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學習過程中,語文一直是比較重要的學習科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而且要從眾多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和性格都有很強的可塑造性,所以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的培育,學會用語文課程陶冶學生的情操。
中學語文在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其他課程不具有的優(yōu)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利用語文課既學到文化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一般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利用中學語文課程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懷,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和思想文化道德素養(yǎng)。其中,思想文化道德素養(yǎng)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很多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具有十分強烈的思想性、政治色彩和教育意義。
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懷,就要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學形象、生動、感性的特點,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利用文學作品陶冶他們的情操,這些都是其他課程所沒有的優(yōu)勢。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是與愛國主義精神有關的,比如《最后一課》中主人公悲痛、濃郁的愛國之情。老師在講這些課文的時候,可以結合教材中一些其他的內容如古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達的高尚的愛國情操及近代《馮宛貞》帶領民眾反抗外來侵略者,保衛(wèi)祖國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陶冶他們的情操。
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是贊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自己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偉大革命精神。比如,課文《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zhàn)士”為了使更多的戰(zhàn)士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去,用自己的生命珍藏了七根火材。老師在講這類課文的時候,要多向學生介紹當時的一些時代背景,讓學生對主人公當時作出的巨大犧牲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陶冶情操。
中學語文學習更多的是讓學生體會人學,體會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師在教授中學語文的時候,不僅要講授教材中的知識,還要聯(lián)系作品向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為學生樹立精神的榜樣。比如,在講《背影》的時候,一定會講到作者朱自清,就可以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救濟糧”的事跡講給學生聽,告訴他們其中所包含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氣節(jié),把作家高尚的情操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當中。
二、利用中學語文課程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陶冶學生的情操。
青少年要全面發(fā)展,除了要思想健康、有文化知識之外,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心理因素,例如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洞缶V》明確指出,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在中學課程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非常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這就為開展審美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體會課文的一些語言感受作者描繪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分辨美丑、善惡、是非,從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欣賞能力和辨別能力。在對文學作品的剖析和講述中,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在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老師要在課堂中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就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要通過傳統(tǒng)的表情范讀、有感情地朗讀、生動描述之外還要借助一些其他的形式,比如,把課文改編成劇本讓學生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或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把作者描述的場景更好地展示給學生。在多樣的教學形式下,老師才能更好地展開形象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種美不僅是外在形式上的視覺美,還包括內在的精神美。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美是不斷探求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引導他們尋求精神之美。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章都是與精神美有關的,比如,描述一個車夫負責、公正無私的精神的《一件小事》;《散步》中主人公愛護家人,對于家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文中表達的主人公的精神形象進行審美,在收獲美的體驗的同時陶冶情操。
另外,老師還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美進行二次塑造,在說出自己心中的美的過程中達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的時候,學生會被作者創(chuàng)造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深深吸引。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桃花源中其他的一些風景,或者發(fā)生在那里的一些事情,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提升審美情趣。
三、利用中學語文課程的課外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實施自己的想法,陶冶學生的情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告訴人們,不管做什么事情,實踐是達到目的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樣,也要通過語文課程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實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同樣《大綱》十分明確地提出,要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教學課外活動。
因此,老師陶冶學生的情操除了借助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之外,還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一些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斗爭,同樣是陶冶學生情操的一種很好的形式。當然,這個過程需要老師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情況適時給予適當?shù)闹笇?,使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在實踐中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組織課外活動,要做到“寓教于樂”,使每個學生都在實踐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老師可以根據(jù)課文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比如,在學到朱德《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回家對身邊的老人進行采訪,了解戰(zhàn)爭年代的生存環(huán)境,并且進行匯總,讓學生對當時的艱苦條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加深對人物的了解,更突出主人公樸實、無私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老師可以利用節(jié)日,讓學生以自己的力量辦一場獨特的晚會,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設計、遇到問題自己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自身利益與集體發(fā)生沖突、不能夠很好地與他人合作的問題,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經過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會逐漸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形成良好的性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除此之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寫,老師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可以根據(jù)教材的有關內容,定期組織學生外出游玩。古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笔怯幸欢ǖ览淼?,優(yōu)美壯麗的景色,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神秘莫測的大自然,同樣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有重要的作用。
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必須達到的教學目的,其中中學語文課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關于如何利用利用語文課程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處于不斷探索的一個階段,但是它無疑對老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改進教學模式,更好地為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人格[J].中教網,2007(01).
[2]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維教學法[J].中教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