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立玉
學校人文教育,是指對學生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教育,其實質(zhì)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yǎng)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nèi)的文化養(yǎng)成,更強調(diào)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
一、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人文知識缺乏?,F(xiàn)在的不少學生懂得因特網(wǎng),懂得炫,懂得酷,可就是不了解長城、黃河,不了解孔子、孟子、范仲淹,不了解《三字經(jīng)》、《百家姓》和《千字文》。試想他們怎么可能為自己的民族獻身?怎么可能為自己的祖國出力呢?
人文精神缺乏。浮躁、膚淺、盲從、冷淡和求利的情緒,或多或少在滋生蔓延。有些學生信仰危機、榮譽感淡漠、進取意識衰退、價值觀念混亂、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準則失范、道德行為失序。
教師施暴、學生暴力殺親案件增多。最近幾年來,關于教師施暴、學生暴力殺親等新聞時有見諸報端,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令人費解和不安,引起社會公議。
科學技術如果喪失了人文價值和人文目標,那后果就不僅僅是危及人類的精神生活,歷史上很多觸目驚心的事實屢次證明了這一點。日本的細菌部隊和德國集中營的活體醫(yī)學實驗,用先進技術做沒有人性的事情,那是科學技術的墮落。電子寵物讓我們的小孩失去了感受生命的能力,而電動玩具的設計似乎是以把青少年訓練成殺人不眨眼的殺人魔為目標。從電動玩具的演變就可以看到年輕人的需求是什么,就是新奇和刺激,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結(jié)果就是讓我們的青少年學不會怎樣去尊重別人,不會尊重老年人,甚至會反過來否定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網(wǎng)絡最大的特性—匿名和多重身份的扮演,讓小孩子從小就學會不用對自己的言論負責,12的歲小孩在網(wǎng)絡上可以輕易實現(xiàn)當20歲妙齡女子的夢想。
二、開展人文教育的意義
人才是現(xiàn)代化建設的出鞘之劍。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會一門專業(yè)知識或一門技藝,不懂哲學,不懂文學,不懂歷史,不講禮貌,不講道德,不講奉獻,專門利己,毫不利人,急功近利,躁動不安,心胸狹窄,趣味庸俗,除了物欲膨脹不知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嗎?如果接班人都是這樣一些人,我們的國家還能建設成為文明、進步、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嗎?我們的民族還有前途和希望嗎?
三、人文教育資源的利用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一貫有著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yǎng)的傳統(tǒng)。從孔孟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以”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發(fā)展到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所有的一切是那樣令人欣慰。老子、孔子、屈原、司馬遷、杜甫、顧炎武等一代又一代人文思想家,影響著幾十代人去進行創(chuàng)作。
四、實施人文教育的措施
人文教育就是引導人們?nèi)ニ伎既松哪康?、意義和價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它可以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體系,提供良好的人文導向。教師必須將人文教育的目的從大量概念、事實、原理及技術的掌握中解放出來,促進對個體和社會日常生活實踐的人文反思,喚醒青少年真正內(nèi)在的人文需要,培養(yǎng)他們基本的人文素質(zhì),幫助和鼓勵他們理解歷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實增強學生對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等墮落人文意識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們真正感受和體驗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讓步的尊嚴。
必須將人文知識與專業(yè)知識、教育知識一起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要敬業(yè),要教書育人,要為人師表。毫無疑問,要提高業(yè)務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教師真正地把傳道、授業(yè)、解惑融為一體。首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既充分了解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又深刻認識到近一百年來我國所蒙受的奇恥大辱,要將血的歷史教訓永記于心。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必須高度重視人文課程建設,不能將其看做是可有可無或無足輕重的東西,必須改變其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邊緣地位,將其確定為核心課程之一。必須將人文素質(zhì)的發(fā)展作為全面衡量學生發(fā)展質(zh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適合于人文素質(zh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
人文教育關系到現(xiàn)代化建設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民族靈魂的塑造。忽視人文科學,忽視人類的情感精神,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突出人文教育。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