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茁
摘 要:教材解讀是一種綜合性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對教材中的文本閱讀、理解、分析、研究、體會、解釋的過程。教師只有了解文本思路、感悟文本語言、明確文本立意、體會文本之美,才能優(yōu)化教學設計,為呈現(xiàn)精彩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關(guān)鍵詞:了解思路;感悟語言;明確立意;文本之美
教材解讀是一種綜合性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對教材中的文本閱讀、理解、分析、研究、體會、解釋的過程。教師對教材的正確解讀是設計課堂教學的基礎。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了融會于心的感受,美好而精妙的教學設計才能變成現(xiàn)實,才能使課堂教學靈感不斷,熠熠生光。
那么,怎樣才能使解讀教材和教學設計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而上好每一節(jié)課呢?
一、了解文本思路
葉圣陶先生說:“思路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有時我們把思路稱為“文脈”。一篇文章暢通無阻,不中斷,不阻塞,一線貫穿,一脈相承。課文先后有序、條理分明。理解了文章思路,教學設計才不會失于偏頗。
一般來說,一篇教材不僅具有明確的文義,而且具有鮮明的思路。因此,教師要理解課文立意,摸清思路,這樣設計教學才能有條有理。
二、感悟文本語言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感悟文章要從語言人手。以《一群光頭男孩》為例,本課課文的語言質(zhì)樸,用通俗易懂的語句敘述事情的經(jīng)過,課后可以設計一個“說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用“激動”說一兩句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講清激動的原因、激動的表現(xiàn),將話說完整。這些教學設計,也是基于教師掌握了課文的語言特色,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而設計的。
三、明確文本立意,體會文本之美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意”在文章中起決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導作用。為此,讀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過表面找出隱藏在語言后面的內(nèi)涵。理解得透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才能了然于胸。
如:《鳥的天堂》一課的導入,教師就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思路:介紹教材的原著、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由此,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教師在設計教學前深入地解讀了教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循著作者的好奇心一步步作情境還原。
于永正老師說:“最好的備課是感悟好課文?!毙W語文是以一篇篇文章為載體的,這些文章蘊含著激蕩飽滿的感情,有著豐富多彩的意境、千錘百煉的語言、美如音樂的旋律。讓我們深入解讀教材,設計出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上好一節(jié)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吧!
參考文獻:
[1]任蘇民.教育與人生:葉圣陶教育論著選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7.
[2]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jīng)驗.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