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靜
摘要:本文通過對原型范疇理論的內(nèi)涵及特點進行分析,提出應(yīng)將它運用于獨立學院英語專四詞匯教學并進行實例對比研究。本文結(jié)合專四真題,將原型范疇理論在詞匯教學中具體化為:加強基本層次詞匯教學以夯實學生的基礎(chǔ),重視一詞多義及各義項間的聯(lián)系以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努力創(chuàng)設(shè)隱喻和轉(zhuǎn)喻認識的語境,以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關(guān)鍵詞:原型范疇理論;專四;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9-0126-03
詞匯是構(gòu)建語言的基石。對于以培養(yǎng)實用人才為主的獨立學院而言,更需要通過高效的詞匯教學保證學生的專四通過率,使之擁有日后就業(yè)的敲門磚。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內(nèi)涵
原型范疇理論(Theory of Prototype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Aristotle對于范疇的認識,后來由Rosch,Labov等人在實驗基礎(chǔ)上建立了現(xiàn)代范疇理論。引用Mervis和Rosch的一句話:“把兩個或更多具有明顯差異的實體當成同類來對待,這就產(chǎn)生了范疇?!盵1]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斥著各種不同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但這些信息并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人們在千差萬別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據(jù)此對事物進行分類(classification),這就是范疇化(categorization)的過程。[2]
二、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專四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將原型范疇理論應(yīng)用于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是指引學生在解釋一新詞語時,將屬于同一范疇的某個詞視為原型,并在對原型中心詞總體特征認識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建立聯(lián)系,把握同類范疇中的其它成員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1.加強基本層次詞匯教學以夯實學生的基礎(chǔ)
認知語言學家們提出,范疇化理論能為語言負載的意義提供合理的解釋。原型范疇理論對詞匯研究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它集中關(guān)注了范疇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同一范疇的詞匯通常存在三個等級:上位層次(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層次(basic level),下位層次(subordinate level)。[3]其中,基本層次是同一范疇詞匯的典型代表,被視作原型。[4]于是,原型范疇理論提倡對詞匯的習得應(yīng)從其基本義項入手,然后逐漸向其它的義項、變體過渡,“以點帶面”地進行詞匯教學。專四中不少真題的各選項為來自同一詞根但包含不同變體的詞,例如:
On the road motorists should be aware of cyclists and be towards them.(2008,第67題)A.considerable B.considering C.considerate D.considered
The scientists have made an study of the viruses that cause the disease.(2009,第73題)A.exhausted B.exhausting C.exhaustive D.exhaustion
下圖以2009年第73題中考察過的“exhaust”一詞為原型,解析了常見的后綴用法及其構(gòu)成的下位層次詞語的含義。
范疇的基本層次通常具有這樣幾個特點:經(jīng)驗感覺上的完整性;心理認識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級上的優(yōu)先性;行為反應(yīng)上的一致性;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對知識和思維的組織性。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把握這些特點,幫學生建立一個以基本范疇詞匯為軸心,輔之上義層次和下義層次的表達,使其構(gòu)成彼此相互聯(lián)系、脈絡(luò)清晰、層次鮮明的詞匯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這一方式對于動詞詞組的教學尤為適用,如:
The director tried to get the actors to to the next scene by hand signals.(2005,第69題))A.move on B.move off C.move out D.move along
在講解包含同一動詞的不同動詞詞組時,首先要幫學生理清英語中介詞的含義,因為這類詞組題考察的并不是學生對動詞的把握,而是對介詞邏輯含義的理解。本題選項中的四個介詞(on,off,out,along)的原型基本含義分別為:“向上、向前”,“脫離、掉落”,“向外、超出”,“沿著、順著”,根據(jù)它們的基本含義,不難推出它們搭配在move一詞之后構(gòu)成的詞組意思依次為:“向前、繼續(xù)”,“離開”,“移出”,“沿著…進行移動”,于是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A選項move on最貼近題干句子所要表達的含義。
有研究表明,掌握了1000個基本詞匯,就能理解規(guī)范文字85%的內(nèi)容;學會2000個基本詞匯,就能理解規(guī)范文字89%左右的內(nèi)容;學會3000個基本詞匯,就能理解93%的內(nèi)容。[5]可見重視詞匯的原型義和掌握基本詞匯多層含義的重要性。
2.重視一詞多義及各義項間的聯(lián)系以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polysemy)十分普遍。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多義詞的詞義范疇特征是它存在一個核心意義(core sense),也稱原型意義(prototypical sense),使得不同、但往往相聯(lián)系的義項系附在同一個詞匯上。如time一詞的原型意義是“時間”,從這個原型可引申出的含義有“時候”、“時光”、“機會”、“時代”、“次數(shù)”,還可以做動詞,從其對應(yīng)的名詞“次數(shù)”這一義項拓展為“乘以”的意思。
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time一詞包括不同詞性的幾個義項都是圍繞著它的原型義項向外延伸和拓展而來的。這表明了多義詞中的語義鏈的存在,即多個意義間彼此不同但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范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一詞多義及各義項間的聯(lián)系,進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并提高他們運用發(fā)散思維對理解英語詞匯的能力。
3.努力創(chuàng)設(shè)隱喻認知的語境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實用能力
詞匯學習中的隱喻是指用指代某物的詞或詞組來指代另一物,從而暗示二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認知語言學家Lakoff & Johnson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參照熟悉的、具體的、有形的概念來認識、思維和表達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從而形成了語言中的跨概念的認知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在概念隱喻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6]因此,可以說語言的隱喻性為詞匯學習提供了理論前提,創(chuàng)設(shè)隱喻認知的語境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
英語語言中,人的身體部位、顏色、常見動物名稱、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等詞匯蘊含的隱喻意義十分豐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關(guān)注。以hand為例,由于意義和職能的相似性,這個詞通常會被喻指“幫手”、“幫助”、“手藝”、“方面”、“傳遞”、“交給”、“支持”等,該詞在專四真題不同題型中出現(xiàn)過:
(1)The only real solution appears to be to hand over the night shift to those permanent night workers.(2004,完形)
(2)I wandered through the front room,the dining room,the parlour,hand on the wall for balance....,what on the other hand I would leave behind.Robbers would take the obvious things—the silver teapot that was my grandmother's,perhaps the hand-painted china.(2004,閱讀,Text C)
(3)It is necessary that he has to hand in the assignment without delay.(2010,語法與詞匯,第60題)
(4)When did the bank employee hand himself in?(2012,聽力,第28題)
在這幾例中,只有例2的頭尾兩個“hand”表示的是其基本意“手”,其余的均需在不同語境下進行隱喻或轉(zhuǎn)喻意思的理解。“on the other hand”中“hand”理解為“方面”;“hand over”表示“移交,交出”;“hand in”意為“上交,呈送”;“hand oneself in”意思則是“投案自首”。
三、運用原型范疇理論的實驗研究
以武漢大學珞珈學院2009級、2010級英語專業(yè)的全體學生為教學實驗研究對象,將2009級作為對照組,2010級作為實驗組。在入校之初,2009級學生高考的平均分為94.25分,2010級為93.87分,成績接近,具有可比性。對2010級的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的各門專業(yè)課上綜合運用原型范疇理論進行詞匯教學,運用的具體策略包括:記憶策略、練習策略、閱讀策略、構(gòu)詞法策略、搭配策略、上下文策略、打包歸類策略、口頭表達策略、寫作運用策略,等等,對實驗班重視基本范疇詞和基本詞匯的講解、多義詞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對轉(zhuǎn)喻和隱喻的認識。取得如下結(jié)果:
數(shù)據(jù)顯示,2010級學生首次專四平均分比2009級高出2.06分,通過率增長近10%;無論是與全國普通高校還是同類院校的平均分、通過率相比,2010級學生的成績都比2009級取得了明顯進步:在全國和同類院校一次性通過率相比去年均略微下降的情況下,2010級卻比2009級的通過率大幅提升。這一結(jié)果足以證明運用原型范疇化理論進行專四詞匯教學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具備較好的借鑒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Brown,Cecil H.“A Survey of Category Types in Natural Language”in Savas L.Tsohatzidis(ed).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London:Routledge,1990.
[2]孫亞.語用與認知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R].CUP,1987.
[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3.
[5]趙霞,趙學政.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英語詞匯學習[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6]王崴,崔艷輝.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詞匯習得中的應(yīng)用[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