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劍月
摘要:各級教育、各門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全面開發(fā)學生的多元智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如何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科技資源去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是目前教學改革浪潮中大多數(shù)教學工作者高度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寫作學科的教學訓練模式為例,探討如何在網(wǎng)絡背景下訓練學生的能力素質,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的一些途徑。
關鍵詞:發(fā)展 學生 多元智能 寫作訓練模式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具備這些智能:(1)語言智能;(2)音樂智能;(3)數(shù)學邏輯智能;(4)空間智能;(5)運動智能;(6)內省智能;(7)人際關系智能;(8)自然觀察智能,但這些智能并非都能得到均衡的發(fā)展。[1]各級教育、各門學科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在于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下文以寫作學科的教學訓練模式為例,探索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能力素質,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一、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技術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量大,傳播廣,信息有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過程的交互性等特點,我們可以充分地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例如寫作學科的教學可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技術建立博客——博客圈的寫作訓練模式:教師指導班級的學生開通個人博客,組成以訓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為宗旨的班級寫作博客圈。在班級寫作博客圈中師生將自己的原創(chuàng)作品先發(fā)表到個人博客,再推送到博客圈,并以平等的身份互相評論。教師的指導主要以文字為表現(xiàn)形式,可以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寫作理論的學習指導;二是選擇古今名家精品供學生做寫作前的借鑒;三是選擇歷屆學生的典型作品供學生做寫作訓練前的參考;四是借助博客日志的評論窗口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點。評點主要以鼓勵、引導為主,盡量具體到位,多用期待性強的文字,讓學生明白該如何努力,盡可能不用貶責性的語言。因為評論文字是公開的,所以對具體作品的評點往往對很多學生都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博客——博客圈的寫作訓練模式對學生發(fā)展多元智能有著積極的意義:第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智能。開博客,以文會友,學生們的積極性極高,在博客圈里寫寫讀讀評評,能夠很好地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此外,個人博客里較早時期與較晚時期寫成的文稿容易進行對比,在顯示寫作者進步痕跡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作品存在的某些共同的缺點,有利于作者有意識地自我改進,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智能。第二,提高人際交往智能。只要愿意,博客文章可以擁有眾多的讀者及評論者——同學、朋友、親人。學生寫博文不再是為了應付教師、完成作業(yè)而寫,也不再像傳統(tǒng)的紙質作文一樣由教師一人壟斷閱讀權與評論權,博文寫作因為擁有眾多的交流者而顯得活力四射,有利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第三,提高學生的自我反省智能。眾多的評論者會從不同的角度評論博文,有褒有貶,褒揚性的評論令作者深受鼓舞,貶責性的評論可令作者頭腦清醒,褒貶不同的評價,給了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覺察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反省智能。第四,提高空間智能與音樂智能。在配置博客空間的美術背景、音樂背景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鍛煉提高學生的空間智能與音樂智能。
馬斯洛認為人有多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學生的這些需要在博文寫作中都能夠得到較大的滿足。很多學生就是發(fā)自內心進行博文的寫作與評論活動的。教師在寫作學科的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技術建立博客——博客圈的寫作訓練模式進行快樂地學習,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這是教與學共同追求的最佳境界。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多媒體系統(tǒng)的應用更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在寫作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作文的寫作訓練模式,鼓勵學生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寫作,以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多媒體作文是要求學生在寫出原創(chuàng)文字作品的基礎上使用軟件如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通過粘帖、超鏈接等方式添加圖像、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其他的媒體成分,讓一個文本有兩種以上的媒體元素,強化原創(chuàng)文字作品的表達效果。多媒體作文在制作完成后可以轉換為視頻文件,推送到班級寫作博客圈與圈友們互相欣賞交流。這種多媒體文本給人的視聽沖擊力特別強,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欣賞這類作品的過程是一種藝術享受的過程,只是制作的難度較大。讓學生制作多媒體文本的意義,就是讓學生在艱難的制作過程中去鍛煉提高其多元智能。
從成就動機論中我們獲知:個人的成就動機是激勵個體樂于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當個體預期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較少的事情最后竟然獲取成功了,將感到異常的高興。在多媒體文本的制作過程中,學生要寫出原創(chuàng)文字作品,需要挑戰(zhàn)語言智能;要挑選與文字稿相襯的圖片、動畫,需要挑戰(zhàn)空間智能;要選好與文字稿相襯的樂曲,需要挑戰(zhàn)音樂智能……多媒體文本制作的過程對于電腦應用能力普遍還比較低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忍受從大問題到小問題折磨的過程,不懂,做不下去了,只能夠好好自學,或者向他人請教,一點點地去嘗試,這要挑戰(zhàn)他們的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學習、掌握知識變得很輕松、毫無困難。恰恰相反,當學生遇到困難并獨立地克服這些困難的時候,他的智力才會得到發(fā)展。必須給學生挑選出這樣的智力任務,使他使足力氣,集中注意,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東西,使他取得成績,同時認識到:不付出勞動就體驗不到克服困難的歡樂[2]?!边@道出了多媒體作文的寫作意義。歷盡艱辛終于成功制作出一份精美的多媒體文本所涌來的巨大的成就感、巨大的喜悅感、巨大的心靈滿足感,會讓學生滋生出極強的自信心,極強的自我期待。在制作多媒體文本的艱難過程中學生的多元智能也得到了鍛煉及提高。
我的學生李貞潔曾這樣描述他的多媒體文本制作:“如我的多媒體作文《二十歲的我》中,有文字敘述,有我早年的生活照片、后期的錄像剪輯,有背景音樂,還有我的語音敘述,充分展示出我的個性特征,這是傳統(tǒng)的作文不可能做到的。教師批閱作文時,可以看作文,還可以聽作文,欣賞圖畫,批改作文這件令老師煩心的工作也變得賞心悅目了。在網(wǎng)絡作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像是在作文,而有點像玩游戲,其樂無窮。我們有幾個同學都‘玩上癮了,不僅自己有濃厚的興趣,還熱情地幫助其他同學解決疑難問題?!盵3]
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多媒體文本是寫作學科的一種良好的寫作訓練模式,可以在學習、娛樂兩不誤的同時,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
三、應用視頻聊天室
視頻聊天室是在一個網(wǎng)站或者客戶端軟件中,供許多人通過語音、視頻、文字符號等方式進行實時交談的場所,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它沖破個人學習的閉塞性,開展集體性的學習交流活動,例如在寫作教學中可以應用視頻聊天室作為博文寫作交流的一種方式。
受文字的局限,博文寫作中體現(xiàn)互動性的一環(huán)——留言式的評論往往不夠及時,文字評論也往往未能暢所欲言,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視頻聊天室可以作為博文寫作交流的一種補充渠道,彌補博文寫作互動的滯后性:使用視頻聊天室的視頻語音聊天功能來朗讀、評論博文;使用公共聊天窗口用打字的方式來評論博文。一個聊天室猶如一個小教室,直接有序的語音對話、即時文字交流有助于大家及時酣暢地對博文展開述評,為作者修改完善文章提供極大的幫助。
視頻聊天室還可以作為多媒體作文的展示窗口,課余時間大家聚在視頻聊天室,利用視頻聊天功能逐一播放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體文本并展開點評交流;也可以在視頻聊天窗口進行多媒體作文制作演示,這對制作技術較薄弱的學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這種運用視頻聊天室進行寫作交流的模式是深受學生歡迎的。
視頻聊天室的寫作交流受到學生歡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娛樂性強。幾乎所有的視頻聊天室都是為著娛樂而開發(fā)的,它所特有的各種娛樂功能,如獻花、鼓掌、送禮物等可以有效地活躍氣氛,增進感情的親密度,令寫作交流的一系列活動染上一層濃烈的娛樂色彩。
二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提高。(1)學生可以自主組織視頻聊天室的活動:安排節(jié)目、排序朗讀、組織評論等,教師只需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協(xié)助即可。這能夠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促進他們人際關系智能的發(fā)展。(2)學生在朗讀博文時往往會在視頻窗口上添加音樂背景、圖畫背景,設計時要花很多心思,對別的同學在這些方面的設計自然會很在意,很重視別人提出的修改意見,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這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內省智能等等多種智能的發(fā)展。
上述寫作學科將寫作訓練領域放置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平臺上,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是在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多元智能理論關注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這應該成為包括寫作學科在內的各級教育、各門學科教學的指南針?,F(xiàn)代網(wǎng)絡憑它特有的多感觀性、可互性、開放性、多向性等特性,在學科教學中成為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的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438.
[3]李貞潔.原來作文如此有趣[N].中國教育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