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瀾
摘要:比較詩學的視角是一種跨越異質文明和國際性的視角。精神困境或道德困境是《等待野蠻人》的中心主題之一,也是當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小說中,主人公在面對暴力和性欲時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上的進退兩難的境地是作者庫切所極力要展現(xiàn)的主題。正是通過這部故意隱去時間和地點的寓言式的小說,作者緊緊抓住了當代文明的脈搏,從本質上暴露了文明的痼疾。
關鍵詞: 精神困境 暴力 膜拜
一、引言:精神困境及作者庫切的國際視域
所謂的精神困境是指這樣一種狀態(tài):有兩個相互矛盾的任務并列存在,在每一種情境下,施動者都認為自己應該去完成這兩個互相矛盾的任務,然而,由于任務本身的矛盾性又決定了當事人根本不可能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因而當事人在精神上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精神困境的典型特征是:當事人有責任去完成每一項任務,而且單獨完成每一項任務都是可能的,但是同時完成兩項任務卻永遠無法實現(xiàn),當事人因而被迫陷入一種道德失敗中,因為無論他準備去完成哪項任務,他都會因為完不成另外一件他應該完成的任務而成為失敗者。因此,倫理學家認為,真正的精神或道德困境應包括至少兩種或多種道德原則,而且兩項道德原則同等重要,但卻是互相排斥的。因此,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等待野蠻人》是南非作家?guī)烨腥诵蕴剿髯髌返牡湫痛?。作者庫切自身的民族身份也饒有興味,他的出身背景決定了他和非洲本土人以及英語國家殖民者都有一定的距離。英語是庫切的母語,因此,他和當代的非洲白人(通常為荷蘭人后裔,母語為非洲荷蘭語)不能夠完全融合。然而,由于庫切的祖先是荷蘭人,因此,他又不可避免地有著南非白人的血統(tǒng)以及由此而來的罪惡感。正是這樣一種似是而非的民族身份,使得庫切能夠以一種審視的態(tài)度去看待自己的南非身份。當然,對庫切小說的關注是和全球范圍對南非政治、文化、歷史及社會的關注是分不開的。然而,即使不考慮小說的南非背景,庫切的小說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因為庫切的小說一貫以其藝術技巧的精湛、結構的巧妙、內容的深刻而著稱。盡管小說的形式及構思多種多樣,但其絕大多數(shù)小說都是有關個人和他人的笛卡爾式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根源正是殖民主義及其主仆關系。庫切小說的主人公都力圖擺脫這種二分法式的狀態(tài),而同時殖民主義的優(yōu)勢心態(tài)在南非這一背景中仍然盛行。因此,小說的主人公不得不陷入一種精神困境,因為即使他們作為個體對殖民主義的壓迫行為是無辜的,但是他們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份子仍需承擔一部分責任。
二、主人公在面對暴力和折磨時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困境
在《等待野蠻人》中,作者庫切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在面對暴力和肉體折磨時所經(jīng)歷的精神上的困境和掙扎。作為一部反叛和自我重構的小說,《等待野蠻人》極具啟發(fā)意義。小說中,作者以敏銳的頭腦和深刻的筆觸描寫了現(xiàn)實生活中終身困擾許多人的精神或道德困境問題。小說的敘述者告訴我們“他的耳朵正對著人類苦難的頻道”。小說對肉體的疼痛和精神混亂的描寫是如此地逼真以至于有時我們不得不暫時放棄閱讀。
通觀整篇小說,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寓言故事。小說不僅僅是遠古時代生活在一個沒有名字的地方的行政長官的道德危機,而且預示了任何生活在沒有正義和文明地區(qū)的人類所共同經(jīng)歷的精神困境。小說的主人公是遠古帝國的一個行政長官,小說開始時,他很清楚自己已處于危險的境地:因為其余的統(tǒng)治者都認為“野蠻人”醉酒躺在下水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他卻認為是他們不應該賣酒給那些“野蠻人”。然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沒有換取他出于同情和性欲驅使所收養(yǎng)的“野蠻”女孩的理解。以至于在文章結束時,這位行政長官感慨道:文化的差距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的自由主義的觀點在“野蠻”女孩身上不再起作用,只有暴力和戰(zhàn)爭才能喚醒“野蠻人”的愚昧和無知。他陷入了精神困境而難以自拔。然而,他精神世界崩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所遭受的軍事制裁和肉體上的折磨,而來自于他的世界觀的徹底改變。當這位行政長官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細節(jié)和周圍人的生死密切相關時,他心中的耶穌復活了。同時,他也意識到從此以后他將永遠無法擺脫這一思想的束縛,而這一思想也將會把他從以前天堂般的生活中無情地拉出來,永遠無法再回去。對于這位行政長官來說,和這個世界的相互聯(lián)系既是一種賜福,又是一種詛咒。
然而,他的這種自欺欺人的幻想由于第三帝國喬爾上校的到來而徹底破滅了。到此,行政長官的精神防線被徹底攻破了,他跌入了道德困境的深淵而難以自拔。他只想在這與世隔絕的帝國邊防平靜地度過自己的余生,然而,外在的力量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自身所處帝國的殘暴和其對所謂的“野蠻人”的殘忍的壓迫和統(tǒng)治。而他們在帝國到來之前卻一直過著平靜和安詳?shù)纳?。作為對自己是第三帝國合謀人的自我懲罰,他收養(yǎng)了一個“野蠻”的有殘疾的女孩。他每晚都要為她按摩足部并為她凈身,因為只有在這一例行的程序中他才能得到一絲內心的安撫。這一在旁人看來極其荒唐的行為,在他卻是一種寄托、一種解脫。然而,帝國和“野蠻人”之間的沖突愈來愈烈,在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夜,他不得不把“野蠻”女孩返還給她的人民。他的這一行為被第三帝國認為是一種間諜行為,他由此而成為了帝國的罪人,被釘在一顆假想的十字架上。他們對他施行了幾近瘋狂和極其殘忍的刑罰,然而,他們并沒有把他送上軍事法庭,因為他們并沒有想要他死。隨著帝國遠征軍的消失,第三帝國撤軍了,行政長官官復原職。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小鎮(zhèn)又一次安靜如死水一般,等待著野蠻人的到來。”作為帝國的行政長官,其特殊身份決定了他的精神困境將永遠無法擺脫。這正是人性的悲哀之處!
三、主人公面對性欲時的精神困境
通觀整篇小說,讀者會發(fā)現(xiàn)小說中有關性欲的描寫并不是很多,而更多的卻是行政長官為“野蠻”女孩的洗浴以及足部按摩的敘述。行政長官收養(yǎng)“野蠻”女孩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內心的道德救贖,即作為文明帝國的一份子卻以極其野蠻的方式來鎮(zhèn)壓和控制無辜的當?shù)鼐用?,而這并不是他的初衷,然而自己的身份卻決定了自己不得不效忠于自己的帝國,因此,他被迫陷入一種極度茫然和空虛又充滿罪惡感的道德漩渦中而不能自拔。和野蠻女孩的偶然邂逅觸動了他人性本善的神經(jīng),在眾人的一片質疑和譴責聲中,他毅然決定收留了她。不僅如此,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每天都要為野蠻女孩施行凈身禮和足部按摩,以此來慰藉自己內心的空虛和負罪感。在這樣的例行公事式的洗禮和按摩的過程中,行政長官漸漸對野蠻女孩產(chǎn)生了愛意。到此,這樣一個表面看似俗套的故事卻沒有俗套地向下發(fā)展,因為行政長官的所作所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那個謎一樣的蠻族姑娘以“他者”的存在反襯著文明世界的價值荒謬。到此,作為人類本能的性欲本能以及愛情本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老行政長官的自我救贖歷程也將不會一帆風順地進行下去。這迫使行政長官不得不再次陷入難以自拔的道德困境中,沒有人可以進行交流,甚至人類最本能的性愛交流也難以實現(xiàn),一切的困惑和苦悶都將無法釋放,這一切迫使行政長官陷入一種夢魘般的喃喃自語和內心獨白。沒有聽眾,沒有知己,有的只是自己內心的空虛和第三帝國的殘暴。從這一意義上說,庫切寫的是一個沒有“對話”的故事,所以整個過程也可以看成是主人公綿綿不絕的內心獨白。這位沒有名字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個道德完善的思想者,反省的意識起初產(chǎn)生于拒絕暴虐的平常之心,繼而一步步演繹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所以在肉體遭受折磨的悲劇之中還面臨著認同的困境。如何跨越眼前的倫理障礙是這部作品內在的主題,不過這取決于一個漸次展開的過程,庫切很有層次地把握著敘述節(jié)奏,情節(jié)推進也相當謹慎,幾乎沒有寓言小說通常難以避免的某些夸張的拙筆。這正是這部小說的過人之處。
四、結論——小說的寓意
小說的寓意是非常明白的:帝國代表著白人統(tǒng)治的南非社會,“野蠻人”象征著南非的土著黑人。行政長官是一個基督教式的人物,他所施行的潔凈禮、他在沙漠的生活以及他被釘在十字架上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同時也正是由于小說所蘊含的豐富的寓意使得整篇小說留給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主要包括南非背景、種族隔離制度、南非白人、南非黑人以及個體的精神困境等等,甚至當代生活中所有那些令人悚然的事件都可能成為一種潛在的語境,在閱讀活動中扯動著人們的審美經(jīng)驗。跟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作家相似,庫切在對人的關注中也同樣看到了人類的精神困境,但是他的目光更多鎖定于政治生活和文明進程中的倫理障礙———國家、種族、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如果說這是面向內心的自我挑戰(zhàn),貿(mào)然超越這些界限幾乎就如打開一扇恐怖之門。而小說的標題又是那樣的耐人尋味,因為文明和野蠻本不是一對斷然沒有聯(lián)系的反義詞,往往和一定的政治語境及占統(tǒng)治地位的話語權力不可分割,因為文明往往也是靠野蠻起家,文明的過程中也殘留著血腥和殘暴的氣息,當我們身處文明語境卻親眼目睹野蠻和暴力頻頻發(fā)生時,也許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參考文獻
[1][南非]JM庫切,文敏譯.等待野蠻人.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
[2]巴特穆爾吉兒伯特著,楊乃喬等譯.后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段楓.庫切研究的走向及展望.外國文學評論,2007(4).
[4]高文惠.邊緣處境中的自由言說———J M庫切與壓迫性權威的對抗.外國文學研究,2007(7).
[5]高文惠.雅各布庫切的敘述:審視帝國敘述和神話制造.外國文學,2007(5).
[6][美]塞繆爾亨廷頓,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7]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J.M.Coetzee.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Harmondsworth,Eng.:Pengui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