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宏
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實踐基地,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作文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素質(zhì)和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形成和提高。
作文教學寫作能力小學語文一、收集素材,豐富檔案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啟迪我們,作文成功的關鍵是對生活美要有所發(fā)現(xiàn),捕捉素材。因此,教師首先應教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并提醒他們多留意身邊的事情,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tài)。
與此同時,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多給學生介紹一些課外書籍,并與學生一起討論時事,讓學生多了解社會,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nèi)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蓖ㄟ^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不但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同時還使學生學會學習、分析、增長見識,開始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
二、源頭活水,遷移運用
生活素材的積累,僅僅是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第一步,此時教師作為指導者,還必須引導學生深化對素材的認識,學會遷移運用。這就強調(diào)學生,不僅能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同時還應融會貫通,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運用到作文中去。
遷移,說得更通俗些就是模仿。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模仿,對于剛剛接觸習作的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模仿是他們駕輕就熟的。模仿的特點就在于它針對性強,有法可循。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進行適當?shù)哪7拢冉档土藢W習的難度,又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目前,我所帶的三年級這個班,運用的教科書是蘇教版第六冊語文教材。其中共有8篇習作練筆,而每一篇都配有一篇標準例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閱讀例文前思路不清,創(chuàng)作十分費力,而在看了例文后再動筆,卻要容易許多。而且同學們在這個模仿的過程中,往往還會加上自己的想象,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可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可適當加以肯定。所以,教師還必須對學生強調(diào),模仿時要加以創(chuàng)新,使文章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三、抓住靈感,有感而發(fā)
著名作家懷特曾經(jīng)說過:“寫作是一種信念的行動,不是語法的技巧?!蓖瑫r“文學貴為有感而發(fā),緣事而發(fā)?!边@句話也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
靈感是什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靈感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飛躍,是人們在艱苦的構(gòu)思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突然產(chǎn)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路。靈感是長期積累的結(jié)果,沒有原來的諸多信息,是不可能產(chǎn)生靈感的。要寫好一篇文章,就必須做好前面的兩步,使寫作的靈感有機會“誕生”。
因此,我們應該告誡學生,一旦有了靈感,或進來發(fā)生的某些事件引發(fā)了個人的某一點點思考,都要尋到蛛絲馬跡,把它形成文字。而寫作靈感迸發(fā)之時,作者往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汩汩不絕,匯于筆端,運毫揮灑為超凡脫俗的文字。
四、積極練筆,激發(fā)欲望
有了前期充分的準備,再讓學生親自動筆練習寫作,就會得心應手許多。在練筆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審題、選材、表達等諸多方面進行周全的考慮,分步讓學生深入體會。
在蘇教版第六冊語文課本中,一次關于人物畫像的的作文訓練,我便采用了多步選擇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積累中尋找關于這個人物的事例。第二步:采用口述的形式,讓學生說出各自人物特點的詞語。第三步:選擇能反映人物特點的事例。第四步:學生練筆,選出一篇代表性習作評點。
在鍛煉學生自由寫作能力的同時,教師還可適當安排與學生一起批改作文,以培養(yǎng)他們評價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作簡單的示范,或當堂宣讀學生寫的作文,引導他們仔細聆聽,然后要求他們說出那些作文好的地方或不足之處,并簡要說明原因,從而啟發(fā)學生評價。
學生興趣、欲望激發(fā)了,慢慢就會積極踴躍發(fā)言,隨后教師再宣讀作文評語,并將自己對那些作文的評語也作出簡單的概括。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評價與教師的有的相同或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時,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信心,還能讓他們開動腦筋,認真寫好自己的作文。
五、激勵學生,增強自豪感
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作出適當正確的評價,尤其是表揚和鼓勵,可增強學生內(nèi)心的成功感,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作的興趣。
教師應對學生作文的每一點進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長處,給予夸獎,在眉批或總批中加以鼓勵;在給成績時,不以一把尺子量全體,而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進步進行衡量。在平時習作中,如有佳作,教師可以挑選出來,或在室外小展臺上展示,或向雜志報社推薦,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發(fā)到有關網(wǎng)站,推薦發(fā)表、刊登。
那些經(jīng)常被教師、同學大力褒獎,又被推薦發(fā)表的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成功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會更有信心,爭取繼續(xù)寫出佳作,并積極投稿。學生一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其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便會大幅提高。
綜上所述,“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钡覉孕?,“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培養(yǎng)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錢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朱作仁.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理論.
[3]葉惠琴.綜合實踐活動讓作文教學充滿活力.
[4]從綜合實踐活動看作文教學新天地.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