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英語,關鍵是正確得體地運用這門語言,因此,了解英語的語言文化尤為重要。英語教學中,應滲透英語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 文化知識 跨文化交際
中小學英語教學大多會走進一個誤區(qū):學音標、記單詞、讀課文、背句型、套用語法結構等,認為把知識學得死就是記得牢,考試時就能得心應手得高分。其實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便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運用英語,進而更好地進行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知識、發(fā)展交際能力,讓語言插上文化翅膀,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一、情景交際中,滲透文化知識
英語教材有許多版本,如牛津版、譯林版、人教版等,但各版本的教材都有一個鮮明特點,即“文化滲透”,也就是在教材中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意識。
現(xiàn)行英語教材中屢屢出現(xiàn)文化差異的話題,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呼、致謝、道歉等,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中國人和西方人應對“贊賞”的方式截然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么”,這在中國文化中是禮貌和謙恭的美德;而西方人則會直率地說:“Thank you very much.”他們認為贊揚是值得的,受之無愧,理所當然地應當接受。再如,在中國,朋友間相互走動,如果恰好是在吃飯,則會邀請客人一起用餐,客人會客套地說“我吃過了”,很少坐下來一起吃。而在西方國家,客人會很隨便,吃過了就直接說“No, Thanks”,如果沒有吃的話,則會直接毫不客氣地坐下來一起吃,他們認為直率比客套更重要。
中西文化差異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滲透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準確運用語言。如很多中國學生早上見到老師或者在英語課堂上,習慣向老師問候: “Good morning,teacher!” 可是在漢語中可以把教師當做一種稱呼,而在英語里“teacher”是職業(yè)不是稱呼,因此,應該告訴學生:英美人習慣稱教師Sir/ Mr.或Miss/ Mrs.不可以用teacher;在英語國家的日常交際中,無論年長老幼,只要關系比較密切都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國絕對不可以,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異。
二、單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
有些英語詞匯在使用中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因此在教學中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融入重要且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英語單詞時,最好巧妙結合單詞,點撥文化意義,從而融入文化知識。如“dog”一詞,中西兩種文化的“狗”的意義相差很大,中國人常用“走狗”、“喪家犬”、“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形容厭惡的人,帶濃厚的貶義色彩。但是西方英語國家的人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a lucky dog”的意思是“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極為相似, “Every dog has his day”相當于中文的“每個人都會有得意之日”。
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的實踐中就會產生語用失誤。
三、挖掘教材內涵,吸收文化知識
目前中小學沒有開設專門課程學習文化背景知識,所以只能根據(jù)教材內容,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
例如,在教學“Food and drink”時,教師向學生介紹:西方人認為“吃飯”問題是無足輕重的,與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tǒng)觀念有天壤之別;他們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嗜工作如命、視時間為金錢,他們守時、守約,總是行色匆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式樣雖然簡單,但注重營養(yǎng);餐具的使用和中國人也不一樣,中國人多使用筷子,而英國人用刀叉,并且刀叉的用法特有講究:平行放置表示已經吃飽,呈八字擺放表示還沒吃完。
另外,還可以借此話題簡單介紹茶(tea)文化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在中國喝白開水也叫喝茶,而在西方國家,加了糖或茶葉才可以稱之為茶。英語中的“black tea” 是“紅茶” ,不可望文生義地譯成“黑茶”。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又各有千秋。相較于中國人喝茶時的沉穩(wěn),英國人則多了份優(yōu)雅。
再如,學到shopping時,告訴學生英國人購物不喜歡討價還價,看中就買,否則走開,討價還價會被認為沒有風度、有失身份。而在中國購物時不會討價還價會被認為是“笨”,花了冤枉錢,有被他人“宰”了的感覺。在這一單元中最常用的句型是“What can I do for you?”及“Can I help you?”此時,有必要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千萬不要對年邁的老人說這兩句話,因為西方的老年人大都不服老、不服輸,要有人對他們這么說,他們會認為是說話者對他們的不尊重和看不起。而在中國,主動給予他人幫助是一種助人為樂的美德。
四、營造節(jié)日氛圍,體驗異國文化
巧妙結合教材,結合中西方的重要節(jié)日,營造一定節(jié)日氛圍,讓學生去親自體驗中西方國家的不同節(jié)日文化,了解文化差異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在學習Happy birthday時,讓兩組學生分別扮演中國人和西方英語國家的人,再現(xiàn)為同學過生日的情景和場面,或教師展示兩幅不同的過生日的畫面,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或分析感受中西方國家過生日的異同。尤其應重點關注的是,中國人過生日時收到禮物一般不當面打開,而西方人恰恰相反,無論他們收到的禮物貴重與否,都會當面打開并說“Thank you very much”,說明他們收到禮物時的喜悅之情和表達謝意。
教材中涉及許多西方節(jié)日方面的話題,且學生對節(jié)日文化比較感興趣,教師可巧借這些話題,充分利用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介紹相關的節(jié)日文化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設計形式活潑的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激發(fā)英語學習興趣,從而學以致用。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融入不同的跨文化知識,讓英語這門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使學生學得好、記得牢,從而達到活學活用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菁,程曉瑩.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