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慣性的漢語思維大大地限制了中國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語言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尤為重要,要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開闊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文化意識不同導致的交流誤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交流時知道單詞的意思,也理解其語法結構,卻不懂它的實際含義或把含義理解錯了。比如外國人想要“black coffee”,可是我們的學生端出放了糖的咖啡;又或者與外國人交流時會問許多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他們的不快,最后導致交際失敗。又如中國人見面時常互相問候“吃了嗎?”并不表示問話者想請對方吃飯,但如果問外國人同樣的問題,他們心中會“暗自竊喜”,以為你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通常只需一句“Hello/Hi/Morning”就能表達見面時的愉悅情緒。上述情況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缺乏認識,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另外也因為漢英語言思維習慣的不同,而出現(xiàn)了讓彼此誤解的交際現(xiàn)象。
二、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知識能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進行跨文化教學是必要的。
1.培養(yǎng)語言思維的需要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密切的,語言思維方式又受到文化背景的極大影響。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想學好并且用好英語,必須有合適的英語思維。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熟悉英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學習該語言的文化基礎,形成相應的語言思維方式。
2.運用語言得體的需要
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此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人們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以免引起誤會。如有人以“How much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其實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國情知識,同時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逐步具有文化比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質,并得體地進行語言交際。
3.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愈加廣闊起來,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了國門或是進入了國內的外資企業(yè)。在這樣一個多語種的環(huán)境下,學生畢業(yè)后無論是想從事國際事務,還是從商,外語能力都會成為求職的必備技能。所以,學習另一種語言和文化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通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來提高語言和文化的洞察力。要培養(yǎng)適合21世紀新形勢的新型人才,就要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否則學生的英語便是“井底”英語,更談不上運用這門語言來適應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意識滲透的策略
文化本身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其內涵深厚,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xiàn)的。教師在實施正常教學計劃的同時,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結合課堂內外,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模擬情境,有效實踐
學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際,真實情境中的有效活動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如在教學牛津版《 小學英語 》4B Unit 3 Buying fruit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想自己購買水果的情境,在課堂上模擬真實情境,把耳聞目睹的生動情境表演出來。如“Can I help you?”“I?蒺d like some banana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thanks. I?蒺d like those big ones.”“Here you are.”“Here?蒺s your change.”...在這些對話中滲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服務員的熱情與主動。又如牛津版《 小學英語 》6A Unit 2 Ben?蒺s birthday一課,對比中國人在收到禮物時的客氣禮節(jié),讓學生了解西方人更喜歡當面打開禮物,并表達自己的謝意。在了解這一習俗后,學生的對話就流暢而自然,符合西方的思維習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使他們對所學的語言知識和外國的風俗習慣記憶深刻。
2.細化知識,關注細節(jié)差別
不同的文化背景會賦予同一個詞語差異很大的意義,某些在我們看來很常見的詞匯,有時會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使這些符號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不同的內涵。例如,coffee,外國人將其分為black和white兩種。中國學生不明白,怎么有黑咖啡和白咖啡呢?原來,black coffee是指不加糖或牛奶的純咖啡,white coffee是指添加了糖或牛奶的咖啡。還有,“紅茶”不是翻譯為red tea,而是譯為black tea。又如“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的貶義詞語,而英語習語a lucky dog(幸運兒)卻表明狗在英語國家身價百倍。由此可見同一個詞的不同文化意義,顯現(xiàn)出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意識。
3.立足教材,適時拓展
《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對我們的英語教學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新要求,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大量滲透了英美文化知識,我們在教學中可以依托教材進一步拓展知識,把更多的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如牛津版《 小學英語 》3A Unit 8 Let?蒺s go to the park出現(xiàn)了中國的古城西安和秦始皇兵馬俑,在此可以結合課文繼續(xù)介紹中國其他地區(qū)如Hong Kong(香港)、Macao(澳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主要建筑和標志,如英國的Big Ben(大本鐘)、日本的Fuji Mountains(富士山)、悉尼的Opera House等。牛津版《 小學英語 》5B Unit 9 An English Club中出現(xiàn)了一些國家的國旗、國名及語言,我們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其他國家的國旗,講解這些國旗的含義,介紹這些國家的首都等。牛津版《 小學英語 》6A中有兩個單元分別出現(xiàn)了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節(jié)日,如Christmas、Easter、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等,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介紹一些節(jié)日常識?,F(xiàn)代生活中,國門大開,國外的商品隨處可見,國外的節(jié)日同樣熱門。圣誕節(jié)是英語國家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就像春節(jié)是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一樣,兩者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如圣誕大餐和除夕團圓飯,接送圣誕禮物和收授壓歲錢等。例如,教師在圣誕節(jié)那天給學生介紹圣誕節(jié)的來歷及其特殊地位,然后引導學生將之與中國的春節(jié)對比。在師生的熱烈交流中,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一些相應的單詞、詞組: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在文化碰撞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體驗西方文化帶來的樂趣,又能實踐已學過的語言。
語言的習得離不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方法多種多樣,培養(yǎng)的過程漫長曲折,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努力探究文化因素,以文化促進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才能使他們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最終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從詞匯的運用、習語的介紹、交際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材資源的整合等方面進行訓練,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的每一次交流都能夠更恰當有效,避免“洋相”英語的出現(xiàn)。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關里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