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有永
摘 要:合作方式的學習使小組成員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使成員之間相互支持,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耙灾R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灌輸”,客觀上造成了沉悶壓抑而非合作化的環(huán)境。而“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
關(guān)鍵詞:新課程;歷史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氛圍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主要是學生記憶結(jié)論、模仿技能。而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活動的目的不僅指向掌握知識,而且指向掌握知識的方法,指向?qū)W生認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當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完成教學任務時,那種創(chuàng)造成功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合作方式的學習使小組成員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使成員之間相互支持、鼓舞幫助,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耙灾R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或是“知識的移植”,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而非合作化的環(huán)境。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氛圍,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
一、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學習方式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jīng)越來越少的是知識傳授,越來越多的是激勵思考。因此,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引領(lǐng)者,時而是合作者,時而是幫助者,時而是激勵者……在學生開展合作與交流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設(shè)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jié)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
二、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問題設(shè)計
每一次合作學習都會有一個學習的具體問題。這個問題是由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來確定的。如果問題太簡單,對學生來說太容易,顯然沒有探究價值;如果問題太難,學生經(jīng)過努力仍達不到目標,對學習就會失去興趣,甚至產(chǎn)生畏難情緒。所以,為了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問題的選擇就得花費較多的精力去設(shè)計,使得合作學習的問題能盡最大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向?qū)А?/p>
三、留給學生充裕的討論時間
新課程改革,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交流討論需要充裕的時間,一兩分鐘的討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在以前教學中,筆者總是覺得討論交流的時間太長,會浪費時間,有時看到學生沒有按照上課預設(shè)的軌道進行,或是學生發(fā)言吞吞吐吐,或是出現(xiàn)不必要的枝節(jié)末葉,就會不由自主地打斷學生的發(fā)言或活動。其實,這種“蜻蜓點水”式、“一蹴而就”式的發(fā)言或活動,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學習,并不能收到合作的實效。
四、熱情真誠地激勵賞識學生
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并運用好課堂杠桿,真誠的表揚,贊許的目光、適時的激勵,都能夠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的熱情,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相互交流,甚至各抒己見的氛圍。在課堂上,筆者十分注意并尊重學生的疑問與觀點,熱情地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常用“對這問題的理解,哪組還有不同意見”“你的想法很有新意,對大家的學習大有啟發(fā)”等等,以肯定的話語取代權(quán)威性的、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語言,使學生對合作學習不再拘束。
五、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互助學習、互相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比绱?,就需要施行課堂教學民主化,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熱情愛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充分相信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對學習困難者倍加關(guān)心,適時地加以啟發(fā)、點撥,而不能損害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guān)系是完全平等的,這也是這一模式反應原則的內(nèi)涵所在。
參考文獻:
[1]羅士禱,李長福.歷史新課程“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5).
[2]郭偉.中學歷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中學歷史教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