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已成為高考、中考作文的重頭戲。因為它的范圍廣,選材自由靈活,只要與話題沾邊即可,所以,相對于命題作文和一般材料作文要容易寫些,考生的作文也大都像模像樣。然而,面對數(shù)以萬計的考場作文,要想脫穎而出,還得有一招絕活兒,那就是創(chuàng)新。下面我來談?wù)剟?chuàng)新的一些方法。
一、緊扣話題,巧擬妙題
話題,即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即圍繞“談話的中心”寫作。話題作文一般都要求學(xué)生自擬標題,而且往往所給話題具有很大的寬泛性、抽象性。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考生辨不清話題作文與命題作文的差異,自擬的題目有相當多的是照搬“考題”,可以說,這樣的作文從一開始就走向了平庸。那么,該怎樣擬好話題作文的題目呢?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擬題角度要小,題目要盡量具體。如《品嘗苦澀》、《變甜的苦咖啡》(象征式)、《過一天地獄的日子》、《挫折——生活的起點》(比喻式)等,再如以“我·未來”為話題的作文,如果簡單地以《我的未來》為題,未免淡而無味,而一旦稍加潤色,巧用歌詞或其他技巧擬出如《我的未來不是夢》(歌名)、《乞丐、富翁還是作家》(設(shè)問)、《瀟灑人生》、《單調(diào)校園》等文題就新穎別致得多。當然題目出彩的同時還需注意圍繞話題,否則易有跑題之嫌。這也提醒我們,要想擬出一個好題目,必須緊扣話題,深入思考,拓寬思路,做好審題工作。
二、獨辟蹊徑,立意新穎
話題作文只給定寫作中心,考生應(yīng)根據(jù)個人閱歷、平時積累和對生活的感悟,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zhì),在立意上力求深刻并形成獨到的見解。如話題作文“以‘關(guān)心’為題,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敘寫‘關(guān)心者’之美德,抒發(fā)被‘關(guān)心者’之感激”這一類窠臼,總是從正面落筆,給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別出心裁,由眾人對一個百日小孩起名的關(guān)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視、歧視的老人(即小孩的爺爺)的悲慘故事。家人對待小孩與老人的不同態(tài)度,對比鮮明,反映了很有社會意義的深刻主題。文章的構(gòu)思以“反”為主,以“正”襯“反”,以“反”寫“正”,以老人的“不被關(guān)心”呼喚全社會對老人的“關(guān)心”,這構(gòu)思賦予了題目“關(guān)心”以更深廣的內(nèi)容,引人思考,吸引人耳目??傊獙懗鲇行乱獾淖魑?,想象一定要豐富,思維一定要活躍,立意一定要獨到。
三、巧取角度,選材新穎
“喜新厭舊”是人的共性?!皩幊怎r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簍”,作文亦如此。話題作文覆蓋面寬泛,考生在取材上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這時需冷靜思考一下,該如何選取有新意的材料。有這么一篇文章,題目是《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寫“我”的一個朋友從公司里的普通員工干起,終于做上了公司的總經(jīng)理。在一次朋友間的聚會上,人們問起他的成功之道,他笑而不答,只是給在座的人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有三只時鐘,兩只大的,一只小的。那只小鐘出了點問題,修好后又與兩只大鐘放在一塊了。一只大鐘對小鐘說,你現(xiàn)在能走了,可是,一年你就得擺3200萬次,我擔(dān)心你會出問題。另一只大鐘對小鐘說,不要怕,你的工作很容易,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小鐘就真的每秒“滴答”擺一下,工作得很出色。朋友說,他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示,人應(yīng)擁有一份自信,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做好自己今天該做的事情,漸漸走向成功。
這篇文章講的內(nèi)容是老而又老的“一步一個腳印,就能走向成功”的道理??勺髡咴谖恼轮羞\用了新鮮的材料,使我們的閱讀有了新的感受,從這些新穎材料上引申出來的道理,雖然大家都明白,卻能拓寬我們的視野,給我們以全新的啟迪。其實,考生可以充分放飛自己的思緒,在記憶倉庫里檢索、搜尋“他人筆下無”的獨特的內(nèi)容。題材要有時代氣息,那些“陳芝麻、爛谷子”要拋棄,老掉牙的“故事”也不要寫。
四、別具匠心,表達新穎
話題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自定體裁,多數(shù)地區(qū)考試中只限制考生不許寫詩歌、劇本。圍繞話題采用哪種主要表達方式,寫成什么文體,就要由考生根據(jù)自己的“強項”選定。考生可記敘、可說明、可議論、可紀實,寫成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書信、日記等;也可虛構(gòu),寫成小說、童話等。歸根究底,就是要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想吸引人,想出新,還要打破傳統(tǒng)的材料組織套式,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力求新巧,語言力求新活。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上海考生宋靜英寫的《苦惱》,組材方式和語言表達別出心裁,令人過目不忘。此作主體部分列舉“我一周的部分‘習(xí)題’”,采用數(shù)學(xué)上的“已知”、“求”、“解”、“訂正”、“∵”、“∴”等格式書寫,還有“批閱者”——爸爸、媽媽的“批語”,“我”的回答。該文開頭巧引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尾以自擬小詩“少年更知愁滋味,少年更盼愁滋味;少年不厭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人生苦惱并不苦”收篇,一唱三嘆,首尾呼應(yīng)。這就啟發(fā)我們,在面對話題作文時,膽子不妨大一些,思路不妨寬一些,巧妙借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展現(xiàn)自己鮮明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