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一、引言
《美妙的新世界》是在浩如煙海的文學著作寶庫中極為罕見的一本書,它里面所反映的事物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帶有科學思想方面的東西,該書運用了科幻的寫作手法,從側面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中的很多問題。人類近代文學史上,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別具一格的寫作方式和所要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也都有其聞名于世的代表性作品。我們所要了解的《美妙的新世界》就是極具賞析價值和能引發(fā)人深省的著作之一。
二、《美妙的新世界》及其作者的簡介
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是《天演論》作者托馬斯赫胥黎的孫子,阿道斯赫胥黎年少時曾就讀于伊頓公學,后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的巴利俄爾學院。他一生著有很多作品,其中包括《男女滑稽環(huán)舞》、《鉻黃》、《點對點》等長篇小說,還包括許多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詩歌集、散文集和戲劇作品的創(chuàng)作。他不僅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很有造詣,在哲學與思想方面也有著他獨特的見解。在他無數的作品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文學著作當數《美妙的新世界》這本書了?!睹烂畹男率澜纭肥且徊烤哂锌苹蒙实男≌f。這部小說所反映的內容及含義非常深刻,并且耐人尋味。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為他在科幻類小說界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和世界級的聲譽。同時,這部書的名字也是意味深長的。該小說主要刻畫了生活在機械文明下的未來社會中人類的生存方式。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所具有的“人”性都已經被機械所剝奪殆盡了,處于這種 “幸?!鄙顮顟B(tài)下的人們都處在以各種姓氏命名的工業(yè)化性質的育嬰房里,而并非是由真正的母體孕育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接受著各類安于現狀的教育,培養(yǎng)著熱愛機械化生活與工作的生存狀態(tài)和方式。在這里,他們擁有著無比的安定和無限的“自由”、“快樂”,但是卻也喪失了對科學、婚姻、藝術、個性甚至是喜怒哀樂等情緒的需求。而每當他們對生活現狀產生了懷疑或者叛逆心態(tài)的時候,就會被其他人視為是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而被放逐到邊遠地區(qū)。在該書中,主人公開始對新的世界狀態(tài)感到不滿,因為新世界中所有的人都很相似、沒有任何的想象力,并且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也不再追求人身自由,而只想隨意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此,主人公的到來給書中的新世界帶來了騷動,同時,由于主人公的與眾不同,也引起了當地人的激烈紛爭。于是,主人公離開了市中心,找到一個與美妙的新世界隔離的角落安定下來,想憑借著自己的堅強意志和勞動生存下來。但是后來他在工作的時候還是被人發(fā)現了,使他再一次遭受到無窮無盡的騷擾甚至羞辱,最后導致了他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美妙的新世界》中科學思想的解析
在這部科幻色彩極濃的小說中,所描寫的生活狀態(tài)看似很美好,實際上卻是十分可怕的。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每天也都過著如書里所描述的生活,完全安于現狀,沒有人去進行思想與科學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的話,整個社會將會永遠停留在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所以,雖然此書中所寫的都是安于現實生存狀態(tài)的人們,但實則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相反的,這部書里有很多科學思想層面上的東西是需要讀者們認真去思考的。所以說,這本書之所以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是有其深遠的價值的。
在研究這本書的時候,其名字是很意味深長的。創(chuàng)作這部書的靈感是來自于莎士比亞的傳奇戲劇《暴風雨》里的情節(jié)。在該戲劇作品中的第5幕中的第1場里面,從小就生長在無名荒島上的,除了她的生身父親以外,從沒再有見到過人類的小公主米蘭達在突然地看見一大群在海難中有幸生還的人類的時候,禁不住興奮地大叫道:“真神奇呀,這里還有這么多好看的人呢!人類真的是很美麗呀!啊,美妙的新世界,這里有著這么多出色的大人物。”在這部戲劇里,莎士比亞是通過小主人公的嘴來贊美了人類,說人類是出色的、美麗的,令人類自己見了都不禁地驚嘆起來。但是赫胥黎用這句話作為本書的書名,卻是有著不同的意味。在他筆下的這個新世界,里面盡管物質產品極為豐富,人類們除了正常工作時間,其余便是享受生活了,但是這里所呈現出來的生活場景卻是遠非“美妙”一詞所能涵蓋的。這本書初次出版于1932年,然后又在二戰(zhàn)以后的1947年,作者又為該書補寫了正規(guī)的序言,并寫出了他在寫作該書中的各種思路。他說:“原子能的成功釋放雖然標志著人類在歷史革命上的一次很了不起的工業(yè)革命,但卻不會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革命”,“真正的革命性革命是不應該在社會外部世界中進行的,而是在人類的自身靈魂中和自身體質上來進行的?!?/p>
反對技術形式的理性哲學思想最早起源于盧梭,其間又經過了尼采的反對理性主義理論,再到法蘭克福學派系的異形化理論總結等,伴隨著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這種科學思想也逐漸地變得成熟而且尖銳了。同時這種新的理論也正在逐漸超越哲學的思考范疇,它與心理學、理學、社會學等等其他的學科有效地交叉相合,形成了現代史上反烏托邦形式思想潮流中的一支具有主流力量的思想。在所有的反對烏托邦的文學作品中,赫胥黎所著的《美妙的新世界》以其對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的諷刺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新的文學現象。《美妙的新世界》這部書,其本身在內容形式上就是一個社會科學的技術性展覽館,不但里面囊括了許多之前出現過的如條件反射及自動化大生產等各種科技新成果,也預示了在歷史近百年以后,社會中才可能會出現的各類對于在當時的讀者來說,無異是天方夜譚的超新型技術的克隆等等的科研成就。同時,該部書中也不乏哲學思想的體現,從這部書的內容中,讀者既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和尼采的影子,同時也會看到法蘭克福學派系的異形化理論以及后現代思想主義的先知先覺等。尤其是該書中對于法蘭克福學派系異形化的理論作出了很生動的闡釋。法蘭克福學派系的大多數學者們,都是對科學技術持批判性態(tài)度的。比如霍克海就已經默認,人類對其力量的一味追求只會最后導致對自身的奴役性;而佛洛姆則認為,人類雖然可以通過科學力量與技術力量來征服大自然,但是自己卻沒有辦法控制住這些力量的產生;同時馬爾庫塞則更為系統(tǒng)地就其科學理論論述了自己的特有觀點:在工業(yè)化的社會里面,科技的發(fā)展已經變成了一種異形的生存力量,而科學技術也已經變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形態(tài),變成了一種統(tǒng)治性力量。大機器生產的時代雖然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但是卻無法改變人們由于無知所造成的對科學知識的匱乏。因此,這本書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不斷地改變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不斷地激發(fā)人們對科學、對藝術的追求與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該書里面,在這個想象中的出現在未來的新世界里面,所有的人類都已經人性泯滅了,變成了嚴密科學制度控制下的一群毫無生機的軀體,他們是都被事先規(guī)定好了身份以及一生都可以預見的命運下的奴隸。在整個故事里面,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城市里面的,并且他們說著同一種語言。這些科幻世界里面的人類在還沒出生以前,就已被事先劃分好了姓氏,為“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愛普西?。é牛边@五種“基本種姓”或是特定的社會階層。阿爾法和貝塔在該世界里是最為高級的頂層人物,在“繁育中心”里,事先已經將胚胎妥善保管起來,以便于將來可以順利地將其培養(yǎng)成社會的領導和控制階層的人物;伽馬在該社會中是普通的階層,相當于現實世界中的平民;而德爾塔和愛普西隆則為最低賤的下等人,在這個社會中,他們只能做一些普通的出賣體力的勞動,并且智力相對低下,尤其是愛普西隆人群,有些只能夠發(fā)出單音節(jié)的詞匯。不僅如此,除了阿爾法和貝塔以外的受精卵在其發(fā)育成為胚胎以前都會被一種名為“波坎諾夫斯基程序”進行盡可能多的復制,并且他們當中需要進行優(yōu)勝劣汰,“競爭”后才可以存活下來,真可謂是“出胎即殺”的方式。例如該書中以殘酷的電極來懲罰不小心接觸花朵的德爾塔和愛普西隆的小嬰兒時,是以最為暴力的洗腦方式來進行教育的。對于愛普西隆則更是以殘酷的人工方式懲罰使他們大腦缺氧,最后把人變?yōu)榱税V呆,以此來使這批人終身的只能以出賣勞力而工作、生存。并且,該書里所有的這種社會下的人類不需要自己生育,也沒有任何的感情,如同機器一般的生活直至死去。
四、結語
在現實社會中,同樣也有等級的劃分,他們也是用著同樣的方式讓勞動者們聽命于自己,從而失去自己的思想,最后變?yōu)橹粫趧拥墓ぞ?。但是社會要進步,就必須需要人們改變以往的思想,從自身開始進行改造,從思想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思想對其生活造成的影響,徹底推翻封建主義的壓制,在生活生產中通過自己的思想轉換和努力獲得在社會中的位置?!睹烂畹男率澜纭芬粫诔霭婧髠涫軤幾h,大多數的讀者都普遍地認為該書是有一定的預言意味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將來的社會會和書中所描述中的一樣。該書大量地預見了時至今日才出現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形成了一個充滿社會性和現實性的科幻世界,這對于二十世紀的科幻類小說是有著十分深遠影響的。
參考文獻
[1]胡仙萍,閆八一.赫胥黎的科學教育思想[J].文教資料,2006(35):62-63.
[2]何云劍.論《美妙的新世界》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沖突——從“人的異化”到“人的全面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11.
[3]魏文佳.從反烏托邦語境中透析王小波的人文關懷——《白銀時代》解析[J].青年文學家,2009(5):20.
[4]張玉波.自由無可逃避——對《美妙的新世界》中科學技術觀的探討[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