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哭嫁是土家族一種歷史悠久的奇特風俗,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都要唱“哭嫁歌”,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宣泄心中真實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關(guān)鍵詞:土家族;哭嫁歌;藝術(shù)特征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來迎接出嫁結(jié)婚這一人生最大喜典。它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女性出嫁時宣泄心中真情實感的一種演唱形式,也是新娘為了表達離別之情,由新娘哭訴、親人們勸慰開導的一種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強,曲調(diào)低沉,十分悲戚,哀婉動人,催人淚下,被譽為“中國式的詠嘆調(diào)”。我們可以從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哭嫁歌的發(fā)展,哭嫁歌的藝術(shù)內(nèi)涵等幾個方面來論述。
1哭嫁歌的起源與發(fā)展
哭嫁作為土家族一種歷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響。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獨特的婚俗習慣和婚禮儀式,男女之間經(jīng)過交往、對歌、賽歌、跳舞、吹木葉等方式接觸,相愛之后,經(jīng)過土司作證即可成親,不索取任何財物。然而,在明、清時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實行“改土歸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閉關(guān)自守、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tài),古樸純真的婚姻習俗、禮儀方式受到?jīng)_擊和影響,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禮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禮”的痕跡,男婚女嫁需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民間也有“篾門對篾門,板門對板門”的俗語,在官宦、土司、士紳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規(guī)戒律。“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似乎成為毋庸置疑的信條。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戀愛聯(lián)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這樣幾種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余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靶滞鍪丈Q為‘坐床’”。二是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爭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賓安全的。三是搶親,所謂“搶來的”。四是童養(yǎng)媳,所謂“引來的”。而哭嫁,正是源于這種婦女婚姻之不自由。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
“哭嫁歌”始于何時,至今無確切史料證實。土家族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是女權(quán)至上的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梯瑪”是由女子來擔任的,也曾經(jīng)實行“男嫁”制度;后來,特別是漢族禮教的傳入,男權(quán)不斷上升,女權(quán)逐步喪失其統(tǒng)治地位,“男婚女嫁”成為新的習俗。由于這個轉(zhuǎn)型歷史并不太長,所以土家女子對這種新習俗還不習慣,還對于舊傳統(tǒng)有所留戀,故產(chǎn)生了哭“嫁”這一了不起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奇葩。經(jīng)研究,它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字根據(jù),見于清代土家族詩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詞中:“十姊妹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彼压糯陀迕窀柚裰εc哭嫁歌作了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當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時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種)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順縣志》載:“嫁前十日,女縱身朝夕哭。且哭且羅離別辭,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賓吃填箱酒,必來陪哭。”從史料記載可以推斷,“哭嫁歌”在明清時期就已經(jīng)相當流行,只是名稱不叫“哭嫁歌”,而稱為“十姊妹歌”??藜薷栌腥涫?,有七句式,有長短句式,兩個長句或四個短句為一個樂段,以“扯勾聲”見長??藜薷璨坏珒?yōu)美獨特,而且豐富多樣。每個土家女子因其所處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的不同,其演唱的嫁歌也就不會相同。但是傳至今天,沒有一本專集留存于世,更沒有一本綜合集成?!翱藜薷琛弊畛跏怯猛良艺Z哭唱,主要依靠口耳傳承,在今天,用漢語哭嫁也很普遍了,甚至在民間還有漢語哭嫁歌詞的手抄本廣為流傳。隨著土家族社會的發(fā)展,哭嫁與婚禮儀式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固定的模式和內(nèi)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詩,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社會價值。
2哭嫁歌的藝術(shù)內(nèi)涵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禮中所唱的抒情歌謠,它以哭訴為主要形式,不但表現(xiàn)了豐富的內(nèi)容,傳達了真摯的情感,還具有極大的藝術(shù)魅力。它是土家族婚禮風俗樂歌的重要類型,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蘊含著土家族人民的審美意識。是流行范圍很廣的一種婚俗,隨之而產(chǎn)生的“哭嫁歌”也成了特定歷史時期女性出嫁時渲泄心中真情實感的寫照??藜迌?nèi)容十分豐富,有“哭父母”、“哭栽花”、“哭離閨門”等,離別、戀念、喜悅、激動之情交織在一起。哭嫁歌語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摯強烈,句式自由靈活。歌由情發(fā),情隨歌起,淚隨歌涌,委婉動人。土家族哭嫁歌的音樂結(jié)構(gòu)屬“聯(lián)曲體”結(jié)構(gòu),是一個較長的樂段的多次反復,在反復哭泣唱的過程中,由于唱詞變化,旋律也隨之略有變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終止音保持不變,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級進下降,旋律中裝飾音運用較多,在句尾時常加進嗚咽與抽泣聲,以表現(xiàn)婦女悲痛壓抑的情緒。土家族的哭嫁歌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歌相比,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不妨從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種類、腔調(diào)及內(nèi)容等方面來談一談土家族哭嫁歌的特點。
2.1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
土家族的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語演唱的,傳播途徑主是要靠口耳相傳。根據(jù)目前我們研究的資料來看,土家族嫁歌同漢族哭嫁歌的形式上有極大的不同,土家族哭嫁歌句式自由、長短不一、語言含蓄明快、明俗性很強。漢族哭嫁歌則句工工整、起承轉(zhuǎn)合分明、文學性較濃。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可分為:連續(xù)哭唱、間斷哭唱、抱著哭唱、跪著哭唱,新娘領(lǐng)唱、眾人一起哭唱等等。
2.2土家族哭嫁歌的種類
土家族哭嫁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一是由新娘主哭,接著親人們頂腔接聲勸哭。你一聲,我一聲,自然形成了一種多聲部合唱。二是由人代哭,新娘陪哭。這種類型是因為新娘不會唱哭嫁歌,出嫁時,請人代哭唱,新娘在邊掉淚邊跟唱。三是女、娘對哭,出嫁時,新娘和母親又哭又唱,互相告別。哭嫁歌貫穿于整個婚禮過程中,時間少則數(shù)日,多則一月,臨嫁前往往要哭一宵。
2.3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調(diào)
哭嫁歌的腔調(diào)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類??奘堑统恋模檀俚?,嗚嗚咽嚦,氣氛悲切、哀怨、憂傷。聲調(diào)是舒緩的、昂揚的,接近于朗誦調(diào),一般用土家族和漢語哭唱。
2.4土家族哭嫁歌的內(nèi)容
哭嫁歌通常唱的是姑娘出嫁時與親人、父母分離的悲傷之情,是土家族婦女生活感受的現(xiàn)實反映。它可分為四部分:一是哭對親人、朋友和父母依依惜別的憂傷之情;二是哭對自己婚姻的不滿,對包辦、買賣婚姻的反抗;三是哭自己地位的不平等;四是用哭來祝福未來??藜薷鑳?nèi)容是豐富的,不論是原始形態(tài)的哭嫁歌還是后來經(jīng)過嬗變的哭嫁歌,都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民俗性特點,能使我們研究者從土家族婦女的語言上、行為上、心理上的一些現(xiàn)象去把握土家族人的生活習俗和民族特征,能進一步啟發(fā)人們研究和挖掘土家音樂文化遺產(chǎn)。
土家族地區(qū),有的部落和山寨的哭嫁歌內(nèi)容比較單一,有的甚至沒有哭嫁這一習俗。青年男女自由婚配、以歌傳情、互敬互愛。目前,從記載的資料上看,哭嫁習俗很有可能是源于漢文化的輸入,是受到儒家倫理道德影響的產(chǎn)物。我們考察湘西地區(qū)土家族的哭嫁歌,從形式上看,它可以說是一部聲樂“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聲等等章節(jié)。哭嫁歌是土家族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保留、保存土家族人民族風俗、文化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瑰寶,但在今天由于后繼乏人、地方經(jīng)濟落后使得它正一步步走向消亡。正是處于這種對挖掘、整理、保護少數(shù)民族文化寶藏的緊迫感,筆者呼吁大家都去更好的傳承保護它。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斗的漫長歲月里,創(chuàng)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古老歌謠、原始舞蹈及各類文化藝術(shù)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chǎn)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