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國
摘 要: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語言特色和認識世界出發(fā),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只要路子走得對,方法措施得當,付出血汗就能結出更多的果子。
關鍵詞:探索寫作;務實寫作;體驗生活
小學生由于年紀小,缺乏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對生活感受不深,所以不可引導學生為求作文完美而走“虛擬捏造”的路子,這首先要解決“無米之炊”中“米”的問題,也就是文章的題材問題,如果把文章的題旨比作靈魂,那么,題材就如同血肉。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把自己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事用兒童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其更詳細、具體、豐富。
一、重視體驗生活,探索寫作內容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學生的生活范圍以家庭和校園為主,生活圈子雖小,但還會遇到許多的事,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觀賞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這些都是他們寫作的題材,好比建一座房子的石頭、磚和瓦。著名作家韓作黎說:“要注意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且要在活動中認真觀察和記下最有意義的、新鮮的材料。這樣,寫作文時才有東西可寫,才不會做‘無米之炊。”因此要獲得豐富的寫作題材,就要重視體驗生活,自覺參加社會實踐,從中接受教育,這樣,學生所寫的內容如果是自己所為、所歷、所感的事,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生動有感情,反之則貧乏無味,套話連篇。
如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作文:寫有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我先布置學生回去搜集資料:(1)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2)有關猜燈謎的內容。第二天,作文指導課,大約用5分鐘讓學生交流:什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生的回答非常踴躍:有剪紙、陶瓷、戲劇、國畫、猜燈謎……孩子們的激情很高,紛紛發(fā)言,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國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接著用15分鐘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燈謎。最后再用20分鐘指導寫作。題目:一堂有趣的猜燈謎課。寫作順序:開頭先寫猜燈謎是同學們喜歡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接著重點寫猜燈謎的過程;最后總結寫這堂課真有趣。第二節(jié)習作課,學生寫起作文行云流水,個個得心應手,完全消除“無米之炊”的困境,效果甚佳。而且學生的用詞也很豐富:爭先恐后、異口同聲、臉紅耳赤、你一言我一語……由此可見,老師在作文教學時,要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達到寫作的目的。
二、依據學生童稚的目光,探索寫作方法
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逐步加深,從自然到生活及至社會意識形態(tài),小學生的作文也少不了有他們所認識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其中寫景作文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寫人、敘事的體裁也少不了有自然環(huán)境的點綴。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點綴是必不可少而且能起到烘托主題的作用。但這種描寫也需遵循小學生的認識程度和審美意識。如在指導學生寫《那情那景》作文時,除了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體現南靖土樓賣玉米棒和熟地瓜的中年男子一顆美好的心靈,還可以用自然景物來襯托,如對“春天”的描繪:“春天吹醒了萬物,也吹醒了封凍一季的小河,連綠色的小芽兒也悄悄爬上柳樹梢,在爽朗的春風里隨風歌唱……”兒童對社會的認識也有其獨特之處,如:“這時,前面來了一位阿姨,她身著紅色的連衣裙……嘴唇抹得像一朵盛開的紅花,她用熟悉的目光掃視了一下車廂,可巧只剩下一個位子,但那個位子也一半被一位上夜班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熟睡著。這位阿姨只好苦著臉坐下,卻不敢靠得太近,只用一塊潔白的手帕在鼻前搖來晃去:‘真臭!昨晚沒有洗澡也不會這么臭!”
小作者對不同人物心靈的描寫,僅用寥寥數語便褒貶紙端??梢姡瑢ψ匀慌c社會環(huán)境寫出的作文,不僅具有豐富的童話色彩,有充滿積極活潑的詩意,不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能給人留下生動的形象、真實的寫意和獨特的見識。
三、堅持博覽精讀,積累寫作素材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彼?,要獲得豐富的寫作題材還要進行廣泛的閱讀,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博覽精讀是搜集寫作題材不可缺少的源泉。所以,同學們在學好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有益的。
精讀就是在博覽的基礎上,選擇精彩生動的文章,認真分析,了解文章用的是哪一種寫作方法,有哪些特點,哪個片段寫得細致、具體、感人,運用了哪些好詞,讀后受到什么啟發(fā)教育。必要時把它背誦下來以作備用。我校有一個好傳統(tǒng),要求三到六年級學生每學期堅持寫讀書筆記和周記,期末進行“書香校園讀書快樂”的活動,每班選擇十本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進行展覽、評獎。有效激發(fā)學生讀書、寫作的濃厚興趣。經過一學期的積累,我覺得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學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探究的問題多,教師付出的勞動艱辛。只要路子走得對,方法措施得當,付出血汗就能結出更多的果子。
參考文獻:
張傳宗.寫作教學科學發(fā)展的探索.課程·教材·教法,2007(2).
(作者單位 福建省山城中心小學) 小學生由于年紀小,缺乏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對生活感受不深,所以不可引導學生為求作文完美而走“虛擬捏造”的路子,這首先要解決“無米之炊”中“米”的問題,也就是文章的題材問題,如果把文章的題旨比作靈魂,那么,題材就如同血肉。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把自己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事用兒童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其更詳細、具體、豐富。
一、重視體驗生活,探索寫作內容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學生的生活范圍以家庭和校園為主,生活圈子雖小,但還會遇到許多的事,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觀賞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這些都是他們寫作的題材,好比建一座房子的石頭、磚和瓦。著名作家韓作黎說:“要注意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且要在活動中認真觀察和記下最有意義的、新鮮的材料。這樣,寫作文時才有東西可寫,才不會做‘無米之炊。”因此要獲得豐富的寫作題材,就要重視體驗生活,自覺參加社會實踐,從中接受教育,這樣,學生所寫的內容如果是自己所為、所歷、所感的事,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生動有感情,反之則貧乏無味,套話連篇。
如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作文:寫有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我先布置學生回去搜集資料:(1)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2)有關猜燈謎的內容。第二天,作文指導課,大約用5分鐘讓學生交流:什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生的回答非常踴躍:有剪紙、陶瓷、戲劇、國畫、猜燈謎……孩子們的激情很高,紛紛發(fā)言,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國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接著用15分鐘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燈謎。最后再用20分鐘指導寫作。題目:一堂有趣的猜燈謎課。寫作順序:開頭先寫猜燈謎是同學們喜歡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接著重點寫猜燈謎的過程;最后總結寫這堂課真有趣。第二節(jié)習作課,學生寫起作文行云流水,個個得心應手,完全消除“無米之炊”的困境,效果甚佳。而且學生的用詞也很豐富:爭先恐后、異口同聲、臉紅耳赤、你一言我一語……由此可見,老師在作文教學時,要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達到寫作的目的。
二、依據學生童稚的目光,探索寫作方法
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逐步加深,從自然到生活及至社會意識形態(tài),小學生的作文也少不了有他們所認識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其中寫景作文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寫人、敘事的體裁也少不了有自然環(huán)境的點綴。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點綴是必不可少而且能起到烘托主題的作用。但這種描寫也需遵循小學生的認識程度和審美意識。如在指導學生寫《那情那景》作文時,除了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體現南靖土樓賣玉米棒和熟地瓜的中年男子一顆美好的心靈,還可以用自然景物來襯托,如對“春天”的描繪:“春天吹醒了萬物,也吹醒了封凍一季的小河,連綠色的小芽兒也悄悄爬上柳樹梢,在爽朗的春風里隨風歌唱……”兒童對社會的認識也有其獨特之處,如:“這時,前面來了一位阿姨,她身著紅色的連衣裙……嘴唇抹得像一朵盛開的紅花,她用熟悉的目光掃視了一下車廂,可巧只剩下一個位子,但那個位子也一半被一位上夜班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熟睡著。這位阿姨只好苦著臉坐下,卻不敢靠得太近,只用一塊潔白的手帕在鼻前搖來晃去:‘真臭!昨晚沒有洗澡也不會這么臭!”
小作者對不同人物心靈的描寫,僅用寥寥數語便褒貶紙端。可見,對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寫出的作文,不僅具有豐富的童話色彩,有充滿積極活潑的詩意,不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能給人留下生動的形象、真實的寫意和獨特的見識。
三、堅持博覽精讀,積累寫作素材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彼裕@得豐富的寫作題材還要進行廣泛的閱讀,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博覽精讀是搜集寫作題材不可缺少的源泉。所以,同學們在學好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有益的。
精讀就是在博覽的基礎上,選擇精彩生動的文章,認真分析,了解文章用的是哪一種寫作方法,有哪些特點,哪個片段寫得細致、具體、感人,運用了哪些好詞,讀后受到什么啟發(fā)教育。必要時把它背誦下來以作備用。我校有一個好傳統(tǒng),要求三到六年級學生每學期堅持寫讀書筆記和周記,期末進行“書香校園讀書快樂”的活動,每班選擇十本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進行展覽、評獎。有效激發(fā)學生讀書、寫作的濃厚興趣。經過一學期的積累,我覺得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學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探究的問題多,教師付出的勞動艱辛。只要路子走得對,方法措施得當,付出血汗就能結出更多的果子。
參考文獻:
張傳宗.寫作教學科學發(fā)展的探索.課程·教材·教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