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娛樂化讓人們樂于接受輕松的淺層娛樂,放棄了理性的思考和對深度問題的追問,但是人們自身卻意識不到這種異化狀況。媒介一方面“異化”著公眾,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覺經(jīng)歷著“自我異化”。
【關鍵詞】新聞娛樂化 異化 精神荒漠化
如今,大眾媒介在社會中規(guī)模龐大、影響深遠。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通過各種方式已經(jīng)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新媒體也隨著科學技術和網(wǎng)絡的發(fā)展日漸興盛,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報、博客、微博等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媒介社會已然到來。一組早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很能說明問題,到2005年12月,全國共有報紙1930種,期刊9485種。共有電視臺302家、廣播電視臺1932家、教育電視臺50家;共開辦電視頻道1279套;各類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機構(gòu)1944家,其中混含所有制有限公司1200余家。
電視、廣播、雜志等大眾媒介源源不斷向社會發(fā)布各種各樣的新聞信息,社會大眾越來越多的通過并逐漸依賴媒介獲取各類信息,據(jù)此了解周圍環(huán)境和世界變化。在這個媒介傳播與受眾接收的過程中,大眾媒介逐漸營造出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皵M態(tài)環(huán)境”提供的真實與“客觀環(huán)境”的真實并不一樣,然而,“媒介真實”卻正在一步步代替“社會真實”。人們越來越生活在媒介營造的環(huán)境中,以媒介所報之喜為喜,以媒介所報之憂為憂;而逐漸懶于甚至喪失對于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的思考和批判。
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娛樂化”的出現(xiàn)似乎是“水到渠成”,存在一些必然因素。有什么樣的媒體,就有什么樣的受眾;反過來這樣的受眾也會塑造這樣的媒體,互相影響,潛移默化,彼此塑造?!肮δ苁д{(diào)”的媒體讓大眾沉迷于輕松的淺層娛樂,卻放棄了理性的思考和對本質(zhì)問題的追問。在大眾傳播媒介的引誘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得到一種虛假滿足。但是人們卻意識不到自身的這種異化狀況。大眾媒介一方面在不知不覺中經(jīng)歷著自我異化,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地異化著公眾。以電視娛樂為例,它的異化使得大批邊緣群體的價值和存在被忽視。而且,電視還異化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人與人的交往被物與物的交往取代?!叭嗽谒缴钪惺且粋€現(xiàn)實的人,但是卻偏偏沒有現(xiàn)實性。在公共生活中人具有普遍性和真實性,但是卻失去了現(xiàn)實性”。①以無厘頭電影和電視喜劇為例,其通常做法是有意拉開悲與歡、怒與笑、平常與非常等平常感受的距離,在這種怪誕而陌生的情境中,觀眾的笑容被引發(fā),最終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開始發(fā)生異化,我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的事物突然變得疏遠和陌生。生活在媒體“擬態(tài)環(huán)境”的當代人遠離“客觀真實”的生活,其結(jié)果是失去了批判精神與超越維度。
一、“麻醉”的蔓延
蓋·德堡認為:“當真實世界化為簡單視像時,后者就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催眠和麻痹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觀成為一種趨勢,使人們通過各種特定的中介物認識世界?!雹趯τ趭蕵菲嬗^具有的麻痹功效,貝爾納·瓦耶納深表憂慮:“麻醉劑適量可以起好的作用,用量不當就成了可怕的東西。新聞的作用——幾乎大家一致公認——不是引人避世,而是讓人覺醒?,F(xiàn)在恰恰是本末倒置……”③
具體而言,當人們過度沉湎于媒介娛樂狂歡時,就會被“主流化”,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就會越來越多的反映從媒介中獲得的內(nèi)容而非自身的情況;而媒介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一些充滿了感官刺激、簡單、膚淺和所謂流行、時髦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經(jīng)不住深究,深究就會索然無味。然而公眾卻樂此不疲,在鋪天蓋地的娛樂中,尋找著快樂,打發(fā)著無聊,消耗著生命。本來目的是放松身心以更好地工作,最后卻越來越羨慕那些奢侈時髦的生活而厭倦個人奮斗;自身的現(xiàn)實狀況與理想生活產(chǎn)生巨大反差,這反差被大眾媒介日以夜繼的提醒、凸顯、放大,使個人變得浮躁、消沉、痛苦。這時的受眾變得盲目簡單,空虛無聊,一個幽默風趣的新聞或表述就能夠使他們開心。這時,大眾媒介的娛樂化無疑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公眾死死抓??;而實際上,吸入體內(nèi)的卻是鴉片,對身體沒有什么好處,卻讓人欲罷不能。
最終,個體開始不知不覺地縮減、恐懼、厭惡社會行動,僅僅滿足于被動的參與,公眾對其態(tài)度也逐漸變得冷漠和麻木,而且越來越被這種表面性參與所掩蓋。這亦即麥克盧漢的“媒介即按摩”?!斑@種按摩既不能增強體質(zhì)也不能祛除人的疾病,且要命的是,它以富有欺騙性的輕松愉快來阻止人們增強體質(zhì)和祛除疾病的意向和行為?!雹?/p>
二、精神“荒漠化”
雖然現(xiàn)在大眾媒介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但“它奴役和愚化人性的趨勢卻變得更加厲害了。早期階段的大眾媒介還提供了一種逃避日常生活壓迫的可能性,還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預留了一些自由游戲的空間,而現(xiàn)在的大眾媒介已完全讓想象失去了自由”。⑤
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生活在一個符號的世界里,這個世界幾乎完全由信息、娛樂和消費構(gòu)成。某種意義上,物質(zhì)的消費轉(zhuǎn)變?yōu)榫竦南M,人們購買某些商品或服務,僅僅是為了尋找某種“感覺”,體驗某種“意境”,追求某種“意義”而不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我們的確處在各種各樣的意義或象征符的包圍之中。只要我們對身邊社會特別是城市這個巨大的消費環(huán)境略做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新的流行話題和流行語持續(xù)不斷地被大眾傳媒創(chuàng)造出來,其結(jié)果是整個社會意義充斥而迅猛變化。
大眾文化在這種背景下流行起來,而大眾傳媒,理所當然成為最佳載體。大眾文化從內(nèi)容上講,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其生命力和活躍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斷變換花樣,求新求變。究其根本,大眾文化在內(nèi)容方面的基本特點是易于普及,即時消費,這也正是大眾傳媒的特點。大眾傳媒傳播的內(nèi)容期望為大眾所接受,因此偏好適合大眾口味,能為最多的人理解、接受、欣賞的內(nèi)容。而追求實效也是大眾傳媒的特點,在大眾傳媒的世界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形式的豐富多彩。人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卻處于“精神的零度”。
在這令人擔憂的文化環(huán)境中,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被淹沒于豐富多彩和形式多樣的大眾文化之中。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和表達,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nèi)容都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三、被冷落的審美
審美日漸被冷落,審丑現(xiàn)象開始橫行于世?,F(xiàn)實中的實例俯拾皆是,例如“鳳姐”、“芙蓉姐姐”等一時間爆紅網(wǎng)絡。有記者問鳳姐:“朱紅說小沈陽是通俗,你是低俗,你怎么看?”她的回答很耐人尋味:“不管通俗還是低俗,這都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我是網(wǎng)絡紅人,我是社會大眾捧出來的,是一個個網(wǎng)民頂帖頂出來的,所以這并不是我個人的低俗,而是社會。你今天把我、羅玉鳳按下去了,明天就有下一個這樣的人冒出來?!毙侣剨蕵坊?,整個社會已經(jīng)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一浪又一浪的審丑浪潮之中。
也許公眾會認為自己只是好奇輕按鼠標瀏覽了個別事件,然而就是這一個簡單短暫的“關注”讓人們成為千萬審丑推波助瀾大軍中的一員,超高的點擊量由此而來。而人們還深深懷有“第三人效果”情節(jié),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并未像其他人一樣參與這些“丑現(xiàn)象”,而繼續(xù)樂此不疲,關注下去。為什么人們會關注?因為這樣娛樂、搞笑甚至低俗的“丑新聞”充斥屏幕,無所不在。這是大眾媒介對受眾“選擇權”的最大諷刺。公眾獵奇、審丑的趣味由此培養(yǎng),由此加固,由此深化,由此繼續(xù)。
追根究底,新聞娛樂化培養(yǎng)了喜歡娛樂的受眾,喜歡娛樂的受眾口味越來越重,反過來要求媒體報道更加有趣更加有“份量”的新聞,媒體就會在題材選擇上偏向這一類娛樂新聞甚至“軟化硬新聞”,以便進一步滿足受眾的獵奇偷窺心理,而受眾這種心理就像一個下行螺旋沒有底限。
結(jié)語
娛樂化了的新聞鋪天蓋地席卷而來,致使全民膚淺,大眾狂歡,集體失語,沉默的螺旋讓少數(shù)清醒者變得更少。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聞本應是歷史的記錄。當浮躁歸于平靜,喧嘩歸于沉寂,新聞娛樂化后,究竟還剩下什么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8-430
②[美]道格拉斯·凱爾納 著,史安斌 譯:《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③吳飛:《傳媒批判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81、110
④吳伯凡:《孤獨的狂歡:數(shù)字時代的交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⑤Martin Jav(ed.)An Untnaster-edPast:The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f LeoLowenthal,Universitv of California Press,1987:739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