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鈞
摘 要: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不斷重視,幼兒園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同時也就對幼兒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講授式”“獨白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期培養(yǎng)合格幼兒教師的需求?!皩υ捊虒W”應運而生,它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必將為幼兒師范教育開啟新的篇章。
關鍵詞:幼兒師范;課堂;對話教學;有效性策略
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他將傳統(tǒng)的“獨白式”教育模式逐步向民主、平等、合作、互動、交往、生成的“對話式”轉變,給幼師課堂注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在幼師課堂教學中注重對話,體現(xiàn)了尊重主體性、發(fā)揚創(chuàng)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新特征,體現(xiàn)了現(xiàn)階段培養(yǎng)合格幼兒師范的新要求,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原動力。
一、什么是對話教學
我們通常認為,對話教學是相對于傳統(tǒng)“獨白式”教學而言的,是以溝通性的“對話”為其本質(zhì)的教學。從主體論意義來看,對話教學反對主客二分的師生角色分析,認為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個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合作、交往與溝通,實現(xiàn)精神平等與情感分享,達成雙方視界的融合。從價值論意義來看,對話教學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擺脫被動接受的局面,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究其實質(zhì),是指師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寬容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對話方式在經(jīng)驗共享中創(chuàng)新知識和教學意義,提升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境界及價值的教學形態(tài)。
二、對話教學常見的誤區(qū)
師范課堂中的“對話”是需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未來幼兒教師交往與溝通的意識和能力,促進自我學習能力提高。低效甚至無效的“對話”,會阻礙師生之間平等的溝通與交流。
1.看客式對話
為了追求省時高效,教師會把對話的主角定為少數(shù)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的學生,而多數(shù)學生只是看客和聽眾,整個課堂中的“對話”變成了幾個尖子學生的表演,其他學生則“二郎腿高蹺”,一問一答中教師就容易認為學生們“會”了。實際上學生的回答并不具有代表性,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沒能跟上。這種對話往往會打擊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導致教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權威對話
在課堂上,我們常有這樣的評語:“你沒有跟上老師的思維”,“不對,你坐下,××來試試”等。除此之外,有些情形下,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問題,老師就讓學生站著。這時的對話不經(jīng)意間就成為一種懲罰。幼兒師范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不平等”的氣氛易導致他們喪失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說話有顧慮,充滿創(chuàng)意的思維可能因此而中斷。這就違背了對話教學的應有之義,增加了學生的逃避情緒,消耗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3.無目的對話
對話時由于沒有考慮周全,話語毫無先后,想到什么說什么,淺顯的隨意對話達不到對話的目的,體現(xiàn)不出教學內(nèi)容。另外,有的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后,教師給予千篇一律的評價“很好!”不給予恰當評價。過于簡單的評價,弱化了激勵效果,學生沒有取得進步。
4.缺乏深思,對話虛假、蒼白
學生粗略地看了課文,沒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整個過程被掌握在教師預設的框框中,教師變“主導”為“主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樣的對話喪失興趣,課堂也會毫無生機和活力。
三、提高對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營造對話的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
課堂成功對話的前提條件應該是平等、民主,只有在和諧、輕松的氛圍里,教師和學生才能有觀點的分享、情感的升華。情境的營造一方面以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為基礎,另一方面,恰當?shù)那榫衬芮擅畹匕呀滩纳响o止的內(nèi)容生動化、靈活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明確目標,精心預設,找好話題
學生是課堂煥發(fā)生命力的動力來源。要激活課堂,老師就要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上得到升華。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反復斟酌、精心預設。只有讓教學目標在對話上具體化、讓教學媒體在對話中生動化,才能在課堂的對話活動中達到目標。此外,對話的主題應該是活生生的,易展開的。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3.熟讀深思,啟發(fā)誘導,讓師生、生生和諧對話
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文本,使他們在總體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的基礎上,深入思考,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同時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真正成為學生的同伴,在鼓勵中保護學生對話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傾聽中不斷接納別人的見解,擴大原來的視野,從而使瑣碎、無效的對話走向深刻、全面、正確。
4.合理等待,善用激勵
研究表明,教師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短時間去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打斷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往往會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減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從而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師范類學生自尊心普遍較強,正確的激勵方法能很好地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取長補短。如果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課堂中的成就會明顯增強。
5.學會傾聽
傾聽是對話的基礎,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能使師生之間更容易建立互信機制,“親其師”而“信其道”。
葉瀾教授說:“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在一定的意義上,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倍鴮υ捊虒W用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生成式的、充滿創(chuàng)新的交往方式促進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與他人、與自我的傾心對話,課堂必將成為促進未來人民教師茁壯成長,演繹美好人生的精彩舞臺。
參考文獻:
張啟道.對話教學話題的有效性探究[J].學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