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鄭州市中學數(shù)學“指向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做了一節(jié)示范課,課題是《探索軸對稱的性質(zhì)》。這節(jié)課是按“基于標準的教學”策略設計的,與會教師和專家聽課后指出:這節(jié)課體現(xiàn)出一種清晰、簡約的風格。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我覺得有兩點值得一提。
一、將抽象的課標要求分解成具體的學習目標
《探索軸對稱的性質(zhì)》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的內(nèi)容,它在整冊的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nèi)容是這樣規(guī)定的:“通過具體的實例認識軸對稱,探索它的基本性質(zhì),理解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的性質(zhì)?!睉撜f,這一要求很好地反映了數(shù)學學科的“四基”要求,即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融入到學生基本的數(shù)學經(jīng)驗中。
但問題在于,這一要求中的“探索”和“理解”都是抽象的動詞,看不見、摸不著,如果不把它們分解成可觀察的、外顯性的行為,教什么、怎么教就仍然是糊里糊涂的。于是,我依據(jù)課標要求并結(jié)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探索”分解成了“作圖實驗”“觀察分析”和“歸納總結(jié)”三種活動,將“理解”分解成了“說出”“解釋”“判斷”三種行為,形成了以下幾個學習目標:
1.通過作圖實驗、觀察和同桌交流,能夠說出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和對稱軸的關系、對應線段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應角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交流,能歸納、總結(jié)出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的關系,并能解釋說明理由。
3.能夠利用老師提供的例子,準確判斷并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
二、用清晰的評價任務將復雜的教學事件簡約化
學習目標確定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活動和內(nèi)容要求也就清楚了。比如在這節(jié)課中,我對應前兩個學習目標,設計了一個作圖活動;對應第3個學習目標,我分別設計了一個圖形分析活動和作圖活動。為了將學習活動聚焦于目標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把每個活動都分解為評價任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三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基于標準教學中“以評價引領教學”的理念。因為有評價標準做參照,課堂上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解釋,自己去評價,節(jié)省了大量的教師講解時間,在評價這一主線的引領下,復雜的教學也就變得格外簡約。以“活動一”的設計為例。
(一)評價任務
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然后用筆尖扎出一個任意四邊形(只扎4個頂點),將紙打開鋪平后,用筆和直尺描畫圖形,把對應點分別標上A、B、C、D和A1、B1、C1、D1的字樣。觀察正反兩個四邊形,思考下列問題并和同桌討論后回答:
問題1:圖中折痕m兩旁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問題2:連接對應點C、C1的線段與直線m有什么關系?
問題3:對應線段AB與線段A1B1有什么關系 ?
問題4:∠D與∠D1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理由。
(二)評價標準
1.準確完成扎紙任務,獲“★”。
2.只判斷出關系,不能說出理由,獲“★”;既能判斷出關系,又能說出理由,獲“★★”。
(三)評價方式
小組評價。
(鄭州市鄭中實驗學校 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