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漪
摘 要: 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學習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挖掘和開發(fā)了化學實驗在探究式學習中的功能。本文通過一些教學案例,闡述了提高探究式學習的有效性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 化學實驗 探究式學習 有效性
英國學者貝爾納指出:“如果學生不能夠以某種方式親自參加化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絕對無法使他們充分了解化學知識的全貌?!睂W生要真正體會化學學習的樂趣,必然離不開實驗探究。在探究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只有有效的探究才能體現(xiàn)探究的價值,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該注重提高實驗探究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在實驗教學中提高探究式學習有效性的幾種方法。
一、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不可少
由于學生知識面的局限,所設計的探究方案可能存在某些不足甚至是錯誤,教師若不給予指導,學生就會因為探究方案的不合理而導致探究結果的屢屢失敗,這樣一來,探究的信心就會逐漸喪失。更重要的是,這會影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失去探究教學的價值。所以,教師要適當引導,不使他們過多地碰壁。但是,教師也不可包辦代替,要讓學生經受挫折,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實驗,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從而獲得成功。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
探究案例: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實驗方案設計:
(1)在燒杯A中加入100ml蒸餾水,加入20g硝酸鉀,用玻璃棒攪拌。
在燒杯B中加入100ml蒸餾水,加入20g粉筆灰,用玻璃棒攪拌。
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
(2)在燒杯C中加入100ml蒸餾水,加入10滴食用油,用玻璃棒攪拌。
在燒杯D中加入100ml汽油,加入10滴食用油,用玻璃棒攪拌。
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
(3)在燒杯A中再加入100g硝酸鉀,用玻璃棒攪拌一段時間,然后加熱。
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
通過以上幾組實驗的對比,找出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在設計以上實驗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對比實驗的概念,讓他們慢慢了解怎樣的實驗設計才具有可比性,比如:蒸餾水的用量為何都相同,加入的物質質量為何也要相同,等等。
二、選擇適合的探究對象很重要
教材中的很多實驗是驗證性實驗,學生一旦習慣這種實驗方式后,就會慢慢失去創(chuàng)新意識。如果能選擇身邊的常見物質進行探究,則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做這類實驗之前,教師必須先進行精心篩選,選擇有代表性的、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實驗進行探究。先讓學生設計出實驗方案,然后經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修改后實施,還可以安排部分學生通過協(xié)作完成。
探究案例:測定牙膏中碳酸鈣的含量
在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學生知道了石灰石中的碳酸鈣與鹽酸反應能得到二氧化碳氣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中作為摩擦劑的碳酸鈣的含量,牙膏由學生自己準備(并非所有牙膏中的摩擦劑都是碳酸鈣,實驗肯定會出現(xiàn)各種狀況,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學生得出測定方法是將一定量牙膏與鹽酸反應,通過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減少,測算出二氧化碳的質量,從而計算出牙膏中碳酸鈣的含量。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測定物質中碳酸鈣的含量,而且提高了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求知欲望。
三、不回避探究中的異常現(xiàn)象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學科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學生在化學實驗過程中,經常會生成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實驗由于操作上的原因會導致實驗現(xiàn)象的異常,這時候教師該怎么辦呢?既然問題已經產生,何不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改進實驗的能力呢?
探究案例: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
上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44頁,活動與探究,實驗步驟:如左圖所示,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正在燃燒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xiàn)象。
實驗預測:根據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并且密度比空氣大,理論上應該可以看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后熄滅。
實踐證明:這個實驗成功率較低,經常會出現(xiàn)以下三種現(xiàn)象:一是兩個蠟燭同時熄滅;二是兩個蠟燭都不熄滅;三是上面的蠟燭先熄滅。
這三種情況都會使我們無法達到實驗目的,當現(xiàn)實和理論發(fā)生沖突時,我和學生一起做了以下分析及改進:
現(xiàn)象一:由于傾倒的速度過快,蠟燭熄滅的前后順序不明顯,看似同時熄滅。
改進方案:將二氧化碳倒入時,速度一定要更慢。
現(xiàn)象二:蠟燭太粗大,燃燒過旺,或者收集的二氧化碳氣體的量不足,導致兩個蠟燭都不熄滅。
改進方案:用生日小蠟燭代替普通蠟燭,生日小蠟燭燃燒的火焰要比普通蠟燭的火焰小得多,所以要熄滅其火焰所需的二氧化碳氣體的量會更少,更容易熄滅。同時,集氣瓶容積最好大于燒杯容積。
現(xiàn)象三:傾倒的過程中,氣體會擴散,加之正在燃燒的蠟燭,加快了燒杯內的氣流,使大部分二氧化碳氣體處于燃杯的上半部,所以上面的蠟燭先熄滅。
改進方案1:用導管將二氧化碳通入燒杯。改進方案2:將二氧化碳經漏斗倒入。使用漏斗或導管,能很好地防止二氧化碳氣體剛倒出來就擴散開,而使上面的蠟燭先熄滅。但是要注意:漏斗或導管下端高度應在兩支蠟燭燭芯之間,否則會誤認為是人為將氣體送至底部。
通過集體的智慧改進該實驗后,成功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學生在討論和實踐中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快樂,培養(yǎng)了在實驗意外中探究失敗原因和改進實驗的能力。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復習了相關知識,訓練了他們的思維,啟迪了他們的心智,真正做到了有效探究。
學生畢竟剛剛接觸化學學科,在實驗探究中肯定會存在各種不足,比如實驗操作不夠規(guī)范,實驗觀察不夠認真仔細,實驗記錄不夠客觀、具體,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深刻,等等。學生要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教師的用心組織和指導下,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逐漸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張婉佳.關于中學化學探究教學的探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12,72.
[2]陳心忠.主題探究實驗的實踐與研究.化學教學,2006(4):22-24.
[3]陳偉星.實驗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
[4]丁文楚.化學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探究.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
[5]程振響.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引領.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袁靜.淺論探究教學及對學生化學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成都教育學院學報,Vol19,5:70.