樣才能穩(wěn)步升華學生的內涵品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