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7月,日本學者對村上春樹中譯本的翻譯問題提出批評,不久林少華撰文進行反駁,此后,圍繞著譯本中的“直譯”、“意譯”問題,引發(fā)了一場巨大爭論。表面上看,該場爭論是圍繞著譯本文體展開,其實是各自不同翻譯觀的深刻體現。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絕非是孤立存在的?,F在的翻譯學正面臨著一種轉折,從屬于語言學層面上的字面翻譯走向了文化層面的闡釋和再現。有益的學術批評,能起到推動我國翻譯文學發(fā)展的作用。
關鍵詞:村上春樹中譯本 爭論 翻譯觀 譯語文化
198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由林少華翻譯的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后村上作品逐漸被介紹到中國,因其小說中一貫追求的“我寫小說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使個人靈魂的尊嚴彰顯,并用光芒照耀它”①的寫作宗旨,從而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和喜愛。目前村上作品中文翻譯者中以大陸的林少華、臺灣的賴明珠最為有名,二人的翻譯風格雖然各有特色,但總體說來林譯本以“意譯”、賴譯本以“直譯”為主。然而,林譯本日前遭到日本學者的批評與質疑,認為其譯作不夠忠實原作風格,相比之下,賴譯本的翻譯因為較為口語化的表達,更接近作品原貌。此后圍繞村上春樹作品中譯本中的“意譯”、“直譯”等問題,評論家、研究者、教授、報社、出版社甚至譯者本人都加入進來,紛紛撰文,各抒己見,在中日兩國日本文學研究界引起了極大爭論和關注。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看問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關于譯本風格激烈爭論的背后,其實是對翻譯觀認識存在著的巨大差異。本稿擬通過梳理村上春樹中譯本論爭的始末,對翻譯的本質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和深度思考。這些問題的進一步廓清,對我國翻譯文學的健康發(fā)展和有益的學術批評,真正形成與日本學者的“學術對話”局面,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1.2007年7月25日,日本東京大學藤井省三教授在其所著《村上春樹心目中的中國》一書的第五章②中,對村上春樹中譯本的翻譯問題提出批評。藤井省三認為:村上春樹的作品用的是“口語體”,林少華譯本的“文語體”遠離了村上語體,并以《挪威的森林》中譯本中的一段話為例,對大陸林少華譯本、臺灣賴明珠譯本、香港葉惠譯本進行比較后指出:相對于林少華的翻譯,臺灣的賴明珠譯本較為忠實原著意思,林譯本有點過于“濃妝艷抹”;并進一步指出惟有最大限度傳達原著文體或風格的翻譯才是“良質”翻譯。{3}此外,藤井省三還引用林少華說過的話:“漢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4},同時將“日文式翻譯腔”稱為“和臭”提出批評,暗示其中國文化對于日本文化的“優(yōu)勢”,指林少華有“漢語民族主義傾向”。
林少華于同年11月28日撰文進行反駁,文中開首部分就寫道:
非我瞎吹,自上學以來,無論考試還是作業(yè),從未得過0分,未嘗過“鴨蛋”是何滋味。不料在當老師給人打分打了二三十年之后,陡然被人打了一個大大的0分……給我打這0分的……一位頗有名氣的日本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藤井省三先生。打分對象……是我自鳴得意的領域:翻譯,且是村上作品的翻譯。自“林家鋪子”開張以來,如此沉重的、決絕的打擊還是頭一遭。{5}
從林少華文章的開首部分,不難看出其憤然的心情。同時,因為在中國村上文學的愛好者眾多,一時間,圍繞著林譯本、賴譯本的不同風格問題,各路人士紛紛發(fā)表文章,各抒己見,學術雜志、新聞報紙、網絡、個人博客都成為爭論的陣地,大家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
2008年3月18日,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村上文學中文翻譯學術專題研討會”。從研討會題目看,雖然是村上文學中文翻譯學術研討會,但從其參會者的發(fā)言、討論內容來看,卻是圍繞著“林譯文體”展開。林少華和藤井省三應邀到場并先后發(fā)言,林少華作了題為“翻譯的文體和文體的翻譯”的演講,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翻譯觀:將意境翻譯出來才是更大的忠實。藤井省三發(fā)言的題目為《村上春■の中國■■——日本文化の土著化と中國本土文化の■革》,兩人依然針鋒相對。此后中國大陸日語界唯一的學術雜志——《日語學習與研究》在2009年第1期中,刊出此次演講會的三篇演講稿:《文體的翻譯和翻譯的文體》(林少華),《村上春■の中國■■——日本文化の土著化と中國本土文化の■革》(藤井省三),《翻譯的文體與政治——“林譯”文體論爭之芻議》(王成)。后該雜志在2009年第5期中再發(fā)有關三篇論文,繼續(xù)對該問題進行探討:《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林譯村上文本在中國大陸》(楊炳菁),《翻譯、解讀與文化的越境——也談“林譯”村上文學》(王志松),《文本的翻譯與評說——以林少華譯〈挪威的森林〉為例》(林璋)。足可見該場論爭所引起的巨大反響。
2008年11月1日,東京大學文學部召開題為“東亞與村上春樹”研討會,會議主題主要是討論村上作品在東亞地區(qū)的接受和傳播問題,華語圈中最為有名的林少華、賴明珠、葉蕙三位村上作品譯者均受邀參加研討會。一天的會議中,學者和譯者們圍繞著村上作品的翻譯方法展開爭論,關于“意譯”、“直譯”之爭再起,且十分激烈。幾位年輕的中國村上作品研究者在此次研討會上,就林譯本中存在的諸如音樂、外來語的翻譯問題等,毫不客氣地提出尖銳批評,認為林譯本在華麗用詞的背后,微妙地偏離了原文。林少華則堅持他的翻譯觀:文學作品翻譯說到底就是原作文風和譯者文風相兼容的結果,這是翻譯的宿命,但也是翻譯的有趣之處。{6}
其實,林少華自1989年翻譯出版《挪威的森林》以來,已經翻譯了38部村上作品{7},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翻譯村上文學作品的譯者??陀^來說,村上文學能在中國大陸如此暢銷、流傳廣泛,林少華的翻譯功不可沒。然而,早在該場爭論發(fā)生之前,圍繞著他的翻譯風格等問題早在幾年前就見諸報章、網絡了。對于不同譯本的翻譯風格問題,因為讀者層面各自譯者的擁泵者中,有懂日語者有不懂日語者,情況過于龐大復雜,本稿無法將其納入討論范圍,只是在學術界(具體說來是日本文學界)大體可以分為三類:挺林派、批林派和中間派。如2009年第1期《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發(fā)表的三篇論文作者分別為:林少華、藤井省三、王成。前兩篇旗幟鮮明自不用說,王成的論文讀來十分有趣:一方面肯定林少華的翻譯付出很多,村上春樹在大陸的流行林譯本功不可沒,一方面又說翻譯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藝術,并強調藤井教授指責林譯本有“漢語民族主義”不妥等,有中間派傾向。其后,如前所述該雜志又在第5期中,推出三篇相關論文(楊炳菁、王志松、林璋)來討論該問題:其中楊炳菁曾經參加過在東京大學召開的《東亞與村上春樹》研討會,在發(fā)言中就曾尖銳地批評過林譯本,這次的文章不過是那次研討會觀點的繼續(xù)而已;王志松和林璋的論文則從技術層面,以林譯《挪威的森林》為分析樣本,對原文文本和譯文文本進行技術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翻譯中是否運用分析技術會直接影響譯文成敗。
其實《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在2008年第2期中就發(fā)表過陶振孝的《關于文學翻譯的思考——評林少華的文學翻譯觀點》文章,力挺林少華的翻譯。有趣的是,陶振孝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他的觀點與在同一所大學任教的楊炳菁的觀點相左:陶認為“其(林少華)翻譯態(tài)度一絲不茍,翻譯操作字斟句酌,翻譯轉換徹底到位,翻譯結果文字優(yōu)美,讓人手不釋卷”{8};后者則認為林譯本有誤譯漏譯、美化原文等傾向?!懂敶g家林少華的翻譯觀》(李明《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S1)也屬“挺林派”文章。其他較有代表性的還有:陳伯鼎:《林少華翻譯風格之初探》(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蔡鳴雁:《試論譯者主體性對文學翻譯的影響——以〈挪威的森林〉的兩個譯本為例》(《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第4期);周予、李萌萌:《“樹”、“林”間的契合——淺析林少華對村上春樹作品的譯介》(《消費導刊》2008年第3期);陳伯鼎:《林少華的翻譯觀及其翻譯風格初探》(《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2009年),等等。
不僅是大陸的研究者,香港的研究者也加入到這場論爭中。如,李卓賢:《村上春樹的中文世界版圖》(2008年8月19日香港《文匯報》文化視點版);張敬偉:《〈挪威的森林〉翻譯爭論》(2007年12月8日香港《文匯報》文化視點版)。前中國大陸《日本文學》(現已??┲骶帯⒙萌諏W者李長聲也接受報社采訪,對該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李長聲談村上作品的中文翻譯》(東方早報2009年2月15日)。臺灣村上譯者賴明珠也撰文表達自己的觀點:《翻譯就是要忠實于原著》(賴明珠,香港《蘋果日報》2009年6月22日)……一時間,圍繞著村上中譯本的翻譯問題,展開論爭,熱鬧非凡。
2.從以上來看,該場爭論表面上是圍繞著村上作品中譯本的“文體”之爭,其實是各自不同翻譯觀的爭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事物的現象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歪曲的,我們對現象的認識是感性認識;而本質是事物的內在屬性,我們對本質的認識是理性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要求我們認識事物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即是說,在面對一件事情時,如果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替本質,就會犯主觀片面的錯誤。據此觀點,我們有必要客觀、理性地審視這場爭論,并通過梳理這場論爭的主要觀點,進一步對翻譯的本質問題進行深度思考,以期更加接近其爭論本質。
賴明珠參加2008年香港書展接受訪問時曾經這樣說道:“我讀到林先生的版本,有一部分因為是簡體字的原因,所以我感到有一點點不同的感覺。林先生對唐詩有喜好,跟我所翻譯的,所體會的村上春樹不太一樣。”{9}在賴先生這短短的兩句話中,可以讀出這樣的信息:一、簡體字問題;二、喜好唐詩的林先生的作品帶有古典風格。其實這兩個基本信息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是譯語文化問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不再把翻譯看做是靜止的、純語言的行為,而是把它看做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過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譯語文化即文化翻譯觀逐漸流行開來成為翻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文化翻譯觀認為,譯語文化語境因素是比語言學上的差異更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它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翻譯活動。{10}譯語文化對譯者及其譯語的影響,是受一定審美標準、欣賞習慣、表達方式等諸多時代因素影響的,譯者都是在一定的譯學風氣中從事翻譯,沒有例外。例如,林少華和賴明珠的翻譯,兩者都是認真負責、富有才華的譯者,但他們的翻譯風格卻差別巨大,究其根底,主要是因為受譯語文化的影響。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大陸的經濟發(fā)展階段有差異,對日本文化的接受也有差異,這就直接導致大陸譯者和臺灣譯者對原著在譯介過程中產生差異,而各自地區(qū)的讀者在接受過程中也會產生差異。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雖然中港臺文化、文字、語言相同,但由于在文學和市場接軌的程度上更接近于日本,所以港臺對村上作品的翻譯更合藤井先生的審美趣味”。{11}有的大陸讀者則直率地說道:“林少華+村上才是我心中的完美,突然發(fā)現如果我第一眼看的不是林譯的村上,我根本不會喜歡上村上的?!眥12}再如,后來引起廣泛爭論的施小煒譯本問題,有的讀者就這樣表示道:施先生譯得不錯,但就不喜歡這種風格。{13}顯然,這與讀者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閱讀口味深刻關聯。
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絕非孤立存在,在翻譯活動中,原文作者、源語文本、譯語讀者以及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都與譯者發(fā)生著聯系,它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然而事實上我們知道,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較少有機會同原文作者進行交流、探討的,這樣,源語文本的類型、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的相對地位、譯者本身的態(tài)度和目的以及譯語讀者的層次,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影響翻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重要因素。以下這位研究者的話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中日文學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開放化程度上的差異,也使得二人在翻譯風格上大有不同。日本文學和西方文學接軌緊密,中國文學完全開放式地和全球化接軌乃是近二十年才有的事,這種時間上的落差使得中日兩國學人對文學的解讀也存在著思維意識上的差別。”{14}從這個層面上講,翻譯不僅是雙語交際,更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蛘哒f,所謂“忠實”,不僅是譯者對原文作者的忠實,也包括譯者對讀者的忠實,兩者是相一致的,是否可讀亦就成為檢驗其翻譯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
1963年9月,在杜布羅夫尼克(南斯拉夫)召開的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國際譯聯)第四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翻譯憲章》中,關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忠實問題,第一章第四條明確寫道:
(4)任何譯文都應忠實于原意,準確表達原文的思想和形式,遵守這種忠實的原則是翻譯工作者法律上與道德上的義務。
在談到如何處理與原文關系時也明確寫道:
(5)然而,正確的譯文不應同逐字翻譯混為一談,因為翻譯的忠實并不排除文字上的必要改變,以便使人能夠用另一種語言在另一個國家體會到原作的形式、氣氛及其內在含意。
譯者如何處理翻譯過程中的“直譯”、“意譯”問題,《翻譯憲章》中的規(guī)定無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參考標準。
3.為什么同樣一個村上春樹,轉換成中文就會出現幾張如此迥異的面孔,又會引發(fā)如此大的爭論?筆者認為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為深度的思考:
3.1.接受美學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堯斯認為,無論源語文本是怎樣有趣的作品,在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稱不上是完成品,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今的翻譯研究應該從傳統(tǒng)的以源語文本為中心轉向以讀者為中心。既然任何文本在翻譯過程中都要部分地妥協和折中,那么譯者就應該拋棄逐字逐句的翻譯原則,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原作風格的同時,選取最恰如其分的翻譯。在翻譯中讀者究竟處在何種地位?譯者的主體性何為?廓清這些問題,不僅能對翻譯的學術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進一步推動我國翻譯的發(fā)展。
如今的翻譯界有一種習慣認識,認為譯本應該“讀起來不像譯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即譯作的語言應是規(guī)范的漢語文學語言;還有一種認識,認為只要直譯才能叫做忠實于原著。其實,翻譯是一種雙語間的博弈,譯者和原作者是合作互補關系。村上春樹本人也從事翻譯工作,關于翻譯他曾這樣說道:“我想,出色的翻譯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語言能力,但同樣需要的還有——尤其文學作品——充滿個人偏見的愛。說得極端些,只要有了這點,其他概不需要。說起我對自己作品的翻譯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這點?!眥15}由此說來,好的譯者不僅要譯筆生花,也要有知識,有學養(yǎng),既有專精之才,也有通識之學,更要有激情。
3.2.林少華譯本、賴明珠譯本,其實都是從眾多譯本中脫穎而出的{16},他們也是在翻譯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風格、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力,贏得讀者的。但從對于研究者對他們各自譯作風格的爭論來看,現在的翻譯學無疑正在面臨著一種轉折:從屬于語言學層面上字面翻譯走向文化層面的闡釋和再現。羅曼·雅各布森認為,翻譯本身是一個解碼的過程。時代發(fā)展到21世紀的今天,無論翻譯文學還是翻譯研究本身,已經形成與政治、與哲學、與后殖民、與女性主義、與倫理道德等多角度的關系。理論的力量在于創(chuàng)新,而我們也需要創(chuàng)新的理論,譯者也好,評論者也好,不同觀點的爭鳴為翻譯批評標準研究提供了多向度、動態(tài)的觀念。這些觀點和觀念構成了翻譯批評標準的現代內涵,并因此提高了翻譯批評標準的解釋力。
3.3、村上春樹被譽為日本“八十年代文學旗手”,曾獲得“群像新人賞”、“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耶路撒冷文學獎”等,其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在英美等國多次重版發(fā)行,《挪威的森林》更是取得銷量一千萬冊(2009)的佳績,廣泛引起“村上春樹現象”。然而圍繞著具有如此巨大國際影響力作家的爭論,除了《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集中刊登過兩期六篇(多)文章外,卻沒有引起多少我國文學翻譯界評論家的關注,多見的只是網上刊登的一些零星的評論和譯者之間的言論。在當今,翻譯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可見,日本文學在中國影響力較弱,譯者隊伍人員不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余光中曾經說過:“翻譯是一種很苦的工作,也是一種很難的藝術。大翻譯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種能力,將兩種并非一見鐘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對佳偶?!眥17}也即是說,翻譯是一項用另一種語言來再現原文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對于翻譯家的辛勤勞動,要給予充分肯定的評價。
2010年,村上春樹新作《1Q84》發(fā)表,該部作品在臺灣的譯者仍是賴明珠,大陸的譯者則改由施小煒擔綱。一時間,有關村上春樹中文翻譯的風波再度興起,各個版本不同的翻譯風格,會使爭論變得更加激烈。其實,學術爭鳴的意義不在于對哪個譯本孰優(yōu)孰劣做一個定性判斷,也并非是簡單地臆斷兩個或者說三個版本在翻譯過程中的得與失,而在于透過村上作品中譯本翻譯爭論的表面現象,探討其隱藏在深處的人們對翻譯觀的認識,重新探討翻譯的標準,拓寬認識翻譯問題的新思路。{18}如果這場爭論能沿著這個方向深入下去,這將是該場爭論對我國乃至世界翻譯研究、翻譯批評最大的貢獻。
① 2009年2月9日村上春樹在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所做演講中的話語,原文為英文。本文譯文引自南都周刊2009年3月6日第296期。
② 第五章的題目為:「にぎやかな翻■の森-中國 香港 臺灣各版の比■研究」。
{3} 藤井省三.村上春■のなかの中國[M] .日本■京:朝日新■社出版社,2007:189-218.
{4} 林少華.“和臭”要不得——村上春樹文集翻譯隨筆[J] .出版廣角1998(1):61.
{5} 林少華.林譯村上:“0”分?![N] .北京:中華讀書報,2007-07-28。
{6} 筆者當時正在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有幸參加了這次研討會,在感受到熱烈的現場氣氛的同時,也感受到一股火藥味。
{7} 據林少華博客透漏,最近又有5本交給出版社等待出版,這樣算來,林譯本就達到43本之多。
{8} 陶振孝.關于文學翻譯的思考——評林少華的文學翻譯觀點[J] .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5):78.
{9} 林少華vs賴明珠.“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與“像無色透明的白開水”[J] .城市畫報,2008(16):92.
{10} 蘇珊·巴斯內特.文化構建·文學翻譯論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98。
{11}{14} 張敬偉.《挪威的森林》翻譯爭論[N].香港文匯報·文化視點版,2007-12-08。
{12} http://tieba.baidu.com/f?kz=252836249.2007.
{13}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576304/2010.
{15} 村上春樹.大洋新聞.見http://www.yuyitrans.com/trans1.htm.2007-12-09.
{16} 村上作品剛傳入中國時也曾經譯者眾多。林少華真正對村上形成壟斷是最近10年間的事,他在與眾多譯者的競爭中完勝。
{17} 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2002:2.
{18} 2009年3月30日,上海作協舉辦名為“現代日本文學介紹講座——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的講座,藤井省三教授應邀發(fā)表演講。第二天藤井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說的“濃妝艷抹”并不是批評詞,僅指林少華的翻譯特點。見2009年4月1日《新聞晨報》B04版。
2012年9月27日,我校邀請?zhí)倬∪淌谧觥洞迳洗簶渑c中國》演講。藤井教授在最后談到此問題時仍然表示,他所論及的只是翻譯特點。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外語專項研究項目:《日語教材本土化研究》(批準號:11CWZJ44)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李光貞,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日本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