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所以課堂應該是為了教學而服務的,課堂是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的一種方式,課堂的目標也必須和教學目標一致。面對當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尤其是在提倡了“高效課堂”引起的多種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去理性追求真正的“高效課堂”呢?我建議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必“馬上回答”,應該“沉思默想”
在課堂上,有些老師在提出問題后,為了趕時間、趕進度,而不給或少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只要看到有一個或極少數(shù)的學生舉手,就立即叫學生站起來回答,這樣的課堂僅僅是少數(shù)學生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面向的個體,而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你無法保證是“高效”的課堂。那么,該怎樣做才是真正的“高效”呢?
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離開了學生個體的思考,數(shù)學學習也就沒有意義了。此外,雖然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小組活動,也可以通過教師講授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可是,無論是哪種學生形式,學生個體獨立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必須有一定的“沉思默想”的時間。美國學者羅威(Rowe)通過有關等待時間延長的實驗發(fā)現(xiàn),在那些把等待時間延長了1-5秒的課堂上,發(fā)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變化:1、學生回答的平均時間增長;2、學生回答的主動性和正確程度提高;3、學生不能回答問題的可能性減小;4、思考之后回答的現(xiàn)象增加;5、從事實推論得出的論述增加;6、學生的提問增加;7、學生作出的貢獻更大。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留一點空間給學生,要扶的,扶一扶;能放的,放一放。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自主探究新知識。
二、不圖“表面”,追求“實際”
1.不圖“表面熱鬧”
有人認為,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教學活動過程中,應首先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活”起來,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的腦筋“動”起來,怎樣“動”起來?從表面上看,那就是活躍氣氛,那就是“熱熱鬧鬧”!因此,有的老師走進了“熱熱鬧鬧”的誤區(qū),比如,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忽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只是形式而沒有效果,課堂教學表面熱鬧效率很低,遠離了課堂教學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核心。北師大肖川博士曾經(jīng)說過: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作為數(shù)學課,我們的眼光應放在學生的思維上。一節(jié)課,學生熱熱鬧鬧,但卻沒有真正動過腦筋,這就不算一節(jié)好課;反之,哪怕這一節(jié)課氣氛比較沉悶,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應有的發(fā)展,這也是一節(jié)好課,對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效的。
無論課堂是“熱鬧”的還是“安靜”的,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一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在情感上有著什么樣的體驗,除了知識以外,是否在其他方面有著個性的發(fā)展。
2.不圖“表面知識”
在新課改的今天,在“高效課堂”的影響之下,有人認為“高效課堂”就是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很多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識技巧全部傳授給學生,每一堂課總是利用起來還是嫌時間不夠,課堂呈現(xiàn)出了“前五后五”這樣的現(xiàn)象。這首先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有限的,應是每個學生都應能達到的目標。如果這樣教,那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科知識容量過大,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還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知識的兩極分化。李吉林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的關鍵之一是要先做減法,減去不必要的負擔,減去低效甚至無效的練習,才有可能使學生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有效的整體訓練?!保ā稙閮和膶W習》)因此,我們應該要學會整合目標,將幾個目標進行必要的整合與優(yōu)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這樣才不至于毫無輕重之分,才不會無所適從,才能從根本上給學生“減負”。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要能像于漪老師那樣:“我追求教學目標的單一、明確,重點突出,不拖泥帶水。以目標為主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詳略的處理,舍得割愛”。其次,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因此,如果要想做到“高效”,那就要遠離這樣那樣的誤區(q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實際獲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充滿興趣,必須是學生體驗型的。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使一切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想學”、“樂學”、“會學”、“善學”,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平等基礎上的對話過程。
另外,我們的教材(包括教科書、教案、參考書等)呈現(xiàn)給學生的只是精心演繹的終極結果,而有關數(shù)學家的實驗,錯誤的開始,碰到的困難,受何種啟發(fā),目的是解決那些問題都未給學生講清楚。這種只講成功的現(xiàn)代原理的數(shù)學教材,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很難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正如第九屆國際數(shù)學教育大會主席藤田宏教授所指出:“現(xiàn)代應用數(shù)學的對象、方法和價值,目前還沒有反映到數(shù)學課程中來。”我們今天的數(shù)學課程所展示給學生不僅要有現(xiàn)成的數(shù)學知識,而且要指出創(chuàng)造性探索的困難和克服這些困難所歷經(jīng)的途徑。這樣,我們的課堂也許才能叫做真正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職業(yè)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