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韋華
摘 要:語文教學一直以來由于隨意性大、缺乏系統(tǒng)性、指導不足等原因,陷入教師、學生的兩難境地,然而,隨著新課程的開展,作文教學不再是課程要求或者教學任務,而是需要走進學生個體,融入學生生活,逐漸勾畫出一個有主體、有規(guī)劃、有發(fā)展的語文作文教學前景。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
關于語文寫作教學,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這種現(xiàn)象都非常熟悉:當老師宣布寫作文時,教室里頓時嘆息聲無數(shù),教師或詳或略地指導后,學生就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搜腸刮肚地開始拼湊作文……作為聽、說、讀、寫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教學本應是語文教師借助教學計劃和寫作知識,鼓勵學生把觀察、體驗、立意、取材、布局、謀篇的心理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言語表達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當下語文作文教學似乎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批作文。
一、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寫作教學隨意性大,沒有系統(tǒng)的教學設想、教學要求、檢查手段等
一方面,缺少計劃,臨時拼湊,成為寫作教學中的常見現(xiàn)象,往往是教師“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感覺該寫一篇作文了,便臨時布置一篇了事,即使是重視作文及練筆,也缺少系統(tǒng)地規(guī)劃,寫到哪里算哪里。另一方面,學生的寫作實踐明顯不足,許多學校每兩周一篇作文,每學期大作文在8篇左右,以每篇800字計算,每學期只有8000字左右。雖然有老師要求寫觀察日記或者讀書筆記,但并沒有納入正常的教學目標,或者不注重指導、評改,從而沒有起到相應的訓練效果。寫作教學沒有量的積累,質的飛躍自然很難達到。
2.寫作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
如果從一套教材中抽取有關寫作教學的部分,很難找出序列,成為系統(tǒng),初中、高中之間照應、過渡、銜接不足,年級、學期間缺少層次性、遞進性,從而導致教師教學時依托教材,缺少規(guī)劃,學生寫作時,聽任教師,教師布置啥就寫啥,不能夠循序漸進,發(fā)生質的飛躍。系統(tǒng)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寫作教學的發(fā)展。
3.寫作教學中,教師指導不足
一方面,教師在布置寫作時,要求全面而籠統(tǒng),從立意、選材到謀篇布局,從構思到語言,覆蓋了寫作的方方面面,卻缺少重點或者突破點,使學生顧此失彼,結果哪一方面都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教師在作文評改中,空話、套話多,解決辦法少,有些教師為了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給全班同學的評語大同小異,中心突出、內容充實、結構合理、語言流暢之類的評語隨處可見,可是作為獨特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寫作過程各不相同,寫后的感覺也不同,有的下筆成文、暢快淋漓,有的敏思苦想、擠牙膏,有的東拼西湊,有的是內心情感的真實再現(xiàn)……他們完成作文后都期待老師精心的點評,而教師大同小異、沒有實質性的評語,無疑對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是一種打擊。有的教師雖然指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但并沒有指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學生對于存在的問題依舊不能徹底解決。
二、新課程下的作文改進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幾乎占了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地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主體、有規(guī)劃、有發(fā)展的作文教學前景,使作文教學不再僅僅是課程要求或者教學任務,而使之走進學生個體,融入學生生活。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注重建構科學的作文教學體系和序列,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集中到開放、由寫實到想象、由寫有章法到寫無定法的寫作練習計劃,對學生寫作的發(fā)展很有益處。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全面深入地觀察思考,復雜的醞釀發(fā)酵,閱讀、積累、思考,每一個步驟都有其自身的質量和數(shù)量要求,寫作過程中的模仿寫作、超越寫作、創(chuàng)造寫作既呈現(xiàn)一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發(fā)展,也有跳躍式的飛躍,改變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無序狀態(tài),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提倡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經歷社會,將社會、生活作為作文的源頭活水。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溪水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彪x開了生活,寫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文教學也就成了搜腸刮肚的苦差事。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協(xié)助學生構思、建構作文,使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激情。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依靠積極的評價機制創(chuàng)造學生發(fā)展的條件,發(fā)揮寫作評價的激勵功能。以往的中小學作文講評以尋找問題為主,尤其關注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強調共性多,強調個性少,使學生覺得作文講評老生常談,沒有意義。再加上學生多、教師少,教師工作量大,作文評改更是容易流于形式,學生很難在作文評改中獲得收益。新課程提倡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教師講評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寫作教學的發(fā)展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
與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相比,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加強了寫作同聽、讀、說的聯(lián)系,使其在綜合的語文實踐中,在聽說讀寫協(xié)同發(fā)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在閱讀訓練中進行寫作教學。寫作教學不是孤立的存在,豐富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寫作中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寫作的感染力。引導學生閱讀各種文體材料,能為學生的寫作技能訓練提供重要的模板,從而起到橋梁的作用。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也可以豐富作文的情感、內容,使之不再空洞、枯燥。另一方面,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將寫作同聽說教學相結合。呂叔湘先生說:“撇開語言教文字,這是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甭犝f訓練耗時少、成效好,課前的演講、隨機的故事會、小型辯論會等,都可以以說為寫打基礎,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如果能不用體態(tài)語言,單憑有聲語言表情達意,思維邏輯嚴密,而且語言運用規(guī)范準確,那么作文就不再是問題。
此外,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還提倡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促進寫作的個性化發(fā)展。作文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的獨特個性,即修辭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坝梦业淖杂芍P”“抒我的自然之情”是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顯著特點,如此,作文才能彰顯出其語言的魅力、心靈世界的豐盈。而當下學生作文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痼疾已是不爭的事實,表面看到的語言匱乏、膚淺、呆板、無味,實則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混亂、思想的蒼白、想象力的枯槁。個性化作文教學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介入人生,以藝術的方式體驗生活,從而使創(chuàng)作在內容和思想上更加充盈。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語文作文教學的另一片風景,但風景雖然秀麗,卻依然有一段距離,并非觸手可及。在實踐過程中,作文教學的改革、突破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課程本身作文教學缺少系統(tǒng),教學時間安排,教師自身素質,學生興趣傾向,甚至寫作訓練的話題的選擇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制約作文教學的改革發(fā)展。因此,我們應從基礎著手,不可以好高騖遠、急于求成,把新課程作文教學的成功案例當做萬能的營養(yǎng)快餐,凡作文教學必用之,那樣,作文教學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作為一線教師,“因材施教”在作文教學改革中十分必要,班級整體的作文氛圍、學生個體的語言積累、寫作興趣等問題都是教師的著眼點,一次即興片段練習、一場激烈對抗辯論、一堂實戰(zhàn)作文課、一次精巧的作文點評,都是作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作文訓練需要量的積累,但質的保證同樣不可或缺,數(shù)量、速度絕對不是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既要有改革的熱情,還要有改革的韌性,踏踏實實地把工作落實到日常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中,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
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還在繼續(xù),道路也許曲折,但一定會在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路上,跳出一段美麗迷人的華爾茲。
參考文獻:
[1]夏猛.新課改理念下中學“個性化”作文教學探析.江蘇教育研究,2011(1).
[2]王益成.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芻議.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24).
[3]劉凌云.我手寫我心 美文出個性.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4]靳健.后現(xiàn)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