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偉大的夢想,需要有偉大的精神來做支撐。夢想是前進的方向,精神則是實現(xiàn)夢想的動力源泉。中國人民自古就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情懷,如今更有著開拓創(chuàng)新、奮勇爭先的開放胸襟。在我們江蘇兒女身上,也處處閃現(xiàn)著以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精神,更孕育出“三創(chuàng)三先”這新時期的江蘇精神。憑借這些精神,江蘇人創(chuàng)造了領先全國的發(fā)展速度,不斷實現(xiàn)著一個個或大或小、卻同樣美麗的夢想,繪就出“中國夢”這幅偉大藍圖上的一個個絢麗篇章。
三創(chuàng)三先——建設“鋼鐵王國”
何達平,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省“三創(chuàng)三先”之星。他以鋼鐵般的不屈意志、以“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爭先領先率先”的時代精神,將一個曾經全省倒數(shù)第二、瀕臨倒閉的小廠發(fā)展為蘇北第一、全國前五的大型鋼鐵企業(yè),成為“江蘇冶金工業(yè)的一面旗幟”、“淮安市工業(yè)戰(zhàn)線的排頭兵”。他的名字,已經和“淮鋼”二字緊緊熔在了一起,深深鐫刻在淮安人民的心里。
從1971年抽調籌建淮鋼的前身——清江鋼鐵廠開始,何達平由技術員、電工班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了淮鋼“一把手”崗位。他是一位不辱使命、敢想敢干的創(chuàng)業(yè)者。1986年,剛剛擔任淮陰市冶金工業(yè)公司經理的何達平,針對當時公司資產量小、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的現(xiàn)狀,大膽提出了企業(yè)“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改造老廠區(qū),打好發(fā)展基礎;建設新廠區(qū)、爭當蘇北第一;瞄準世界先進、全面參與競爭,為淮鋼的快速起飛奠定了基礎。
何達平,更是一位不懈追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的開拓者。1996年,他看到一則國外有“鐵水熱裝”電爐煉鋼的報道,立即組建攻關小組,親任組長。經過長達半年夜以繼日的探索,終于攻克關鍵技術,創(chuàng)造了全國同類電爐鋼電耗的最低水平,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淮鋼研發(fā)的“利用煙道氣處理焦化剩余氨水工程技術”,國內首創(chuàng)、國際領先,節(jié)約成本、改善環(huán)境,受到全國人大環(huán)資委和國家環(huán)保總局的高度評價。
談到夢想,何達平滿懷深情地說:“我的‘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的‘淮鋼夢’是建成世界著名、效益最好的特鋼企業(yè),讓淮鋼人的收入躋身國內鋼鐵企業(yè)的前列。”這位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七旬老人,依然在他逐夢的路上前進。他的精神,應成為我們所有人的不懈追求。
自強不息——鑄就絢麗人生
一個活潑健康、聰明可愛的小姑娘,忽然間雙腿殘疾、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她該怎么辦?她的人生道路將會怎樣呢?
11歲因醫(yī)院誤診雙腿殘疾,自學10年完成了中學、大專、本科的學習,23歲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錄取為碩士研究生,26歲以專業(yè)方向第一的成績考上南師大教科院教育學原理專業(yè)博士生,29歲博士畢業(yè)留校任教直至成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女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侯晶晶,就這樣靠著奮斗和堅強,從輪椅上“走”出了一條美麗人生。
精神力量如此偉大,以至可以讓缺憾變得完美。從自學成才的高爾基、身殘志堅的保爾·柯察金等人身上,她汲取了力量,學會了堅強,決心用奮斗改變人生:“即便是坐在輪椅上,我也要挺直自信的脊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正是這個簡單的夢想,讓她不斷克服了生理、心理和學業(yè)上的重重困難。為了練好英語口語,她聽著磁帶,按教科書上的語音圖對著鏡子,自己琢磨口型舌位,練到兩腮酸痛。1997年冬天的全國研究生考試,考場外大雪紛飛,考場內她揮汗如雨。一場考試下來,她坐的板凳都浸濕了……無數(shù)的汗水和淚水,鑄就了這個被中共中央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辦公室樹立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先進典型。
用知識回報社會一直是侯晶晶的理想,當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無疑是一條最好的道路?!白鼋處熓俏覐男〉脑竿?,因為教育能夠喚醒人的生命力”,“良好的教育能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為此,她堅守南師校訓厚生、篤學精神,立志將師長們的教導關愛薪火相傳。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學生的肯定:“上侯老師的課,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一種精神,收獲了無數(shù)感動。”
永不言棄——成就音樂夢想
在徐州新沂,有位家政女工周艷因一檔綜藝節(jié)目而聞名遐邇——她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欄目,并奪得2012年第一期月賽冠軍和年度總決賽季軍。從默默無聞的小時工,到廣為人知的明星人物,周艷是如何實現(xiàn)華麗轉身的?
這是靠著精神的力量,夢想的支撐。周艷心中一直深藏著一個音樂夢想。這個夢想,無論在多么艱苦的條件下,她都從不曾放棄。
出生在新沂農村的周艷,從小就夢想著一個音樂舞臺。兒時,不管是上學路上、在家里做飯或地里干活,她都在唱著歌。為了聽清自己的唱腔,放牛、割草時,周艷經常蹲在牛肚下唱;為了制造回音的效果,她還坐在空水缸中唱。但是因為家貧,她錯過了就讀自己喜歡的藝術學院的機會,只能跟隨朋友到南方打工。期間,不論是刷盤子,還是當鐘點工,她都沒有放棄喜愛的音樂,通過各種機會學習聲樂、鋼琴和樂理知識。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在幾經周折之后,周艷來到徐州文藝界人士劉曉家中做小時工。一邊唱著《我愛你中國》一邊拖地,一邊唱著《黃土高坡》一邊擦著窗玻璃……周艷對音樂的熱愛和她表現(xiàn)出的不凡天賦,引起了劉曉的注意,最終收她為徒、加以指導,并推薦她參加《星光大道》,使她一鳴驚人。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樸實無華的小時工周艷,以她美妙的歌聲和感人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她讓我們相信,只要有這種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加上勤奮努力,就一定能夠靠近自己的目標。她讓我們再次堅信: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夠實現(xiàn)。
大愛無疆——共建“美麗中國”
5月29日,一名無錫的普通公務員,又踏上了開往革命老區(qū)延安的列車。這已是他第78次來到這片熱土。而他這次的“使命”,就是陪那里的289個孩子過一個快樂的“六一”兒童節(jié),并為40名孩子帶去助學金、為寶塔小學260多個孩子贈送新校服。
15年來,他不僅個人捐資近30萬元,直接幫助60多名延安、貴州貧困學生及3000多名貧困農民,牽線完成30多項扶貧項目;還帶動無錫、南京和上海、北京等地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2000多萬元,使5000多名革命老區(qū)的孩子得到資助,幫助上萬貧困農民加入農村合作醫(yī)療,改變了幾多人的命運。
他,就是被譽為“公益雷鋒”的范躍寧。他的善舉,為他贏得了江蘇和陜西的兩塊“道德模范”獎牌,成為全國唯一的“雙省模范”。
范躍寧的慈善之路,從1998年的春天開始。那次,他隨無錫市黨政代表團一起到延安考察,路遇一所偏僻破舊的小學。在不足10平方米的陰暗窯洞里,5個年級的20多名學生擠在一起。23歲的代課女教師每天步行五六十里山路,風雨無阻地來這里給孩子們上課,只拿著并不能按時發(fā)放的每月50元工資。使她堅持下來的理由,是一句平淡卻震撼人心的話:“如果我不教他們,他們連自己姓什么都不會寫。”正是這句話,開啟了范躍寧的慈善之旅。他說,自己能力有限,也做不了很多事情;但“能幫一個是一個,能幫十個是十個”。只要有愛,哪怕力量微小又有什么關系?
“我的夢想,就是讓慈善關愛的露珠匯成海洋,讓所有人共享美麗中國的幸福陽光?!睆姆盾S寧身上,我們體味到了“中國夢”背后的溫暖與善良。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