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的理念慢慢被廣大語文老師所接受,并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落實,但是實際收效甚微,作文教學逐漸陷入迷茫。如何讓作文體現(xiàn)它獨特的魅力,這是今后作文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養(yǎng)成勤奮練筆的好習慣,這是邁向作文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關鍵詞: 作文教學興趣 習作指導 寫作習慣
調查發(fā)現(xiàn),在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教師在作文教學上的無序性、隨意性較大;作文內容充斥著“假、大、空”,質量往往欠佳等。在模式化枷鎖的桎梏下,學生只知道“為賦新詞強說愁”,卻不懂得作文本就應該是自我性情與真實心跡的自然宣泄流露。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必須改變農村作文教學的呆板模式。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的寫作壓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寫作潛能。
那么,如何使學生不再“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這要求語文教師敢于“下水”,自己會寫了,才能上好習作指導課,才能在拓寬學生的思路、關注學生的情感、密切作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等方面有突破。
一、教師要敢于“下水”
語文教師能寫,不僅能指導學生作文,還能產生“青出于藍”的“桃李效應”。教師若能寫出好的散文,學生也能寫出好的散文;教師的文章若能發(fā)表,學生的文章也能發(fā)表。如馮驥才、叢維熙同讀于北京四中,同一語文教師的影響,使他們同時愛上語文,愛上文學并成為著名作家。至今回憶起語文老師他們還感慨萬千,這不能不說是擅長寫作的語文老師引導他們的結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語文教師能寫,還能影響自己對教材的分析把握。叔本華說:“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變?yōu)樽约旱臇|西?!贝_實,能寫的人對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此,具體的寫作鍛煉能使人對作品的本質特征獲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銳感悟力和評判力,這樣的課往往用語生動,個性鮮明,深受學生的歡迎。
二、上好習作指導課,教會學生怎樣寫作文
針對不同的習作訓練要求,設計合理的作文教學程序,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能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恰當運用以下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作文的基本功,領悟寫作的秘訣。
1.正誤對比教學法。以學生寫作中常見的病例和范文例段進行對應比較。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材料面前,懂得孰優(yōu)孰劣,明白應怎樣寫,不應怎樣寫,這是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可接受的教學原則的。
2.講讀課文鋪路法。教材中的許多課文不僅構思精巧,而且語言精練。以讀引寫,不僅幫助學生積累詞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起到很好的鋪路搭橋作用。
3.佳作選讀仿效法。教材中的材料有些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精選生活實踐中的寫人、寫景等優(yōu)秀范文,讓學生自由閱讀,定能讓學生在讀中開竅,在借鑒中掌握寫作技巧,學會怎樣表情達意,最終得心應手地寫好文章。
三、寫作習慣的培養(yǎng),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绷己玫牧晳T對寫作來說極為重要。良好的習慣在于平時注意多看、多思。
1.養(yǎng)成勤動筆寫日記的習慣。學生在每篇日記中都要盡可能地用上一些自己在閱讀中曾經學過的或新學到的準確的詞語。其實不管什么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及靈活運用。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熟練的程度,就難奏效。只有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才能使寫作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提高。
2.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生活是作文的來源,觀察是作文的基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使學生作文時有素材,必須指導學生多留心身邊的事物,促使學生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才會善于觀察;善于觀察,才會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筆底才會淌出源源的流,妙筆才會生花。只有善于觀察生活,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
3.養(yǎng)成閱讀、積累材料的習慣,以便遷移運用。學生作文無話可寫,與平時很少課外閱讀有關。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因此,除了要求的名著基本篇目外,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多看適合這個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的課外閱讀材料及各種書籍。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捌迫f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豐富,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會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边@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最后遷移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4.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習慣。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比較正確或接近正確。學生的作文也一樣,要讓學生養(yǎng)成作文多次修改的習慣。因為反復修改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和提高。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文字表達和語言描述是否嚴謹、流暢。只有灑下辛勤的汗水,才會有豐碩的成果。
總之,良好作文習慣的養(yǎng)成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標志。學生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才有可能學會寫作??茖W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是農村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