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種交際手段, 非語言交際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能與語言交際所傳遞的信息相互補充,又能促進教師成功地進行課堂師生間的互動, 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 非語言交際行為 外語教學 作用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二者的結(jié)合,而非語言交際在人類的整個交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amovar(1981: 155)肯定地表達:絕大多數(shù)研究專家認為, 在面對面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內(nèi)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 其他都是非語言行為傳遞的。Miller(1984: 4-6)認為“信息只有7%靠語言傳遞,而聲調(diào)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由此可見非語言交際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語言學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非語言交際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有效的非語言交際能促進教師成功地進行課堂中師生間的互動,緩解學生的厭煩情緒,縮短教師的說話時間,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1.非語言交際的定義和外語課堂教學
非語言交際的研究涉及很多知識領(lǐng)域,關(guān)于它的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Malandro等人(1989:5)把非語言交際簡單定義為“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而Miller(1984: 17)則具體地定義為“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 這些屬性或行動由發(fā)出者有目的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fā)出,由接受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作出反饋”。Samovar(1981:156)的定義是:“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huán)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人為地生成,又可由環(huán)境造成?!钡F(xiàn)在人們普遍所接受的一種說法是:非語言交際指包括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對信息發(fā)出和接受都具有潛在信息價值或意義的刺激,它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手勢、身勢、語音語調(diào)、沉默、空間領(lǐng)地,等等。
課堂是傳授英語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高密度信息交流的場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十分頻繁地使用語言或非語言交際手段,交流大量的信息是實現(xiàn)課堂目標的重要過程(Miller,1984:57)。雖然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都是信息傳遞的手段, 并各有其特點,但一般來說,語言交際比較深刻、精確和明晰,理解判斷比較容易,但不夠自然,有時容易作假;而非語言交際則比較自然、親切、豐富和細微,更能反映表達者的內(nèi)心世界。PatrickW.Miller在他的《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984:77)一書中提出,教師授課時的信息88%由非語言交際傳遞,只有12%是由語言交際傳遞的。這足以證明非語言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授語言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社會語言和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教學更看重語言的功能意義和社會交往意義,知識的傳授過程是教師與學生語言和非言語交流、反饋的有效結(jié)合過程。以往人們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即口頭表達)、板書、課堂組織等,并把它們視為教師的基本功,過多地注重語言表達而忽略非語言渠道傳播的大量信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并把它視為是可有可無的。事實上作為一種交際手段,非語言交際比較微妙、含蓄、自然、親切,它不但可以傳遞豐富的信息,表達細膩的感情,彌補語言交際的不足,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而且能豐富教師的教學技能,重塑教師的行為,有助于教師素質(zhì)的提高。
2.非語言交際行為在教學中的作用
(1)傳遞信息。非語言交際行為能夠改變、擴展、否定或增進語言交際信息,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與語言交際所傳遞的信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并且由非語言交際手段表達的信息,更易于學生理解、接受。非語言交際手段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不是代替語言交際行為,而是伴隨教學內(nèi)容的表達同時出現(xiàn),是對語言交際信息的重要補充。因此,這一作用使得非語言交際手段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輔助手段。
(2)交流感情。由于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表情性,使得它在教學過程中在培養(yǎng)學生意向和實現(xiàn)師生感情交流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其非智力因素有顯著關(guān)系。教師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可以非常直觀地表現(xiàn)教師的情感、意志和個性,直接影響到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長。假如教師把上課看成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自然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與接納,那么課堂教學也得不到學生的接受與配合,知識的傳授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非語言交際這一溝通技巧進行感情的熏陶,使教學過程充滿人情味,即建立一種和諧的良性互動的師生關(guān)系,真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調(diào)節(jié)氣氛。非語言交際手段在教學中可以有很強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非語言交際手段所反饋的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他們是否在認真聽講、能否理解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非語言交際手段,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通過突然停止講課、盯著某位同學或某一方向,提醒交頭接耳的學生,這樣可以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總之,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具有語言交際所不可替代的教學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意語言交際而忽視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只能是一種不完美的教學,或者是不成功的教學。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后天習得的結(jié)果,應當成為重塑教師行為規(guī)范和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在人與人交流中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不僅要扎實的語言專業(yè)知識,先進的教學方法,而且要充分地認識到非語言交際在人類交際中的作用,從而在自己的教學中能夠合理利用這一手段,強化自己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水平和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Malandro Barker.NonverbalCommunication,2nd[M].New York: NewberyAward Records, 1989.
[2]Miller, Patrick.NonverbalCommunication[M].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 Association, 1984.
[3]Samovar,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 Califor-nia:Wadsworth, 1981.
[4]陳寶文.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功能及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