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國際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茨演奏的肖邦瑪祖卡作品33之2的演奏版本分析,總結其在演奏重音、彈性節(jié)奏、裝飾音、踏板等方面的獨特風格,從而論述此曲的演奏詮釋。
關鍵詞:肖邦;瑪祖卡;霍洛維茨
肖邦的瑪祖卡大多篇幅短小,結構簡潔,也沒有艱深的技巧,但它卻屬于很難演奏的作品。華沙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就設立了最佳瑪祖卡舞曲演奏獎,由此可見瑪祖卡作品的特殊地位。
瑪祖卡是一種斯拉夫民間舞蹈形式,起源于波蘭,多采用民間的曲調,旋律通俗易懂,具有熱情活潑的風格?,斪婵ǖ墓?jié)奏是所有舞曲中最復雜的一種,舞者隨心所欲,瑪祖卡的節(jié)奏也相應變幻無窮。它與其他三拍子音樂的不同之處在于重音的游移不定,這也是瑪祖卡最顯著的特點。
肖邦創(chuàng)作瑪祖卡的音樂靈感來自質樸優(yōu)美的民間音樂:快速、力度較強、重音位置多變而不規(guī)律的馬祖爾(Mazu r);平穩(wěn)舒緩、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庫亞維亞克(Kuja wiak);以及飛快輕盈、重音多在每兩小節(jié)中的第二小節(jié)末拍上的奧別列克(Oberek),這些都是他創(chuàng)作瑪祖卡的基礎,將這三種舞曲的特點巧妙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肖邦的瑪祖卡舞曲。他的作品雖然不包含直接引用的民間音樂樂段,卻充滿著民間歌舞特有的節(jié)奏、裝飾旋律和調性特點等元素,并加入大量具有肖邦特色的裝飾音,使其更加抒情華麗。
目前國內對肖邦瑪祖卡的演奏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文本資料的研究。如:《如何理解和演奏好肖邦的“瑪祖卡”舞曲》[1]一文從和聲曲式角度研究肖邦瑪祖卡的演奏風格?!缎ぐ瞵斪婵ㄎ枨拿褡寰窈蛺蹏瘛?sup>[2]一文則從肖邦的時代背景和瑪祖卡的歷史淵源角度來提煉其藝術風格。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開始針對演奏家的音響版本進行研究。此種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研究者在宏觀上對演奏版本的總體風格及音響特點歸納總結[3];另一種是針對音樂要素速度、力度、樂句等做專題性的研究。目前針對肖邦瑪祖卡的演奏版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的演奏者風格及音響特點的歸納,因此本文試以霍洛維茲在1993年演奏的肖邦瑪祖卡作品33之2為研究對象,試從瑪祖卡演奏的難點要素上做具體的分析,論述此曲的演奏詮釋。
霍洛維茨(1904~1989)俄裔美國鋼琴家,享有世界盛譽?;袈寰S茲說道:對我而言,瑪祖卡是肖邦音樂中最優(yōu)秀的,每一首都極其講究,均是優(yōu)美的詩篇[4]。人們常說他是浪漫主義演奏傳統(tǒng)的直接繼承人,演奏的作品極具個性化標記。但他在此曲的演奏中格外清新活潑,觸鍵干凈利落、踏板應用簡潔、速度穩(wěn)健、清晰地展現(xiàn)了他的細致處理,適合我們學習借鑒。肖邦瑪祖卡的學習重點除了浪漫派風格的演奏技巧外,就是對作品的重音、節(jié)奏、踏板、奏法等方面的特殊處理,以下就針對這些學習難點,分析霍洛維茨的演繹,采用表格的形式論述。
通過上述表格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霍洛維茨在此曲的演奏詮釋中針對重音、節(jié)奏、踏板等方面有以下特點:
第一:全曲重音不固定,有時第三拍(1~8),有時第一拍(49~64),有時在一個樂句中也不固定(9~16小節(jié))。此曲重音奏法用跳音彈奏(左右手),且右手只第一個音重音,使聲音顯得分外干凈清新。第二:節(jié)奏是霍氏演奏此曲的一大亮點。有的鋼琴家將彈性節(jié)奏的變幻無窮作為瑪祖卡彈奏的重點。而霍氏此曲的演奏有的樂句(1~8小節(jié)、17~24等)運用規(guī)整的節(jié)奏演奏反而更耳目一新。他在此曲的彈性節(jié)奏處理上常運用在第一拍,有的則是放在裝飾音和三連音上。上述重音加跳音的處理也使得全曲節(jié)奏基調變成1、2、“跳”、的律動,獨具個性。有關裝飾音的彈奏也融入在彈性節(jié)奏和重音之中,不嚴格按譜面標記彈奏。第三:踏板運用極為簡潔,尤其在整個第一段踏板運用都極為稀少,這才使得音樂如此清新干凈。即使在第一段對比樂句、烘托熱烈歡快氣氛的樂句(17~24小節(jié))、以及第三段高潮部分都憑借手指精湛的技巧來奏出輝煌的音色,踏板的運用仍絲毫都不含糊。第四:整首樂曲我們都能聽出低音在整體音響中的比例,霍氏對低音聲部的迷戀是與他俄羅斯學派的風格分不開的。尤其在第三段中有的樂句(89~96小節(jié))左手第一拍和弦的低音效果特別突出,具有深刻的音樂感染力,令人震撼。在第二段(49~64小節(jié))也特別把左手低音的旋律突出應答右手,音色層次清晰、立體豐富。但他的低音聲部與重音處理是不沖突的,不因為他對低音的喜愛就改變重音位置,而是低音音色突出,重音更強調右手高音音色,所以有的樂句(89~96小節(jié))聽起來仿佛有兩個重音,但音色的反差不顯聲音凌亂,倒突出了音響立體、層次豐富,更具動力性。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肖邦瑪祖卡作品33之2的演奏要點:肖邦瑪祖卡的重音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經(jīng)常有學生認為瑪祖卡就是強調第二拍或者第三拍,從霍氏的演奏中可以看出瑪祖卡的重音不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首瑪祖卡中遇到不同的樂段或樂句的重音也是不固定的,重音位置可以靈活多變。彈性節(jié)奏在肖邦瑪祖卡的彈奏中很重要,但有時也不用全曲都用,有的樂句不用反而異曲同工。此外,踏板在浪漫派作品中運用非常廣泛而頻繁,但在此曲中簡潔地運用可以帶來別樣的清新之風。另外,我們可以學習霍氏對低音聲部的畫龍點睛,為浪漫柔情的樂曲增添一絲如火的熱情。最后,演奏這首作品除了表達熱烈歡快、幽默俏皮的氛圍外,還可以像霍洛維茨一樣將音樂處理得清新干凈。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沒有任何的表演藝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霍洛維茨每次演奏同一首瑪祖卡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本文的目的在于針對肖邦瑪祖卡作品33之2的演奏詮釋提供霍洛維茨的一種藝術處理方法,重點對此曲的演奏難點提供他的一種版本詮釋。
注釋:①劉壽延.如何理解和演奏好肖邦的“瑪祖卡”舞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4).
②姜文子.肖邦瑪祖卡舞曲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J].樂府新聲,2001(2).
③周銘孫.晚情肖邦——聽DC最新錄制皮爾斯演奏的肖邦晚期鋼琴作品[J].鋼琴藝術,2009(9).
④湯瑪斯·佛羅斯特.霍洛維茨的回憶——談鋼琴演奏藝術[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