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其在評論寫作方面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評論寫作仍有現(xiàn)實意義。筆者根據鄧拓的評論作品,總結出鄧拓以下幾方面言論思想:一,評論應有鮮明的立場性;二,評論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三、評論要具有現(xiàn)實指導性;四、評論要以豐富的實際材料為基礎;五,評論要有可讀性。
【關鍵詞】鄧拓 評論寫作 言論思想
鄧拓(1912—1966),我國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在其三十年的新聞從業(yè)生涯中,留下了幾百篇極有價值的新聞評論,且多以社論為主。其文章氣勢跌宕、渾然天成,展現(xiàn)了特有的思想及藝術特點,而這些言論的特點正是其言論思想的體現(xiàn),是我們研究鄧拓評論思想的基礎。鄧拓言論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新聞評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繼承和發(fā)揚。
一、評論應有鮮明的立場性
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鄧拓認為新聞評論必須代表黨的觀點。他指出,“對我們黨的機關報來說,社論的觀點一般必須代表整個黨的觀點;黨的哪一級的機關報的社論又必須具體地代表它的同級黨組織的觀點。編輯部的任何個人,當他根據黨的意圖撰寫社論的時候,他完全不應該想去表達他個人的什么觀點,而只應該忠實地表達黨的觀點”①此外,鄧拓還對資本主義新聞觀中標榜的“無立場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痛斥道:“那些資產階級的新聞巨頭非常清楚地知道他們自己代表什么階級或什么小黨派的利益,但是他們偏偏要向人民群眾隱瞞他們的階級和黨派的立場,而假裝做‘獨立’、‘公正’、‘超然’、‘客觀’的樣子?!雹?/p>
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鄧拓的政論無一不是配合黨的中心工作而作。例如《整風運動在國家建設工作中的重要性》一文是為配合黨的整風運動而進行的解釋;《在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偉大斗爭中,發(fā)動群眾的關鍵何在?》一文是為配合黨的三反工作而作。黨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特殊的歷史任務,新聞評論配合黨在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及時、認真地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在過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于當下來說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評論要有高度的思想性
鄧拓認為,言論作品必須具備高度的思想性,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分析問題的本質。鄧拓指出“黨的機關報的社論應該善于正確地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表達我們黨的政治見解,提出當前的政治動員口號,只有這樣的社論,才算達到了一定的思想水平?!雹坂囃剡€強調提高思想水平不在于引經據典和黨的決議,而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被公認的主張,并以此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高度的思想性決定了鄧拓言論作品內容的深刻性,鄧拓所作政論體現(xiàn)出了高度的理論水平和政治遠見。他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基本事實,解決現(xiàn)實問題,使理論與現(xiàn)實結合在一起。如鄧拓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廢棄庸人政治》等都展現(xiàn)了鄧拓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而其所撰寫的社論《紀念“七一”,全黨學習和掌握毛澤東主義》對于毛澤東主義的論述是黨報之中關于毛澤東思想的論述較早的,雖然一定意義上是囿于宣傳而作,但也表明了鄧拓高度的理論修養(yǎng)、準確的概括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
思想性是理論宣傳的首要任務和最大優(yōu)勢。目前部分評論員理論基礎薄,思想性不高已經成為評論發(fā)展的一個弊病,鄧拓關于新聞評論要有思想性的觀點對于當下評論加強理論修養(yǎng)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三、評論要具有現(xiàn)實指導性
鄧拓認為,評論要具有指導性。一方面是針對現(xiàn)實問題而作。鄧拓指出,“我們國家的建設工作日益迅速地發(fā)展,各種實際問題像春天新生的嫩芽一樣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廣大讀者群眾要求我們把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教給他們,使他們能夠獲得新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處理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發(fā)生的各種新問題?!雹苤挥嗅槍嶋H問題進行分析,才能更準確地指導廣大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鄧拓認為,“社論一般應該盡可能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對象,而不應該以很小的一部分人為對象;應該討論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所關心或具有普遍興趣的問題,而不應該僅僅討論很少的一部分人所關心或所感興趣的問題。”⑤
針對現(xiàn)實問題而進行言論工作是實現(xiàn)新聞評論指導性的基礎,而以廣大群眾為對象進行評論是實現(xiàn)指導意義最大化的條件。鄧拓的言論題材廣泛卻具有針對性,他敢于觸及讀者十分關心的國內、國際上的重大事件,代表中央積極而慎重地發(fā)表意見,闡明黨和政府對有關事件或工作的立場觀點。例如《迅速開展春耕運動》一文,鄧拓以簡潔的語言歸納了春耕的重要性,而后提出了春耕的具體做法,使得群眾在接受春耕的同時明確了如何開展春耕工作,《美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敗北》、《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唯一出路》等文章則明確地闡明我方對于朝鮮問題的態(tài)度。
評論不應為了評論而評論,好的評論應該是為了能夠指導現(xiàn)實各項工作而作的。鄧拓的這一思想為那些泛泛而談的“評論家”敲響了警鐘。目前我國新聞評論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新媒體時代各大媒體為了時效性在新聞事件尚未有定論的情況下就紛紛跟風評論,根本來不及考慮評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有些評論甚至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準確地把握評論的指導性,合理地發(fā)揮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是今后改進評論工作的重點。
四、評論要以豐富的實際材料為基礎
鄧拓認為,評論必須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篇優(yōu)秀的評論必須是建立在掌握和運用大量實際材料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對于實際情況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以保證報紙社論的論點、論據和主張能夠切合于實際的情況和需要”,“社論所采用的材料又要比其他文章引用的材料更精粹、更帶有典型意義”⑥,鄧拓還強調要同時掌握正反兩方面的材料,辯證地進行分析、論證和判斷,獲得正確的結論。鄧拓說評論要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評論的材料來源于群眾生活,而評論所存在的意義正是要解決廣大群眾迫切關心的熱點問題,指導他們的實際生活、學習、工作等。“從實際中來又到實際中去”,這正是評論所應遵循的客觀標準。
豐富的實際材料是評論立論準確性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才能有足夠的論據來支持立論。以豐富的材料為基礎也是實現(xiàn)評論指導性的條件之一。鄧拓在1946年2月16日的《抗敵周報》上所發(fā)表的《一黨專政還是民主憲政》一文就反映出了鄧拓對材料的掌握程度。若非對孫中山北上宣言的了然于心,對國民黨重慶電訊的深度把握,絕不能寫出如此令人信服的評論。
現(xiàn)實中我們的評論寫作也應該全面收集大量材料,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材料。只有將材料收集和解讀工作都做透了,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評論。
五、評論要有可讀性
可讀性可以通過多方面進行塑造,一方面,評論應采用廣大受眾能接受的語言風格。鄧拓要求報紙上的社論能夠正確地運用人民群眾的語言,既不要死板的八股老調,也不要標新立異的怪調?!拔覀円氖谴蟊姷耐ㄋ椎恼Z言。這是真正有生命的新鮮活潑的語言,最大多數人懂得它并且喜歡它”,“但是,大眾的通俗的語言往往是不完善和不科學的。因此,我們還要報紙社論的語言必須是符合邏輯的,科學的,使它不至于因為追求文字表現(xiàn)形式的通俗,而損害它的內容所應該闡明的原則?!雹?/p>
另一方面除了在語言風格上做到通俗而不失邏輯,鄧拓還主張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加強評論的可讀性。鄧拓本人經過長期的政論寫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文字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都臻于圓熟。他常常運用借代、比喻、排比、反問、對偶等辭格,以致政論氣勢莊重,具有強烈的說服教育力量。如《一黨專政還是民主憲政》一文開篇便以一段氣勢磅礴的排比向讀者昭示了憲政的必然性,“舉國希望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時期應即過去,代之而起的應是真正的民主憲政,人民毫無民主權利的時期應即過去,代之而起的應是認真的實現(xiàn)民主主義的政治;‘沒有人民選舉代表所謂的民意機關’的時代應即過去,代之而起的應是全體人民普選的民意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國民黨以外之各抗日黨派權利無合法保障的時代應即過去,代之而起的應是各抗日黨派在國家政治地位上的一律平等。”⑧
再者,鄧拓還提倡評論應采用樸實精煉的文風。他認為,“社論應寫得樸素、精練而生動。要做到樸素,關鍵在于作者要決心不嘩眾取寵,用老實的態(tài)度來寫作。要做到精煉,就要作者決心刪去一切可有可無的字句和段落。要做到生動, 最要緊的是要搔到痛處和癢處,說得具體和尖銳”。⑨鄧拓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的社論有的僅數百字,其雜文更是短小精悍,深刻入骨。如其雜文名篇《堵塞不如開導》用古代治水因分別采用“堵塞”和“開導”兩種方法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來說明“堵塞”的錯誤與“開導”的正確性。雖然講的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其樸實精煉的文風在左傾風潮盛行的當時卻猶如夏日的一股涼風,吹進讀者心里。
縱觀鄧拓的一生,他所從事的新聞活動,所發(fā)表的新聞評論文章,無論是從時間、數量,還是從所發(fā)揮的作用上看,在中國新聞歷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高瞻遠矚的立論,邏輯嚴密的論證和激情洋溢的情感表達使他的評論文章獨具一格,影響深遠。就今天的眼光看來,其在內容或者表現(xiàn)形式上雖還留著他所處的那個多變復雜的時代的痕跡,但他的評論文章仍然具有獨特的價值。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鄧拓:《鄧拓全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第5卷,359、361、357、360、363、364、60、365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實習編輯:葉怡靜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