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中,負面新聞首先應該是壞消息,認為負面新聞會影響形象,破壞威信,對安定團結有害等。在政府主管部門眼中,也往往認為負面新聞與當前的“大政方針”相悖。因而往往認為,宣傳先鋒模范就是正面,而揭露出的貪污腐化就是負面。在當下的傳媒環(huán)境中,給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標簽,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柏撁嫘侣劇迸c“正能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事實上是硬幣的兩個正反面,負面新聞報道中挖掘正能量既能規(guī)避輿論監(jiān)督對相關主管部門的負面壓力,同時也是強化媒體責任意識,弘揚社會風氣的選擇。
關鍵詞:負面新聞;正能量
1為何要在負面新聞報道中挖掘正能量
1.1有利于輿論監(jiān)督報道展開
作為媒體特有的監(jiān)督形式,新聞輿論監(jiān)督以其特有的公開曝光的形式產生的作用和效果與其他的黨內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等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強的公眾震懾力。輿論監(jiān)督報道包括違法、違紀、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通過報道進行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以達到對其進行制約的目的。對于媒體來說,監(jiān)督報道是反映公眾知情權、樹立媒體威信力的重要表達手段,包括《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等媒體通過輿論監(jiān)督報道成功打響知名度,且收獲了一批忠實的讀者群體,成功打開市場。但是對于被監(jiān)督對象來說,懼怕、反感此類報道,在行動表現上,往往拒絕采訪、封鎖消息、極力打壓此類報道。尤其在媒體與當地政府部門關系處理中,由于害怕成為負面報道對象,不少政府部門拒絕媒體正常采訪,“少說少錯,不說不錯”成為了不少政府部門宣傳人員的奉行宗旨,這樣導致的后果,一方面是群眾知情權的缺失,消息獲取渠道不暢通,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部門工作的展開,應向公眾公開傳達的信息無法通過媒體進行傳播。通過將負面新聞“正面化”,既可以減少被報道對象對此類報道的“恐懼感”,愿意接受媒體采訪,也給了他們一個傳達自己聲音,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來說,捍衛(wèi)了公眾知情權,媒體在重大監(jiān)督報道中不缺位,也可以增強公眾對這個平臺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1.2有利于社會正氣弘揚
弘揚社會正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道德模范的事跡讓人感動,先進典型的精神讓人鼓舞。在當下,我們的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期,價值觀趨于多元化,不可否認,我們的社會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完美,人性的陰暗、道德的淪喪也在某些時刻不經意間暴露。而作為主流媒體應該以弘揚社會正氣作為基本責任,不能讓這個責任長期缺失。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只見黑暗,不見陽光。在負面新聞中,正能量的挖掘正有利于對于社會正氣的弘揚。但是對于此類報道,我們應區(qū)別于以往只見“高大全”,“只見陽光,不見黑暗”的誤區(qū),我們應遵循真實、全面的原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負面報道中更是如此,只有真實才能體現監(jiān)督的力量。同樣,在報道中應該體現全面性,以往的典型報道中,人物往往是“高大全”的,只有優(yōu)點不見缺點,事實證明,這樣的報道是站不住腳,經不起時間檢驗,同樣缺少生命力的。在負面報道中,只有“有正有反”,報道人物“壞也要壞得有道理”,為何為產生這樣的舉動,是什么導致了危害社會公眾的行為,只有此類報道方能經得起時間和讀者的檢驗。
2如何在負面報道中挖掘正能量
2.1及時介入突發(fā)事件報道
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引發(fā)公眾關注熱潮,集聚網絡焦點,希望在短時間內平息甚至壓制此類突發(fā)事件傳播,在當下網絡發(fā)達的輿論環(huán)境下,既是不明智,同樣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作為主流媒體,應在重大突發(fā)事件報道中,迅速、準確、客觀、公正進行報道,維護好媒體公信力,并在這里事件中充分挖掘,尋找正能量。其中,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追尾,導致D301次1、2、3列車廂側翻,從高架橋上墜落,毀壞嚴重,4車廂懸掛橋上,D3115次15、16車廂損毀嚴重。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在這樣的一個特大交通事故中,媒體第一時間將報道焦點放在了事故救援情況、事故責任調查等著力點。除了對于事故發(fā)生原因、相關責任人的追問,不應忽視對于現場救援官兵、熱心市民、互助乘客等的報道。“小伊伊”是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最后一個獲救的“奇跡女孩”,其父母已確認雙雙遇難。7月28日上午,總理溫家寶到溫州市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看望伊伊。2011年8月14日,小伊伊的家屬在網上發(fā)出《請保住伊伊的雙腿!——致鐵道部的一封公開信》?!按笫鹿省敝小靶∪宋铩钡膱蟮朗沟脠蟮馈坝醒腥狻?,社會各界對于“小伊伊”的幫助、愛護正是社會正能量的弘揚,在黃金救援期過后,媒體可將對于事件本身的關注向事件中人物拓展,延伸突發(fā)事件報道鏈條,深化其內涵。
2.2尋找草根人物身上的“最美”力量
今年6月5日,在浙江桐鄉(xiāng)市區(qū)的一個小區(qū)內,工匠姚師傅從10多米高處掉了下來。緊急時分,工友唐紅喜伸出雙手托了一把姚師傅。奇跡,就在此刻發(fā)生。姚師傅得救,但唐紅喜雙腳粉碎性骨折。這位勇敢的“托舉哥”被大家稱為名副其實的平民英雄,據悉,經桐鄉(xiāng)市政府研究決定,給予唐紅喜記三等功一次。南湖晚報在時間發(fā)生后即進行連續(xù)性報道。今年7月9日晚上,在浙江嘉興,網友“再見你好你好再見”和母親去陽光小區(qū)看姐姐,途經嘉興汽車北站時,看到讓他們覺得非常溫暖的一幕,在農工商超市門口,兩名身著超市工作服的女子,正在幫一名流浪漢洗澡,非常細心。他將此事發(fā)布到微博上,引發(fā)了不少網友的評論。隨后,南湖晚報發(fā)表《“嘉興正能量!好有愛的畫面!”》報道。在上述兩個事件中,不管是“托舉哥”唐紅喜還是幫助流浪漢洗澡的超市工作人員,都是社會中的“草根”人物。與以往典型人物報道只有“做大事”“有大愛”才能成為典型人物,但事實上,平凡中同樣能見到大愛,這樣的人物就發(fā)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正面人物的報道,媒體不應“高高在上”,以俯視的角度尋找“英雄”,而應將自身視角放低,以平視的目光發(fā)覺普通人身上的亮點。讓普通讀者感到這樣的“英雄人物”是可觸摸的,這樣的舉動是每個人都應該為之的,讓鋼筋水泥城市中的每個人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2.3策劃報道引導關注焦點
2012年12月,嘉興永泰廣場,一位老太不小心當街摔倒,這時候,正在乞討的大爺卻用自己最快的速度上前,扔下乞討飯碗,喊人一起攙扶起老太。隨后,南湖晚報進行報道,這位正能量的乞討大爺引發(fā)關注,刊發(fā)《乞討大爺扔飯碗扶摔倒老太》《好心腸大爺在哪里網友想請你吃碗面》《乞討者,在流浪中生存》《一碗熱騰騰的面讓大爺感受溫暖》《大爺帶給寒冬溫暖能量愛心筑起大爺溫暖夢鄉(xiāng)》《昨天工地一開工,卓大爺干活去了》《第一份愛心清單出爐 一起為傳遞愛鼓掌》《卓大爺600公里回家路 禾城市民用愛來溫暖》等一系列報道,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
由此組報道,我們可以看到媒體作為強有力的社會公器,通過系列策劃,能夠進行正能量的弘揚與挖掘,引發(fā)社會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在事件發(fā)生的最初,網友發(fā)布的微博曾引發(fā)爭議,有網友稱乞討大爺顛覆了乞討者的形象,也有網友質疑為何其他人沒能及時相扶。此時,與其將報道焦點放在對于未相扶者的譴責,不如將報道目光放在正面人物,同時除了對于這一事件的關注,可將報道內涵進行拓展,關注城市中的乞討者這一群體,展現作為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并號召市民參與幫扶流浪群體,是對于社會正能量更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