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琳秀
摘 要:中學語文精選的每篇課文都涵蓋很多信息,教師能否根據當堂教學的目標、文本的特征和學生的實際,選取合適的切入點,成為突破口,對實現(xiàn)閱讀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起著決定作用。試圖從課堂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入手,探究一條提高課堂閱讀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突破口;切入點;語文素養(yǎng)
長期在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經過摸索,就應該抓準“切入點”。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切入點,能夠起到“牽一點而動全文”效果,在簡簡單單的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實效性得到最大的顯現(xiàn)與提升。
比如:在《孔乙己》這篇文章教學設計上,我首先就抓住“孔乙己這個可悲可笑的人物最后的結局為什么‘大約的確是死了?”作為引領學生學習的切入點,輻射到全文的學習。
第一問:為什么孔乙己“大約死了”?“大約”是什么意思?他有人在乎嗎?從哪些事可以看出來?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就環(huán)環(huán)相扣,簡明扼要地扣住了本小說的第一課時的學習重點:感知全文,認識孔乙己。從而真正“牽一點而動全文”,通過了解事件,品讀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漸漸走近人物,認識人物: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吃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凄苦慘絕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時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
第二問:為什么孔乙己“的確”死了?他能活嗎?憑什么這么說?可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通過品讀、討論、思考,教師指點,從而引導學生對小說的其他人物的認識:掌柜的冷漠、長衣幫的踐踏,短衣幫的嘲弄、丁舉人的殘酷……不管高貴的、卑微的,他們對孔乙己的態(tài)度都是冷漠的、殘酷的。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病態(tài)的社會造就病態(tài)的人,冷漠的社會摧殘可憐落魄的孔乙己是沒有活路的!
應該說,這課的切入點就抓到點了!
所謂切入點,就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效應的內容部位。這內容部位不僅僅局限于構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詞、句、段、圖,也可以是其他相關的內容,如文章題目、作者的思路、讀者的疑問,甚至是各種學習方法……借用“庖丁解牛”的說法就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一位名師說過,語文簡練的課堂就是要以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語言材料,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獲,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離他們最遠的終點。何國成先生也這樣認為:一堂簡易的語文課應當要目標集中、結構簡約、引導自學、情知互動、精于讀寫、自成習慣抓住其中一兩個地方來組織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精力放在重點內容上,引導學生深挖細究,其余的地方放手讓學生自己領會,就像看風景,在最美的地方細細欣賞,其余的地方可走馬觀花。
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該遵循什么原則來抓“切入點”呢?
(1)激趣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點切入,就是要掌握學生的心理,選取切合學生的需要的、學生感興趣的點。只有這樣學生思維才容易被激活,學生的情緒才能被調動,從而踴躍參與教學,才有可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2)有的放矢原則
切入點應盡可能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則有利于文章的展開分析,并且經過層層深入的探究,落實學習目標,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淺出地學習文本,做到有的放矢,達成高效的課堂。
(3)“輻射性”原則
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要求有的放矢,直擊要點,能以一當十,“輻射”全文。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達到管中窺豹的效果。切入的目的是為了落實全文的講解,切入點不能靈活自如地聯(lián)系全文也就失去了切入的價值。因此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要遵循綱領的原則。
(4)益智性原則
一個合適有效的切入點,要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讓他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合作探究、思考感悟中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總而言之,要找準突破口,瞄準切入點,就要學會“修枝剪葉”。我們要剪掉那些本不屬于語文范疇的條條框框,剪掉那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額外“營養(yǎng)”。不可違避,切入點找準了關系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關系到激發(fā)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而能夠簡簡單單高效教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