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金芳
在高中階段,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相對突出的地位。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基礎之上,鞏固并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fā)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為繼續(xù)學習和運用英語打好基礎?!遍喿x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
在教學中,我們越來越相信這樣一個事實:教師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最近幾年,各級教研部門都很重視對外語教師的培訓,使第一線教師有機會了解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如由外教授課的為期一個月左右的骨干教師培訓,讓中國的外語教師學會了很多閱讀教學的新方法。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和一些地區(qū)信息的閉塞,還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依舊沿用“老路子”進行閱讀教學。有的教師雖然試著用新模式教學,但總缺乏自信,心中懷疑這樣的閱讀教學能否保證學生過得了測試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又回到了側重語法詞匯講授的舊路上去。本文中,筆者嘗試就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做一些探討。
一、認清閱讀教學的目的
過去的閱讀教學往往強調語言知識(如語法詞匯知識等)的獲得,所以我們可以經(jīng)常在教室中看到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生詞——講語法——逐句講解——閱讀背誦——大量模仿”,仿佛閱讀課文只是為了掌握詞匯和語法。新的高中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時理解是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而且要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掌握一些閱讀技能技巧。概括起來,閱讀教學的目的應包括以下幾方面:擴充學生的詞匯和習語;擴充和鞏固學生的語法項目;發(fā)展一般性的閱讀技能;掌握推導性的閱讀技能;掌握批判性的閱讀技能;通過各種技能獲得有用的信息。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閱讀技能的分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掌握事實細節(jié)的能力,如把握主要事實、主要線索、時間和空間順序等。第二層次為推導判斷的技能,如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段落的寓意,能根據(jù)已知的事實推斷出文段的意思等;第三層次為批判性的閱讀技能,這一層次的讀者需要把閱讀文章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特別是自己的觀點、知識、想象力和個人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具有對文章的評價判斷能力。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這就要求所選擇的閱讀材料具有豐富的內涵。有的學者曾對舊的中學課本提出批評,認為課本內容缺乏新鮮感,信息量不夠,教學中又偏重分析詞匯和語法,結果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和動力閱讀這樣的課文。新編高中課本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考慮到中學階段的基礎性和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做準備,所選擇的材料包括各種題材和體裁,具有內容新、時代感強、信息量大的特點,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除此之外,學生還需具備選擇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一篇包含豐富信息的文章時,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要求學生能區(qū)分開并加以選擇,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二、重視閱讀過程分析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確地理解課文,而有的卻很難做到呢?一個好的讀者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呢?閱讀心理學家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游戲”(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閱讀過程是一種在每一個認知層次上都發(fā)生的推測與驗證相交互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遵循的是從上而下的模式,讀者憑已有的經(jīng)驗進行閱讀,而不必對每一個單詞都做解釋。古德曼的觀點曾對美國閱讀教學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以魯默哈特(David E. Rumelhart)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學家則提出了相互影響的模式。他們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語義的、句法的、詞匯的以及視覺的各種信息都能影響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各種信息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而并非僅僅是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的單一方向。
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時能綜合利用各種信息來加深理解,在理解發(fā)生困難時,會從后面的材料中尋求答案,如果他對這種答案仍不滿意,就會回到遇到困難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細地閱讀這一部分材料,并通過對比、演繹等手段來檢查分析短語和句子,找出文字的確切含義。這就涉及讀者對于其認知的調節(jié)或監(jiān)控問題,凡是好的讀者,他的調節(jié)或監(jiān)控能力都比較強。我們的閱讀教學訓練的就是學生的這種能力,要求他們明確閱讀目的,即了解明顯的和暗含的閱讀任務要求;識別課文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注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監(jiān)控閱讀活動,并且判斷理解是否發(fā)生;運用自我提問的方法判斷閱讀的目的是否已經(jīng)達到;當發(fā)現(xiàn)理解失誤以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對于那些失敗的讀者,產(chǎn)生失誤有以下幾種原因:缺乏理解課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夠知識;對于閱讀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了解;缺乏邏輯判斷能力,不能區(qū)分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干擾信息。這些情況導致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推理判斷,缺乏批判性閱讀技能,只根據(jù)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而不考慮其他的解釋,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釋原文而忽視作者的意圖。
上述閱讀過程分析,對于教師具有啟示作用。首先,教師應意識到學生的閱讀過程是一個心理探索過程,應知道好的讀者與差的讀者心理活動的區(qū)別。其次,需要培養(yǎng)學生一些認知技能,其實培養(yǎng)這些技能也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所在。同時我們還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這是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基礎。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而教師素質的提高將促使他們對閱讀教學進行更多的研究。毋庸置疑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高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